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古文字“两”

来源 :中国文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ni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字旧多释为象衡轭之形,通过考察商周墓葬马车实物以及古文字中保留的衡轭形制可以发现,“两”与衡轭之形相去较远。结合“两”的字形、本义、用字习惯来看,该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借用他字到重复构件另造本字的过程。
其他文献
甲骨文“亡左”“弗左”“不左”“■左”等辞中的“左”可读为“隓”,表害、祟义。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含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大板块。阅读板块围绕人文主题“少年成长”选取了三篇小说,有通过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引发青少年沉思社会的《故乡》,有通过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触发青少年辨析人性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借人生需要在艰苦条件中锤炼自己引动青少年启发自我成长的《孤独之旅》。这一单元作为初中阶段首个小说单元,单元导语已明确指出“阅读本单元小说,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写作板块是学习缩写。综合性学习是以走进小说天地为内容。由此,
本文通过分析“内”“冗”在不同批次秦简牍中的形体特征,认为二者可能并没有经历形体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特征的“同形不别”的阶段,二者之间其实是有区别特征的。“冗”写作“内”应该认为是一般的形近相混的讹误。■和■不能等同,前者只能释为“内”而后者则只能释为“冗”,它们不能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看作是“内”“冗”所从分化的共同形体,也不能说它们既可作“内”也可作“冗”。
本文充分利用帛书的高清照片,对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的部分释文作了校订,并新缀、改缀了几处帛书残片。
以中古音作为参照,我们可以对汉语和日语传承汉字中古异读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就同义异读而言,日语和汉语可能采取不同的又音取舍方向,这使得汉字的汉语读音和日语读音出现明显的对应差异;就异义异读而言,汉字的中古异读在汉语和日语中有可能保持,也有可能混并,不能保证一定是同步。而通过比较汉语、日语在读音取舍上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推测日语借用汉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也可以间接证明汉语读音的历史事实。
本文研究对象是汉简草书中形体仅有较小差别的形近字。通过对汉简草书字形的全面排查,用归类举例的方式,充分解析这类形近字的区别特征。总经规律和经验,为汉简释读整理、文字研究、书法创作以及相关领域利用提供参考。
近年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在深度与广度上不断拓展,多样而新型的主题,饱满而热情的艺术探索,鲜明地彰显了现实主义精神,折射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与文化担当。冯与蓝的原创力作《墨童》(明天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即其中的典型,作品观照当下少年儿童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探寻童年深处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可吸收与借鉴的经验。
纬书盛行于汉代,是与经书相配的解经著作。除却反映汉代经学思想、生活方式与社会心态之外,其中的声训、异文与用字习惯,以及郑玄、宋均等人的注解等,也可以作为语言研究材料,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价值。本文将现有的纬书文献语言研究成果分纬书的辑佚与校勘,纬书与词汇训诂学研究,纬书与音韵学研究三个方面予以评述,并结合当下纬书语言研究尚未引起较大重视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的纬书文献语言研究思路予以蠡测,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先秦古玺数量多、意义重大,《古玺汇编》1443中的人名当重新释读作“庋”,即《说文》新附的“庪”字;《古玺汇编》1843中的人名当是“图”字;《古玺汇考》第247页人名当是“鸽”字;《陶文图录》7·7·3、7·7·4的陶文当是“司苑”职官。
东汉侍廷里父老僤约束石券刊刻的25个人名中,有5个姓名或阙释,或误释,或释读存在分歧。根据更为清晰的影印拓片和原石照片,结合东汉碑刻字形,今将此5个姓名校订为:丘屯、于稚、左中文、于王思、尹中功。据此,侍廷里父老僤由7个姓氏组成,其中,丘姓仅有1户,而于姓多达10户,占该僤户数的40%,其他姓氏2-3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