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科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其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质疑。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信赖学生,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和爱护,从而激发人人敢想、敢说、敢问的欲望。首先教师和学生要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的“问题”,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式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问的前提。只有教师“善问”,学生才能有疑敢问。教师要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鼓励,给予积极的合理评价,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质疑问难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例如刘云生老师在上《军神》一课的课前活动片段——
师:孩子们,大家好,我姓“刘”,但不是“牛”,我名叫“云生”,但不住在“白云深处”。(众笑)
师:愿意和我一起学习吗?
生:愿意!
师:大家的回答这样热烈,我真高兴!刚才我一走进教室,你们的眼睛一齐向我“扫射”。(众笑)关于我,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刘老师你多大了?
师:18岁,不过是两个18岁。(众笑)你的问题很实在。谁能问点有味道的问题?
生:刘老师你的偶像是谁?
……
师:(做逃跑的动作)还是逃命要紧!(众笑)
俗话说,一个人如果一次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取,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疑乐问”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诱发的。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想疑乐问,必须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生发好奇心,由好奇心生发需要,由需要引发积极的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我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问题是: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
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慢慢的就会有提问的兴趣了。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会问”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就如何提问作示范,并在平时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比如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除、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寻找疑点。教师还要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可能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就要在关键时刻扶一把、送一程,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质疑意识,使学生敢问、乐闻、会问。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深刻。
(乐清市虹桥镇第十二小学)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信赖学生,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和爱护,从而激发人人敢想、敢说、敢问的欲望。首先教师和学生要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的“问题”,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式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问的前提。只有教师“善问”,学生才能有疑敢问。教师要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鼓励,给予积极的合理评价,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质疑问难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例如刘云生老师在上《军神》一课的课前活动片段——
师:孩子们,大家好,我姓“刘”,但不是“牛”,我名叫“云生”,但不住在“白云深处”。(众笑)
师:愿意和我一起学习吗?
生:愿意!
师:大家的回答这样热烈,我真高兴!刚才我一走进教室,你们的眼睛一齐向我“扫射”。(众笑)关于我,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刘老师你多大了?
师:18岁,不过是两个18岁。(众笑)你的问题很实在。谁能问点有味道的问题?
生:刘老师你的偶像是谁?
……
师:(做逃跑的动作)还是逃命要紧!(众笑)
俗话说,一个人如果一次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取,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疑乐问”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诱发的。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想疑乐问,必须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生发好奇心,由好奇心生发需要,由需要引发积极的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我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问题是: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
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慢慢的就会有提问的兴趣了。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会问”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就如何提问作示范,并在平时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比如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除、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寻找疑点。教师还要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可能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就要在关键时刻扶一把、送一程,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质疑意识,使学生敢问、乐闻、会问。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深刻。
(乐清市虹桥镇第十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