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国内网络政治传播研究多基于理论层面探讨相关问题,实证性较少;大多数研究以传统媒体脉络下的政治传播为参照系,考察互联网对于原有政治传播模式的影响。外文文献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具体事件或行为主体,在实证研究框架内,关注网络发展对中国政治进程如政策制定、信息发布、公民参与等政治活动的影响。本文认为,国内外学者未对“网络政治传播”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从行动主体看网络政治传播”是当下国内外研究考察的热点,相对而言国内研究不足,后续研究可从这两方面深入,加强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同样重要。
【关键词】网络政治传播;效果提升;政治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教师课堂攻击性政治传播的潜意识政治角色转化问题研究”(16JDSZ205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使用互联网始于1995年,二十年间取得飞速发展,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1]我国网民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一方面,网络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传递信息迅速且能够引导舆论,因此政府提出主动运用网络为政治服务。理解互联网对政治传播的影响,网络政治传播的内涵和外延及今后发展方向,对理解互联网环境下政治生态、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互联网新媒体对政治传播的双重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冲击了原有的政治传播模式,使其在互联网这一新媒介中解构与重构。这种变化对政治传播的影响如何?多数学者以传统媒体脉络下的政治传播为参照系,将互联网对于固有政治传播模式的影响分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积极方面,研究者大致认为网络促进政治民主化,将给民主带来新前景。张涵嫣认为,“网络政治传播使得公众与政党或者政府之间,有了沟通互动的机会,也在公众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公众参与各项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2]郭璐认为,“网络的发展改变了单向的政治流通方式,使政党、民众、公共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3]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应用,一方面满足了人们追寻公共权力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民众对政党的权力监督。“新媒体延展了信息向度和扇面,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颠覆了传统媒体占主导的广告方式,成为候选人话语力量的增效器;改变了传统的议程设置,规避了由媒体施加给受众的伪环境”。在网络时代,公民不仅能够规避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力,还具备了“反设置”能力。贾哲敏认为,“互联网赋予公众更多的话语权与参与权,公众网络政治传播场域在‘关注什么’这一层面具备了‘反设置’能力,能够影响到政府议程。”[4]总体上看,以上学者认为新媒介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与之相对,不少学者关注网络对政治传播的消极影响。陈炳和高猛认为,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网络文化的解构性、网络立法的滞后性容易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蔡翠红和李皓认为网络的碎片化也无益于政治目标的实现。[5]彭鸿雁在其文章中也指出,“新媒体的信息无限性、易操控特点使政治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遭受质疑;出于商业利益考虑、新媒体往往降低品格,使政治严肃性和敏锐感大大降低。[6]温琼娟、陈先红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多样化的信源、即时性信息传播,使得‘把关人’角色缺失,‘议程设置’草根化,容易引发公共危机,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声誉”。[7]
二、“网络政治传播”——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探讨
笔者在CNKI中分别以“网络政治”、“网络问政”、“网络政治沟通”、“网络政治传播”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共搜到有关“网络政治”的期刊论文577篇、硕博士论文157篇,搜到有关“网络问政”的期刊论文2053篇、硕博士论文302篇,搜到有关“网络政治沟通”的期刊论文2篇、硕博士论文13篇,搜到有关“网络政治传播”的期刊论文6篇、硕博士论文2篇。
从总体研究规模看,“网络政治传播”虽然是当前一大热门概念,但作为关键词在学术著作及论文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多数期刊论文以“政治传播”为切入点展开论述,加上网络时代的新特征、网络平台的新渠道,就构成了论述核心——“网络政治传播”,也即是“政治传播 互联网平台=网络政治传播”。贾哲敏分别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界定网络政治传播,广义的角度认为网络政治传播是政治主体在政治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一切传播活动; 狭义的角度则从核心网络政治现象与传播具体行动的特质出发,网络政治传播是政党/政府利用互联网进行的传播、沟通、决策等行动,以及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接受、表达、反馈、传播政治信息,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诉求的活动。[8]刘文科等人把网络政治传播看做第三代政治传播的一部分,认为互联网新媒体是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政治传播媒介向立体化发展。[9]崔汝源认为,“所谓网络政治傳播就是在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由于网络的技术特性,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与传统媒介进行的政治传播有很大不同,网络交流的平台使政治传播多元化,形成了庞大的网络政治信息传播系统”。[10]
关于网络政治传播的特征,张涵嫣认为其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即“信息需求与政治空间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可以通过隐蔽方式实现大规模政治传播”,“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分众传播”,“政治传播国际化对国内政治的影响加大”。崔汝源同意张涵嫣的观点,并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中。邵培仁、张梦晗则从“全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生态变化出发,并对政治信息传递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政治传播传者日常化、中介功能化、受众选择自主化等特点进行了阐述,进一步说明政治传播在网络时代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变化”。此外,关于网络政治传播的方式,梁润冰认为有四种,即“政府上网和电子政务”、“网上论坛和虚拟社区”、“网上签名和网上调查”、“博客、播客和闪客”。
三、从行动主体看网络政治传播
随着网络发展的深入,政治传播利用网络逐步推进的态势正在加强,对加强和改善网络政治传播效果的研究的数量颇多、内容丰富。在此,以政治传播主要参与者的政府和公民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对于主要参与者的政府而言,张铁云、李琦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提出“政府要懂得充分挖掘和发挥新媒体优势,扩大宣传,建构形象认同。通过策略的转变,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才能实现政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11]谢金林认为,党和政府要着手“建立健全网络民意收集、回应机制,形成良好的政府与社会互动秩序”。[12]毛湛文、刘小燕认为,政府传播主体在网络时代应树立的传播理念:“尊重网络传播规律,顺势而为进行传播 ”,“容纳不同的意见,保持开放的传播心态 ”,“超越伎俩和技巧,提升下线治理能力”。[13]
对于作为网民的公众而言,陈丽芳认为,培养网民的有序性政治参与意识很重要,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并建立完善的网络伦理规范。彭鸿雁认为,“草根”网民需理性进行政治信息传播。网民在进行政治传播时,需保持理性,要具有批判意识。[14]张小静认为,网民政治传播素养直接影响着网络政治传播的效果,只有提高網民的政治传播素养才能使网络政治传播效果从根本上得到提升。[15]
四、外文文献相关研究
2009年前后,随着以新浪微博为首的网络社区的迅速蹿红,且逐渐在社会事务、政治事件中表现出强大的参与力和影响力,国外的学者也逐渐将目光投向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意见领袖、网络环境下的政治信息透明度、政治宣传话语的网络化特征、政务微博等话题。
笔者在Springer link中分别以“China cybe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China internet-mediate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共搜到有关“China cybe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英文期刊论文335篇;“China internet-mediate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英文期刊论文64篇。
相较于国内网络政治传播研究的理论化、抽象化特征,外文文献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具体事件或行为主体,在实证研究框架内,关注网络发展对中国政治进程如政策制定、信息发布、公民参与等政治活动的影响。[16]从传播者研究的视角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政府在外交政策制定与发布过程中的话语变迁;[17]检视网络意见领袖对官方话语权形成的挑战;[18]作为国外早期关注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的文献对中国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从参与模式、影响和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19]对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公民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分析;[20]从跨学科视角对网络热点政治事件的传播平台、传播特征、传播方式进行了分析。
总的来说,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国外学者还未将“网络政治传播”作为特定研究领域进行研究和观察,其相关研究大多从具体政治事件或政治主体出发,研究网络对政治事件进程、政治主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结语
目前国内网络政治传播研究多基于理论层面探讨相关问题,实证性较少;大多数研究以传统媒体脉络下的政治传播为参照系,考察互联网对于原有政治传播模式的影响。外文文献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具体事件或行为主体,在实证研究框架内,关注网络发展对中国政治进程如政策制定、信息发布、公民参与等政治活动的影响。
从研究主题上看,国内外学者从网络政治传播的不同角度展开研究,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网络政治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网络民主、网络治理等方面。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学者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逻辑推导式的理论推演,在缺乏充分有效的实践成果和数据支撑下,大多数研究都是理论演绎,实证研究成果比较少;外文文献主要聚焦具体事件或行为主体,在实证研究框架内,研究网络对政治事件进程、政治主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而网络政治传播的实践价值十分突出,尤其在当今中国网络对政治生态影响力逐步强化的背景下,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样重要。
应特别提出的是,国内外学者均未对“网络政治传播”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从行动主体看网络政治传播”是当下国内外研究考察的热点,相对而言国内研究不足,后续研究关注可以从这两方面深入。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502
874.html.
[2]张涵嫣.试论网络政治传播[J].社会科学家,2009(11).
[3]郭璐.互联网视野下政治沟通的发展与优化途径[J].西安社会科学,2010(6).
[4]贾哲敏.网络政治传播模式及其优化[J].理论探索,2015(3).
[5]陈炳,高猛.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0(12).
[6]彭鸿雁.政治传播学视域下的新媒体政治传播管理研究[J].编辑之友,2013(12).
[7]温琼娟,陈先红.中国互联网政治功能研究述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8]贾哲敏.网络政治传播的界定与发展路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3 ).
[9]刘文科,张文静.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5).
[10]崔汝源.网络传播途径对当代政治发展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4(7).
[11]张铁云,李琦.新媒体环境下政治传播受众的变迁——以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中的新媒体宣传战为例[J].青年记者,2015(4).
[12]谢金林.论网络空间的政治沟通[J].社会科学,2009(12).
[13]毛湛文,刘小燕.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的新变化——基于传播主体视角的考察[J].当代传播,2015(2). [14]陈丽芳.网络问政: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新范式[J].现代传播,2012(2).
[15]张小静.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6).
[16](Yang Yifan. 2016) [Yang Yifan:The Internet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6,7(1):353-372]
[17](Joyce Y. M. Nip, King-wa Fu. 2016) [Joyce Y. M. Nip, King-wa Fu:Challenging Official Propaganda? Public Opinion Leaders on Sina Weibo.The China Quarterly, 2016, 122-144.]
[18] (Bo Li, Yang Zhong. 2006) [ Bo Li, Yang Zhong: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Chin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2006,153-168]
[19] (Karsten Giese, 2005)[ Karsten Giese:Speaker’s Corner or Virtual Panoption: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dentities Online, Cyber China,2005,19-36]
[20](Tieying Liu. Yang Zhong. Kai Chen, 2016)[Tieying Liu , Kai Chen, Yang Zhong:Threshold of Herd Effect for Online Events in China.Social Informatics, 2015,28(2):380-389]
(作者:中國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网络政治传播;效果提升;政治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教师课堂攻击性政治传播的潜意识政治角色转化问题研究”(16JDSZ205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使用互联网始于1995年,二十年间取得飞速发展,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1]我国网民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一方面,网络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传递信息迅速且能够引导舆论,因此政府提出主动运用网络为政治服务。理解互联网对政治传播的影响,网络政治传播的内涵和外延及今后发展方向,对理解互联网环境下政治生态、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互联网新媒体对政治传播的双重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冲击了原有的政治传播模式,使其在互联网这一新媒介中解构与重构。这种变化对政治传播的影响如何?多数学者以传统媒体脉络下的政治传播为参照系,将互联网对于固有政治传播模式的影响分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积极方面,研究者大致认为网络促进政治民主化,将给民主带来新前景。张涵嫣认为,“网络政治传播使得公众与政党或者政府之间,有了沟通互动的机会,也在公众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公众参与各项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2]郭璐认为,“网络的发展改变了单向的政治流通方式,使政党、民众、公共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3]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应用,一方面满足了人们追寻公共权力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民众对政党的权力监督。“新媒体延展了信息向度和扇面,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颠覆了传统媒体占主导的广告方式,成为候选人话语力量的增效器;改变了传统的议程设置,规避了由媒体施加给受众的伪环境”。在网络时代,公民不仅能够规避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力,还具备了“反设置”能力。贾哲敏认为,“互联网赋予公众更多的话语权与参与权,公众网络政治传播场域在‘关注什么’这一层面具备了‘反设置’能力,能够影响到政府议程。”[4]总体上看,以上学者认为新媒介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与之相对,不少学者关注网络对政治传播的消极影响。陈炳和高猛认为,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网络文化的解构性、网络立法的滞后性容易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蔡翠红和李皓认为网络的碎片化也无益于政治目标的实现。[5]彭鸿雁在其文章中也指出,“新媒体的信息无限性、易操控特点使政治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遭受质疑;出于商业利益考虑、新媒体往往降低品格,使政治严肃性和敏锐感大大降低。[6]温琼娟、陈先红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多样化的信源、即时性信息传播,使得‘把关人’角色缺失,‘议程设置’草根化,容易引发公共危机,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声誉”。[7]
二、“网络政治传播”——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探讨
笔者在CNKI中分别以“网络政治”、“网络问政”、“网络政治沟通”、“网络政治传播”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共搜到有关“网络政治”的期刊论文577篇、硕博士论文157篇,搜到有关“网络问政”的期刊论文2053篇、硕博士论文302篇,搜到有关“网络政治沟通”的期刊论文2篇、硕博士论文13篇,搜到有关“网络政治传播”的期刊论文6篇、硕博士论文2篇。
从总体研究规模看,“网络政治传播”虽然是当前一大热门概念,但作为关键词在学术著作及论文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多数期刊论文以“政治传播”为切入点展开论述,加上网络时代的新特征、网络平台的新渠道,就构成了论述核心——“网络政治传播”,也即是“政治传播 互联网平台=网络政治传播”。贾哲敏分别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界定网络政治传播,广义的角度认为网络政治传播是政治主体在政治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一切传播活动; 狭义的角度则从核心网络政治现象与传播具体行动的特质出发,网络政治传播是政党/政府利用互联网进行的传播、沟通、决策等行动,以及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接受、表达、反馈、传播政治信息,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诉求的活动。[8]刘文科等人把网络政治传播看做第三代政治传播的一部分,认为互联网新媒体是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政治传播媒介向立体化发展。[9]崔汝源认为,“所谓网络政治傳播就是在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由于网络的技术特性,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与传统媒介进行的政治传播有很大不同,网络交流的平台使政治传播多元化,形成了庞大的网络政治信息传播系统”。[10]
关于网络政治传播的特征,张涵嫣认为其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即“信息需求与政治空间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可以通过隐蔽方式实现大规模政治传播”,“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分众传播”,“政治传播国际化对国内政治的影响加大”。崔汝源同意张涵嫣的观点,并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中。邵培仁、张梦晗则从“全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生态变化出发,并对政治信息传递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政治传播传者日常化、中介功能化、受众选择自主化等特点进行了阐述,进一步说明政治传播在网络时代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变化”。此外,关于网络政治传播的方式,梁润冰认为有四种,即“政府上网和电子政务”、“网上论坛和虚拟社区”、“网上签名和网上调查”、“博客、播客和闪客”。
三、从行动主体看网络政治传播
随着网络发展的深入,政治传播利用网络逐步推进的态势正在加强,对加强和改善网络政治传播效果的研究的数量颇多、内容丰富。在此,以政治传播主要参与者的政府和公民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对于主要参与者的政府而言,张铁云、李琦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提出“政府要懂得充分挖掘和发挥新媒体优势,扩大宣传,建构形象认同。通过策略的转变,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才能实现政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11]谢金林认为,党和政府要着手“建立健全网络民意收集、回应机制,形成良好的政府与社会互动秩序”。[12]毛湛文、刘小燕认为,政府传播主体在网络时代应树立的传播理念:“尊重网络传播规律,顺势而为进行传播 ”,“容纳不同的意见,保持开放的传播心态 ”,“超越伎俩和技巧,提升下线治理能力”。[13]
对于作为网民的公众而言,陈丽芳认为,培养网民的有序性政治参与意识很重要,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并建立完善的网络伦理规范。彭鸿雁认为,“草根”网民需理性进行政治信息传播。网民在进行政治传播时,需保持理性,要具有批判意识。[14]张小静认为,网民政治传播素养直接影响着网络政治传播的效果,只有提高網民的政治传播素养才能使网络政治传播效果从根本上得到提升。[15]
四、外文文献相关研究
2009年前后,随着以新浪微博为首的网络社区的迅速蹿红,且逐渐在社会事务、政治事件中表现出强大的参与力和影响力,国外的学者也逐渐将目光投向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意见领袖、网络环境下的政治信息透明度、政治宣传话语的网络化特征、政务微博等话题。
笔者在Springer link中分别以“China cybe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China internet-mediate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共搜到有关“China cybe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英文期刊论文335篇;“China internet-mediate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英文期刊论文64篇。
相较于国内网络政治传播研究的理论化、抽象化特征,外文文献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具体事件或行为主体,在实证研究框架内,关注网络发展对中国政治进程如政策制定、信息发布、公民参与等政治活动的影响。[16]从传播者研究的视角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政府在外交政策制定与发布过程中的话语变迁;[17]检视网络意见领袖对官方话语权形成的挑战;[18]作为国外早期关注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的文献对中国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从参与模式、影响和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19]对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公民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分析;[20]从跨学科视角对网络热点政治事件的传播平台、传播特征、传播方式进行了分析。
总的来说,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国外学者还未将“网络政治传播”作为特定研究领域进行研究和观察,其相关研究大多从具体政治事件或政治主体出发,研究网络对政治事件进程、政治主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结语
目前国内网络政治传播研究多基于理论层面探讨相关问题,实证性较少;大多数研究以传统媒体脉络下的政治传播为参照系,考察互联网对于原有政治传播模式的影响。外文文献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具体事件或行为主体,在实证研究框架内,关注网络发展对中国政治进程如政策制定、信息发布、公民参与等政治活动的影响。
从研究主题上看,国内外学者从网络政治传播的不同角度展开研究,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网络政治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网络民主、网络治理等方面。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学者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逻辑推导式的理论推演,在缺乏充分有效的实践成果和数据支撑下,大多数研究都是理论演绎,实证研究成果比较少;外文文献主要聚焦具体事件或行为主体,在实证研究框架内,研究网络对政治事件进程、政治主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而网络政治传播的实践价值十分突出,尤其在当今中国网络对政治生态影响力逐步强化的背景下,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样重要。
应特别提出的是,国内外学者均未对“网络政治传播”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从行动主体看网络政治传播”是当下国内外研究考察的热点,相对而言国内研究不足,后续研究关注可以从这两方面深入。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502
874.html.
[2]张涵嫣.试论网络政治传播[J].社会科学家,2009(11).
[3]郭璐.互联网视野下政治沟通的发展与优化途径[J].西安社会科学,2010(6).
[4]贾哲敏.网络政治传播模式及其优化[J].理论探索,2015(3).
[5]陈炳,高猛.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0(12).
[6]彭鸿雁.政治传播学视域下的新媒体政治传播管理研究[J].编辑之友,2013(12).
[7]温琼娟,陈先红.中国互联网政治功能研究述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8]贾哲敏.网络政治传播的界定与发展路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3 ).
[9]刘文科,张文静.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5).
[10]崔汝源.网络传播途径对当代政治发展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4(7).
[11]张铁云,李琦.新媒体环境下政治传播受众的变迁——以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中的新媒体宣传战为例[J].青年记者,2015(4).
[12]谢金林.论网络空间的政治沟通[J].社会科学,2009(12).
[13]毛湛文,刘小燕.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的新变化——基于传播主体视角的考察[J].当代传播,2015(2). [14]陈丽芳.网络问政: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新范式[J].现代传播,2012(2).
[15]张小静.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6).
[16]
[17]
[18]
[19]
[20]
(作者:中國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