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在做到为学生减负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质量全面、持续地提高. 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和方法.
一、适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中. 作为教师,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然后用这些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学生在拼接中能够得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也分别说明了三种不同拼法的原理,得出三个数学算式:1 × 12 = 12;2 × 6 = 12;3 × 4 = 12,也让学生明白了12是数字1,2,3,4,6,12的倍数,而1,2,3,4,6,12是数字12的因数,这就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需求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合理有效的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1. 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对其进行引导,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向探究方向发展,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任务,然后有的放矢的展开探究活动.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和方位,观察由多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及其平面视图.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受方位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课堂探究任务是按照一定次序,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最终得到的平面视图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2.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每一名学生由于各自成长环境、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在学习方面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差异性,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一样,但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实施教学,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其适用于不同的学生层次,争取让每一名学生在一般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师还要加强对差生的辅导,使他们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跟上一般的学习进度. 对于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来体现.
3. 利用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交流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教学成果也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分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应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有意义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在呈现方式上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而多媒体网络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能有效实现小学数学的多样化教学与管理. 多媒体技术中包含大量的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资料,通过灵活运用这些信息资料,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多媒体技术特有的形象性与直观性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提高理解速度,增强认知水平.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制作几辆四轮轿车的多媒体演示图:其中,一辆的车轮是正方形,一辆的车轮是椭圆形,一辆的车轮是圆形但车轴并不在中心位置上,一辆的车轮是圆形且车轴在中心位置上,这几辆车呈现出来的画面是: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式前进,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忽高忽低的前进,车轴没有装在中心位置的汽车歪歪斜斜的前进,只有装有圆形车轮,并且车轴位于正中心的汽车正常的行驶在公路上.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乘客,那么你会选择哪一辆车?为什么?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拓展了他们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感受生活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生活化,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新课程改革中也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数学水平出发,理解和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应用解决—再发现—再探究”的循环开放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只对现有的数学问题进行关注,一旦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往往变得不知所措,新课程则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己将要学习一些什么知识,在开始学习之前自己要做哪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例如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 比如在学习“平均数”知识时,教师要先告诉学生即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并动员他们先进行一次自家电费花费使用情况的搜集,通过一些基本的计算,初步掌握如何求平均数,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所搜集的信息,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注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对改进供水和供电部门的工作方面的建议. 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又实现了数学课堂的延伸,拓宽了学习数学的渠道,很好地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要改进教学理念,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适时指导和有效调控. 在教学中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领会和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实现新课改目标.
一、适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中. 作为教师,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然后用这些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学生在拼接中能够得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也分别说明了三种不同拼法的原理,得出三个数学算式:1 × 12 = 12;2 × 6 = 12;3 × 4 = 12,也让学生明白了12是数字1,2,3,4,6,12的倍数,而1,2,3,4,6,12是数字12的因数,这就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需求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合理有效的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1. 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对其进行引导,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向探究方向发展,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任务,然后有的放矢的展开探究活动.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和方位,观察由多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及其平面视图.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受方位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课堂探究任务是按照一定次序,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最终得到的平面视图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2.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每一名学生由于各自成长环境、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在学习方面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差异性,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一样,但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实施教学,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其适用于不同的学生层次,争取让每一名学生在一般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师还要加强对差生的辅导,使他们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跟上一般的学习进度. 对于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来体现.
3. 利用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交流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教学成果也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分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应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有意义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在呈现方式上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而多媒体网络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能有效实现小学数学的多样化教学与管理. 多媒体技术中包含大量的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资料,通过灵活运用这些信息资料,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多媒体技术特有的形象性与直观性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提高理解速度,增强认知水平.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制作几辆四轮轿车的多媒体演示图:其中,一辆的车轮是正方形,一辆的车轮是椭圆形,一辆的车轮是圆形但车轴并不在中心位置上,一辆的车轮是圆形且车轴在中心位置上,这几辆车呈现出来的画面是: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式前进,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忽高忽低的前进,车轴没有装在中心位置的汽车歪歪斜斜的前进,只有装有圆形车轮,并且车轴位于正中心的汽车正常的行驶在公路上.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乘客,那么你会选择哪一辆车?为什么?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拓展了他们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感受生活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生活化,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新课程改革中也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数学水平出发,理解和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应用解决—再发现—再探究”的循环开放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只对现有的数学问题进行关注,一旦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往往变得不知所措,新课程则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己将要学习一些什么知识,在开始学习之前自己要做哪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例如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 比如在学习“平均数”知识时,教师要先告诉学生即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并动员他们先进行一次自家电费花费使用情况的搜集,通过一些基本的计算,初步掌握如何求平均数,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所搜集的信息,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注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对改进供水和供电部门的工作方面的建议. 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又实现了数学课堂的延伸,拓宽了学习数学的渠道,很好地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要改进教学理念,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适时指导和有效调控. 在教学中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领会和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实现新课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