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惠州市有个搬运工,他靠模仿“歌神”张学友,成为中国最早一批的“克隆”明星之一。但是,随着模仿明星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很快就 “腻”了他的模仿,毫无“市场”的他又沦落成了搬运工。可他心底的明星梦并没有就此破灭,他在卧薪尝胆,试图闯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他走出了张学友的影子吗?他重新“站”上了歌坛吗?他的寻梦经历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克隆“上市”!搬运工一跃成为“张学友之二”
冯浩华1975年出生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陈江镇一个客家人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在亲戚的介绍下进了当地邮电局工作。枯燥单调的邮件分拣搬运工作让冯浩华找不到半点快乐,没事的时候他便哼歌解闷,在众多歌曲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歌神”张学友的歌曲,为此,他还攒钱买了不少张学友的专辑。
1994年元旦,邮电局举办卡拉OK比赛。冯浩华登台演唱了张学友的《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一曲唱完,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事们都吃惊不已,这个平时不怎么起眼的邮件分拣搬运工居然把张学友的歌唱得“以假乱真”。最后,冯浩华获得了这次卡拉OK比赛的第一名!从此,每当单位搞活动,冯浩华都被大家簇拥着上台,而他每次都会高歌一曲张学友的歌,慢慢地,同事们都喊他“小张学友”。
随着“小张学友”的名气慢慢地扩大,惠州市的一些酒吧、娱乐场所都向冯浩华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去驻唱。白天搬运邮件,晚上跑场唱歌,一个月下来,冯浩华摸摸腰包,跑场费居然有3000多元,这可是比搬运邮件的工资要高出三倍多呢!冯浩华不禁想:自己何不放弃这份搬运工的工作,专门去唱歌呢?!
然而,当冯浩华把辞职当歌手的想法和家人说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劝告他,说:“我们穷人家的孩子还是规矩点,好好珍惜‘铁饭碗’吧!”虽然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但冯浩华偏不信邪:我就是要当“张学友”!
1996年6月,冯浩华不顾家人反对,辞掉邮电局的工作带着三千元钱来到了深圳。深圳的确如冯浩华预想的一样,娱乐场所多,歌手的需求量大,可他一连找了五六家娱乐场所,都吃了闭门羹,原来,他只会演唱张学友的歌曲,至于声乐知识却是一窍不通。看到冯浩华求职心切,一位酒吧老板拒绝他之后,好心地提醒他,说:“你的声音的确很像张学友,你何不把自己改造成张学友呢?”“改造成张学友?”冯浩华若有所思……
当天下午,冯浩华花了两千元钱买了一台VCD机和一堆张学友的VCD,在出租屋里反复琢磨张学友的一举手一投足。冯浩华发现张学友唱歌时,没有拿话筒的那只手总是抬着的,而且还摆着兰花指。于是,他开始模仿,一遍模仿不成功就再模仿一遍,直到和张学友唱歌时的神态动作、语气、口型一模一样才罢休。但是很快,邻居们就把冯浩华“告”到了房东那里,以吵闹为由要求房东赶他走。冯浩华委屈极了,忙不迭地向房东“求情”,说自己在模仿张学友唱歌。房东看到他房间内堆满了方便面,笑着说:“天天吃方便面,还有心思当张学友?真搞不懂。”房东摇着头走了,冯浩华站在那里笑出了眼泪……
不到三个月时间,冯浩华终于领悟并能灵活运用张学友的“精髓”了,而此时,冯浩华的身上只剩二十元钱了。
冯浩华穿戴整齐地走进了那位给他指点迷津的酒吧老板办公室。那位老板一看冯浩华的行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样的,有悟性,今天晚上就出场!”
当天晚上,冯浩华一上场顿时引来尖叫声一片,他一口气连唱了五首张学友的歌曲,每首歌都深受观众好评,许多观众还提出第二天继续来欣赏“张学友”的表演……冯浩华带动了酒吧的生意,酒吧老板也给他开出了“高薪”:包吃包住,每月2500元钱。
随着演出经验的积累,冯浩华模仿张学友更加有板有眼了。在各种活动中,主办方也都称他为“张学友”,观众们也会叫着“学友,学友,我爱你”的口号欢迎他……沉浸在张学友的影子里,冯浩华幸福极了!
可唱来唱去,仍旧是在深圳的娱乐圈子中,冯浩华不甘心了,他要闯到全国的观众面前。1998年7月,冯浩华报名参加了北京电视台《欢乐总动员》的“明星模仿秀”,他演唱了一首张学友的《三天两夜》。当著名歌手甘苹把冠军奖杯送到冯浩华手上时,他还真不敢相信:我是全国第一?!
冯浩华回到深圳后,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二十一世纪演艺中心成为签约歌手。人们在电视上看到冯浩华模仿张学友得冠军的消息后,都争着去看他演出,当地电视台、报纸都拥过来。很快,冯浩华便成了深圳名人,当时连张学友公司的人都过来看他演出。
1999年,冯浩华又去香港参加了香港无线电视台《似模似样》模仿秀比赛。几天后,香港《TVB周刊》等媒体对冯浩华进行了专题报道,并把冯浩华和张学友本人进行了全方位对比,宣称冯浩华这个“冒牌学友”与“正牌学友”相似度为95%。
2000年1月,冯浩华在香港红勘海逸广场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成为中国内地“克隆明星”在香港开办演唱会的第一人,也是迄今为止的一人。
冯浩华成名后,演出邀请接连不断,他的身价也随之扶摇直上,2002年夏天,他花了三十万元钱给家里在惠州市中心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新房子。就这样,昔日的搬运工依靠模仿“歌神”张学友而圆了自己的明星梦,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败也张学友!“克隆”的明星又沦落成搬运工
然而,当冯浩华模仿张学友模仿得不亦乐乎时,他忽然发现来听他唱歌的人慢慢地少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天晚上,冯浩华上台后,发现观众热情不高,无论他如何互动,台下还是反应冷淡,弄得冯浩华尴尬不已。他只好问大家:“你们想听什么歌?”台下有人高喊:“《双截棍》!”冯浩华一脸茫然:“《双截棍》?学友没唱过这首歌啊。”“《双截棍》是周杰伦的歌,你不会连周杰伦是谁都不知道吧?”不知谁回应了一句。顿时,全场哄堂大笑。冯浩华闹了个大红脸。至此,冯浩华才意识到:娱乐圈更新换代很快,一大批新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他们已盖过了老明星的风采,成为新一代的歌王。
为了生存,冯浩华只好硬着头皮改变模仿对象。他去音像店买回了周杰伦的VCD,准备拿出当年模仿张学友的劲头好好地改变自己。然而,无论他怎么学,始终还是学不会周杰伦的曲风,甚至根本就听不懂周杰伦的歌。冯浩华去向专业的音乐人咨询,得知周杰伦的曲风是R&B曲风,是需要懂得声乐才能学会的,冯浩华顿时傻眼了:自己一直在模仿,对声乐可是一窍不通啊。
见冯浩华的歌技一直停留在模仿张学友上,演艺厅的老板以人气不旺为由辞退了他。
就这样,曾经风光无限的内地版“张学友”又流浪在深圳的街头。
眼见在深圳混不下去了,冯浩华打起了退堂鼓想回惠州老家,可转念一想:这个时候回去不被亲朋笑死才怪!彷徨了一段时间之后,冯浩华开始闹“饥荒”。原来,冯浩华以前赚的钱,除了给家里买了房子之外,其余的钱都花在了模仿张学友上,没有一点积蓄。于是,为了挣钱糊口,冯浩华决定放下面子出去找工作。可在一个砖头落下来能砸着五个博士的深圳,只有高中文凭的他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在接二连三的碰壁后,冯浩华咬咬牙来到深圳港东部码头,做起了临时搬运工的工作。
在码头,他和另外9个人被编成一组,承包一条船上的货物装卸和搬运任务,每月工资1500元。由于码头规定,只有按时完成装卸任务才能拿到工资,所以装卸工们都玩命地干,生怕由于自己手脚慢,影响别人的收入。冯浩华以前虽然在邮电局做过搬运工,可那是搬运很轻的邮件,如今每次要搬运100多公斤的货物,他哪里吃得消呢?有一天,他背着沉重的矿石登上踏板后,顿时眼冒金星,两腿发软,他想停下来歇一下,可跟在他后面的装卸工催命似的喊:“你磨蹭什么?干不了的话,就赶紧卷铺盖回家,别耽误别人!”冯浩华只好豁出命来,拼命往前赶……
如今,他走出了张学友的影子吗?他重新“站”上了歌坛吗?他的寻梦经历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克隆“上市”!搬运工一跃成为“张学友之二”
冯浩华1975年出生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陈江镇一个客家人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在亲戚的介绍下进了当地邮电局工作。枯燥单调的邮件分拣搬运工作让冯浩华找不到半点快乐,没事的时候他便哼歌解闷,在众多歌曲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歌神”张学友的歌曲,为此,他还攒钱买了不少张学友的专辑。
1994年元旦,邮电局举办卡拉OK比赛。冯浩华登台演唱了张学友的《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一曲唱完,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事们都吃惊不已,这个平时不怎么起眼的邮件分拣搬运工居然把张学友的歌唱得“以假乱真”。最后,冯浩华获得了这次卡拉OK比赛的第一名!从此,每当单位搞活动,冯浩华都被大家簇拥着上台,而他每次都会高歌一曲张学友的歌,慢慢地,同事们都喊他“小张学友”。
随着“小张学友”的名气慢慢地扩大,惠州市的一些酒吧、娱乐场所都向冯浩华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去驻唱。白天搬运邮件,晚上跑场唱歌,一个月下来,冯浩华摸摸腰包,跑场费居然有3000多元,这可是比搬运邮件的工资要高出三倍多呢!冯浩华不禁想:自己何不放弃这份搬运工的工作,专门去唱歌呢?!
然而,当冯浩华把辞职当歌手的想法和家人说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劝告他,说:“我们穷人家的孩子还是规矩点,好好珍惜‘铁饭碗’吧!”虽然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但冯浩华偏不信邪:我就是要当“张学友”!
1996年6月,冯浩华不顾家人反对,辞掉邮电局的工作带着三千元钱来到了深圳。深圳的确如冯浩华预想的一样,娱乐场所多,歌手的需求量大,可他一连找了五六家娱乐场所,都吃了闭门羹,原来,他只会演唱张学友的歌曲,至于声乐知识却是一窍不通。看到冯浩华求职心切,一位酒吧老板拒绝他之后,好心地提醒他,说:“你的声音的确很像张学友,你何不把自己改造成张学友呢?”“改造成张学友?”冯浩华若有所思……
当天下午,冯浩华花了两千元钱买了一台VCD机和一堆张学友的VCD,在出租屋里反复琢磨张学友的一举手一投足。冯浩华发现张学友唱歌时,没有拿话筒的那只手总是抬着的,而且还摆着兰花指。于是,他开始模仿,一遍模仿不成功就再模仿一遍,直到和张学友唱歌时的神态动作、语气、口型一模一样才罢休。但是很快,邻居们就把冯浩华“告”到了房东那里,以吵闹为由要求房东赶他走。冯浩华委屈极了,忙不迭地向房东“求情”,说自己在模仿张学友唱歌。房东看到他房间内堆满了方便面,笑着说:“天天吃方便面,还有心思当张学友?真搞不懂。”房东摇着头走了,冯浩华站在那里笑出了眼泪……
不到三个月时间,冯浩华终于领悟并能灵活运用张学友的“精髓”了,而此时,冯浩华的身上只剩二十元钱了。
冯浩华穿戴整齐地走进了那位给他指点迷津的酒吧老板办公室。那位老板一看冯浩华的行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样的,有悟性,今天晚上就出场!”
当天晚上,冯浩华一上场顿时引来尖叫声一片,他一口气连唱了五首张学友的歌曲,每首歌都深受观众好评,许多观众还提出第二天继续来欣赏“张学友”的表演……冯浩华带动了酒吧的生意,酒吧老板也给他开出了“高薪”:包吃包住,每月2500元钱。
随着演出经验的积累,冯浩华模仿张学友更加有板有眼了。在各种活动中,主办方也都称他为“张学友”,观众们也会叫着“学友,学友,我爱你”的口号欢迎他……沉浸在张学友的影子里,冯浩华幸福极了!
可唱来唱去,仍旧是在深圳的娱乐圈子中,冯浩华不甘心了,他要闯到全国的观众面前。1998年7月,冯浩华报名参加了北京电视台《欢乐总动员》的“明星模仿秀”,他演唱了一首张学友的《三天两夜》。当著名歌手甘苹把冠军奖杯送到冯浩华手上时,他还真不敢相信:我是全国第一?!
冯浩华回到深圳后,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二十一世纪演艺中心成为签约歌手。人们在电视上看到冯浩华模仿张学友得冠军的消息后,都争着去看他演出,当地电视台、报纸都拥过来。很快,冯浩华便成了深圳名人,当时连张学友公司的人都过来看他演出。
1999年,冯浩华又去香港参加了香港无线电视台《似模似样》模仿秀比赛。几天后,香港《TVB周刊》等媒体对冯浩华进行了专题报道,并把冯浩华和张学友本人进行了全方位对比,宣称冯浩华这个“冒牌学友”与“正牌学友”相似度为95%。
2000年1月,冯浩华在香港红勘海逸广场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成为中国内地“克隆明星”在香港开办演唱会的第一人,也是迄今为止的一人。
冯浩华成名后,演出邀请接连不断,他的身价也随之扶摇直上,2002年夏天,他花了三十万元钱给家里在惠州市中心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新房子。就这样,昔日的搬运工依靠模仿“歌神”张学友而圆了自己的明星梦,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败也张学友!“克隆”的明星又沦落成搬运工
然而,当冯浩华模仿张学友模仿得不亦乐乎时,他忽然发现来听他唱歌的人慢慢地少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天晚上,冯浩华上台后,发现观众热情不高,无论他如何互动,台下还是反应冷淡,弄得冯浩华尴尬不已。他只好问大家:“你们想听什么歌?”台下有人高喊:“《双截棍》!”冯浩华一脸茫然:“《双截棍》?学友没唱过这首歌啊。”“《双截棍》是周杰伦的歌,你不会连周杰伦是谁都不知道吧?”不知谁回应了一句。顿时,全场哄堂大笑。冯浩华闹了个大红脸。至此,冯浩华才意识到:娱乐圈更新换代很快,一大批新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他们已盖过了老明星的风采,成为新一代的歌王。
为了生存,冯浩华只好硬着头皮改变模仿对象。他去音像店买回了周杰伦的VCD,准备拿出当年模仿张学友的劲头好好地改变自己。然而,无论他怎么学,始终还是学不会周杰伦的曲风,甚至根本就听不懂周杰伦的歌。冯浩华去向专业的音乐人咨询,得知周杰伦的曲风是R&B曲风,是需要懂得声乐才能学会的,冯浩华顿时傻眼了:自己一直在模仿,对声乐可是一窍不通啊。
见冯浩华的歌技一直停留在模仿张学友上,演艺厅的老板以人气不旺为由辞退了他。
就这样,曾经风光无限的内地版“张学友”又流浪在深圳的街头。
眼见在深圳混不下去了,冯浩华打起了退堂鼓想回惠州老家,可转念一想:这个时候回去不被亲朋笑死才怪!彷徨了一段时间之后,冯浩华开始闹“饥荒”。原来,冯浩华以前赚的钱,除了给家里买了房子之外,其余的钱都花在了模仿张学友上,没有一点积蓄。于是,为了挣钱糊口,冯浩华决定放下面子出去找工作。可在一个砖头落下来能砸着五个博士的深圳,只有高中文凭的他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在接二连三的碰壁后,冯浩华咬咬牙来到深圳港东部码头,做起了临时搬运工的工作。
在码头,他和另外9个人被编成一组,承包一条船上的货物装卸和搬运任务,每月工资1500元。由于码头规定,只有按时完成装卸任务才能拿到工资,所以装卸工们都玩命地干,生怕由于自己手脚慢,影响别人的收入。冯浩华以前虽然在邮电局做过搬运工,可那是搬运很轻的邮件,如今每次要搬运100多公斤的货物,他哪里吃得消呢?有一天,他背着沉重的矿石登上踏板后,顿时眼冒金星,两腿发软,他想停下来歇一下,可跟在他后面的装卸工催命似的喊:“你磨蹭什么?干不了的话,就赶紧卷铺盖回家,别耽误别人!”冯浩华只好豁出命来,拼命往前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