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 活的灵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q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曹禺是我国现当代伟大的戏剧大师。他注重表现戏剧人物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关注人性,善于挖掘人物内在的东西,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气质饱满,灵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形象,他更是怀着一颗热爱和同情生活在旧中国的有着悲剧命运的妇女的心,带着对女性的偏爱,塑造了一批可爱的魅力十足的女性形象,她们或许并不完美,但都有着一颗勇敢的心,有着一个活的灵魂,敢于去追寻自己所向往的幸福与自由,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本文就以曹禺笔下的四个女性形象:蘩漪,陈白露,愫方,花金子为例,对曹禺戏剧中女性形象之美及作者对女性形象塑造带有偏爱的原因作些浅析。
  [关键词]蘩漪 陈白露 愫方 花金子 偏爱原因
  绪论
  曹禺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话剧艺术的天幕上升起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他的剧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文学发展到了真正成熟的阶段。古今中外戏剧大家的优秀剧作的各种长处,都被他熔化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研究曹禺及其作品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曹禺及其作品的研究自其处女作《雷雨》的发表与公演就拉开了帷幕。近70年来,评论性的文章多如牛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曹禺的处女作《雷雨》是他的剧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也是被评论、研究得最多的一部。自《雷雨》搬上舞台公演就有许多评论性的文章层出不穷,有一定理论价值,值得注意的有李健吾的《<雷雨>》、郭沫若在国外发表的《关于曹禺的<雷雨>》、张庚的《悲剧的发展——评<雷雨>》,周扬的《论<雷雨>和<日出>——并对黄芝冈先生的批评的批评》等,他们都给了《雷雨》以很高的评价。郭沫若赞赏它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作者于全剧的构造、剧情的进行、宾白的运用、电影手法之向舞台艺术的输入,的确是费了莫大的苦心,而都很自然紧凑,没有现出十分苦心的痕迹。”认为“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周扬深刻地分析了《雷雨》地“反封建制度”的主题,指出了它的现实性。随着《日出》、《北京人》、《原野》、《家》等剧作的陆续问世,关于这些剧作的评论也越来越多。像陈瘦竹、沈蔚德的《论<雷雨>和<日出>的语言艺术》,王正的《从巴金的(家)到曹禺的<家>》、潘克明的《<原野>和表现主义》、胡叔和的《也论<原野>》、茅盾的《读<北京人>》等。除了对于单篇的研究,综合研究的评论文章和专着也出现了很多,研究的角度和方向也越来越宽,越来越全面,涉及到戏剧结构、情节发展、意象、语言、思想、人物塑造等各个方面。而对于曹禺戏剧中人物的分析研究是最为突出的。近年来一直有大量文章,专着涌现。钱古融自五十年代末就开始把《雷雨》的人物作为独立的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于1962年陆续发表了周朴园,蘩漪,周冲三个人物的分论,并于1980年出版了《<雷雨>人物谈》全书,成为关于《雷雨》研究的第一本专着。随后,人物评论性文章层出不穷,近十年来就有成百上千的文章陆续发表,关于曹禺戏剧人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曹禺是我国现当代伟大的戏剧大师。他注重表现戏剧人物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关注人性,善于挖掘人物内在的东西,探索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气质饱满,灵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形象。他更是怀着一颗热爱和同情生活在旧中国的有着悲剧命运的妇女的心,带着对女性的偏爱,塑造了一批可爱的魅力十足的女性形象。曹禺的剧作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力,不仅由于作家揭发了现实的黑暗和丑陋,更由于他“着意在灰暗中寻找一点亮色,在丑陋中发现美,在平凡琐细中挖掘诗意。”在我看来,剧作中女性形象就是这些“亮色”、“美”、和“诗意”。曹禺戏剧中有着众多的女主人公们,她们也许并不完美,甚至按通常的道德标准来看,她们可能还做了些“大逆不道”的事,但那是黑暗、窒息的现实社会把她们逼成那样的,并且她们都个性鲜明,气质饱满,更可贵的是,即使她们身处一个死气沉沉的环境中,仍有着一颗勇敢的心和一个活的灵魂,她们的心没有死,仍能勇敢的去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与自由,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读过曹禺的作品后,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确实是这些可爱的女人们,她们有血有肉,气质饱满,她们鲜明的性格,她们悲惨的遭遇,都吸引着我,让我喜欢她们,也同情她们,想要进一步地去贴近她们,了解她們,于是我选定了《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中的四个女主人公:蘩漪、陈白露、愫方、花金子作为代表来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正面来挖掘她们身上的闪光点,突出她们那颗勇敢的追逐自己向往的幸福和自由的心,和那个在死气沉沉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机活力的灵魂。虽然对于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已经有很多,但是歌德说得好:“优秀得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禺戏剧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就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矿藏。
  除了对曹禺剧作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外,对于曹禺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女性形象塑造抱有的偏爱,我也试图从各个方面找寻原因。从田本相的《曹禺传》以及其它一些关于介绍作者的专着中,可以了解到作者的身世、成长经历、性格、恋爱、婚姻等等,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本文的第二个部分,我就从曹禺的成长经历,性格及他读《红楼梦》对他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作者对塑造女性形象带有偏爱的原因。
  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得非常精彩、成功,是曹禺戏剧中得一大亮色,也是给我最大震撼的地方。本文就从曹禺戏剧的几个典型女性形象着手,分两个部分来写,前部分以蘩漪、陈白露、愫方、花金子四典型女性形象为例,对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后部分,对作者塑造出如此众多的魅力女性,对女性形象塑造带有偏爱的原因做浅要分析。希望能带领大家初步了解曹禺戏剧中精彩的女性世界。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戏剧文学领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剧作家脱颖而出,他就是曹禺。曹禺以《需雨》、《日出》、《北京人》等剧作的问世而蜚声剧坛,享誉中外。作家的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灵肉饱满,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在中国戏剧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
  而我读曹禺的作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剧作中有许多美好,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像《雷雨》中的蘩漪,侍萍,四凤,《日出》中的陈白露,《原野》中的花金子,《北京人》中的愫方,瑞贞,陈奶奶等等,她们均有各自的可爱之处,同时又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作者寄予了深切地同情。   1.勇敢的心 活的灵魂
  1.1蘩漪
  读《雷雨》是一种享受,就像品一杯香浓的茶,回味无穷。《雷雨》就像一首富有韵味的诗,曹禺自己也在《雷雨的寫作》中谈到“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而蘩漪是这首诗篇中最亮丽的诗样人物。蘩漪是曹禺“最早想出来的,并且也较觉真切地”,并倾注了最大的热情,运用了最大的才力来塑造的一个人物,也是人们公认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虽然对她得评价,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她犯有“乱伦,通奸”之罪,有人认为她是一个阴鹜恶毒神经质的女人,有人认为她是个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有人也同情她的悲惨境遇,赞扬她的反抗与对幸福,自由的追求,褒贬不一,但我觉得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是着力挖掘她的美,体现她的魅力之处的。
  就外貌而言,蘩漪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不然十八年前,正值风华正茂,还是偏偏少年的周朴园怎会费尽心思把她骗进家门,十八年后,周朴园的儿子又怎会冒着大逆不道的乱伦之罪与身为他后母的蘩漪通奸。作者在第一幕中是这样描写她的,“她通身是黑色。旗袍镶着银灰色的花边。她拿着一把团扇,挂在手指上,走进来。”“她的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一出场,就让人感受到一种窒息的美,那种美是孤独的,也是忧郁的。
  当然,蘩漪之所以如此光芒四射,魅力十足,主要在于她有一颗热情、勇敢的心,和一个活的灵魂,那是一个不安的灵魂,是一个为自由,为幸福,为爱情而勇敢、执着追求的灵魂。先来看看蘩漪所处的环境。蘩漪生活在20世纪初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那时,虽然受到“五四”新风的影响,但“统治、支配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尤其是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依然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男性为中心,男性主宰天下,男性为上,女性被视为下贱的,处于附属地位的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蘩漪又嫁给了冷峻、专制的比她年龄大了十二岁的周朴园,在一个死气沉沉的封建大家庭中生活了十八年。周朴园把她当作玩物,她就像一只备锁住的小鸟,人性受到压抑,性格被扭曲。她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失去了作人的尊严,个性的自由被扼杀,没有幸福,没有爱情,没有自由,没有希望,死一般的生活着。如果她成为符合封建社会“三从四德”典型的女性,她可以在这样的家庭中舒舒服服过她的少奶奶生活,但她却有着一颗不安的心,一个活的灵魂,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美丽聪明,向往着自由、幸福与爱情,她为了作一个独立的人,而苦苦地挣扎。残酷的精神折磨把她渐渐变为乖戾,悒郁,甚至阴鹜的人。十八年来她挣扎过,搏斗过,最终还是失败了。她的热情消失,精神麻木,甚至想到了死。“我已经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此时,周萍突然在她面前出现。周萍是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涉世未深,接受了五四时期的一些新思潮,他的到来不啻是吹进周家的一股春风,给这个垂死的大家庭带来了清新的时代气息,也给蘩漪带来了新生的希望。被压抑的蘩漪,渴望爱情的蘩漪遇上了这样一个人,自然而然就爱上了他,这只笼中的小鸟,找到了寄托的地方。用传统道德标准来衡量,蘩漪是大逆不道的,毕竟她爱上的是自己名义上的儿子,但是一个绝望的女人看到了爱情的曙光,一个垂死的女人嗅到了生的希望,她就不该去追求,不该去把握吗?当然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蘩漪表现了她的勇敢与坚决,她为了摆脱,反抗周朴园的专横控制,决意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勇敢地深深地与周萍相爱。为此,她不顾一切,把自己的“性命”名誉,乃至生命都交给了周萍。周萍对她十几年处境和命运的同情,使得无亲无故的蘩漪把他视为知已。周萍曾说过,“他恨他的父亲,他愿他父亲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因此我们说,繁漪和周萍的关系是建立在仇恨周朴园旧礼教的共同思想基础上的,超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应该说,是一个独立的人与另一个独立的人之间的恋爱关系,他们爱得真城,也就爱得痛苦,而且毕竟他们的爱是畸形的,不健康的,它本身就包含着屈辱和痛苦。他们只能以“闹鬼”的方式进行幽会,偷偷摸摸地维持着不可告人的恋情,即使这样,蘩漪也觉得很幸福,很知足,这可是她生的希望和唯一的幸福。
  蘩漪对周萍的爱是真诚的,更是热烈的,这可是这孤独女人一生中唯一一次的珍贵爱情。在第一幕中,她向四凤打听周萍的近况就可看出,她平时所想的,所惦记的,所关心的都是周萍,她知道周萍喜欢上了四风,所以对四凤不友善,尖酸苛刻,这自然是一个恋爱中的女人正常的醋意与嫉恨,更表现了她对周萍真挚的爱。可是他爱的男人竟要一个人逃走,将她抛弃,让她又回复到死人般的生活,她当然不甘心,不愿意,她挽留他,“如果今天你不走,你父亲那儿我可以给你想法子。”她甚至低声下气地求他,“这一次我求你,最后一次求你。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现在我求你可怜可怜我,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这个男人对她太重要了,她把整个生命都交给了他,所以只要他不丢下她,她甚至可以委曲求全,让周萍把四凤也接到一起,可是周萍是铁了心要结束一切,离开蘩漪。蘩漪绝望了,认清了自己寄托生命的男人“原来是个没有用的,胆小怕事,不值得为他牺牲的东西。”于是,她炽热的爱化作满腔仇恨,如同沸腾的岩浆喷发出来:“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列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在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她开始了报复,实施了一系列盲目的复仇计划,借侍萍拆散周萍和四风,不惜利用周冲瓦解他们,在风雨交加之夜跟踪盯梢,反扣窗户,陷周萍于困境,众目睽睽下袒露她与周萍的私情……这种极端的报复,是对玩世不恭的资产阶级纨绔子弟的谴责与惩罚,是蘩漪求生不成,欲爱不能,陷于绝望境地而寻求的解脱与抗争。蘩漪这位资产阶级的妇女,在作品里作为一个正面人物,作为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中的受害者与反抗者的形象出现的。正如作者所说:“蘩漪有着美丽的心灵”,“雷雨”的性格,应该更加得到人们的“怜悯与尊敬。”   蘩漪的性格是复杂怪异的,这种怪异的性格是周家两代人逼出来的,也受着周家两代人的欺侮,嫁给了一个冷酷专制的丈夫,爱上了一个无情无义的情人。在周公馆里,她是女主人,但又是周樸园精神统治下的奴仆。她是周萍的后母,又是这个前妻儿子的情妇。她不能忍受周家的令人窒息的气氛,她不愿过情妇不像情妇,母亲不像母亲的生活。她疯狂地爱着,并由于惧怕这份爱的失去而不惜毁灭一切,但又无法摆脱这样的处境。在失望痛苦和受压抑之后,强烈的反抗情绪,使她原来的爱心变成了满腔仇恨,仇恨的烈火熊熊燃烧,烧毁了她周围的一切,最终也把自己烧毁了。这种行为和性格上的矛盾使她成为《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蘩漪最让人难忘的,是她不仅敢于追求、坚持和捍卫一个人应有的生活权利,爱的权利,幸福的权利,而且,她的追求,坚持和捍卫是不顾一切的,无所畏惧的,甚至是疯狂的,“雷雨”式的,其中涌动的是原始生命热情。“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的白热,也像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集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火花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
  作者在突显蘩漪“雷雨”性格的同时也不忘对其善良的一面进行挖掘。在《雷雨》剧尾,当四风绝望地冲进雨夜时,蘩漪看她样子不对,要周冲跟出去看看,结果导致了儿子的丧生。蘩漪报复周萍,并非欲置他于死地,而只是想留住他,当事情闹得不可收拾时,她也不无真诚地求周萍原谅:“萍,我万没想到是一这样,萍一。”剧中也多次写到蘩漪常分发接济下人衣物,这也是其善心的自然流露。综上所述,可见这个人物确实不乏美的光彩。
  1.2陈白露
  陈白露,《日出》中的女主人公,同样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二十三岁的她就已经经历了人世沧桑,而她经历那么多的坎坷也取决于她有着一颗勇敢而不安的心,有着一个活的灵魂。
  陈白露与蘩漪相比,其实要幸福很多,因为她拥有蘩漪梦寐以求的东西——爱情。她曾经和一个浪漫的诗人相爱,组合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按理说,她通过自由恋爱,找到自己所爱的人,真的算是非常幸福,她也应满足于现实的生活,安安分分过日子了,可是后来她却离开了诗人,堕落成了交际花,这是因为她的神经质,还是她压根儿就是疯了?当然不是,在我看来,这恰恰显示了她有颗勇敢的心,有个活的灵魂,因为她始终没有欺骗自己,勉强自己,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心。
  不能否认,她曾与诗人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他们在一起曾很幸福,很快乐,但是,就像歌曲中所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吧,更何况与她相处在一起的是一个诗人,也许爱情的浪漫和诗情画意才适合诗人的气质,而普通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则是平淡琐屑、日复一日的,加上,再浓烈的感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归于平淡,对于两个有着极度热情的心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那种寡然无味的平淡生活的,就如陈白露自己所说:“……结婚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穷,不是嫉妒,不是打架,而是平淡,无聊,厌烦。两个人互相觉得是个累赘,懒得再吵嘴打架,直盼望哪一天天塌了,等死。于是我们先只见面拉长脸,皱眉头,不说话。最后他怎么想法子叫我头痛,我也怎么想法子叫他头痛。他要走一步,我不让他走;我要动一动,他也不许我动。两个人仿佛捆在一起扔在水里,向下沉,……沉,……沉,……”等到他们两个之间最后的牵连也断了——孩子死了——之后,陈白露没有选择继续留在诗人身边,而是毅然离开了他,独自出去闯荡,希望找到自己所追求的自由。
  在那种女人只是附属物,毫无地位可言的年代,女人也很难拥有独立的人格。一个二十出头的柔弱女子,无依无靠,在社会上闯荡,所需要的勇气是可想而知的。陈白露的勇敢让她毅然出走寻找自由,但残酷黑暗的现实令她别无选择,只有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生存的权利。她是一个高材生,又年轻又漂亮,靠着她的资本,她成了一个顶红顶红的交际花,终日流连于灯红酒绿,周旋于各色男女中。表面上看来,她似乎堕落成了一个耽于享乐、随波逐流的女人,而她忧郁的眼神,倦怠的表情又分明显示出她对周围环境的深深厌恶。曹禺用方达生和“小东西”这两个人物来撞击陈白露的心灵。
  方达生是陈白露曾经青梅竹马的恋人,方达生的到来唤起了她对少女时代美好的回忆,让她显露出了心灵深处纯真美好的一面,作者是抓住一个细节来表现的。在《日出》中的第一幕有这样一段描写:
  “陈白露:(用手在窗上的玻璃划了一下)
  你看,霜!霜!
  方达生:(扫了兴会)你说的是霜啊!你呀,真(底下的话自然是脱不了嫌她有点心浮气躁,但他没有说,只摇摇头)
  陈白露:(动了好奇心)怎么,春天来了,还有霜呢。
  方达生:(对她没有办法,对小孩子似的)嗯,奇怪吧!
  陈白露:(兴高采烈地)我顶喜欢霜啦!
  你记得我小的时候就喜欢霜。你看霜多美,多好看!(孩子似地,忽然指着窗)你看,你看,这个像我么?”
  刚刚结束了一夜纵情娱乐的交际花陈白露,回到住处,看到窗户上的霜花竟然欢欣不已。霜花带来的快乐,一洗幕启时她的倦怠,使人感受到陈白露虽然“久经风尘”,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纯真仍然可见。这个细节,与陈白露的灯红酒绿生活正好成对比,曹禺借此细节在《日出》开场不久就向观众传达出这样一个讯息:陈白露并不是一个自甘堕落的女子,她也曾经有过纯真的少女时代,有过美好的憧憬。在她玩世不恭的外表下面,也有着一颗向往光明与美好的心灵。
  营救“小东西”的举动表明了她对柔弱生命的怜悯和关爱,她本性中的善和美袒露无遗,也表现了她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反抗。对潘月亭、张乔治、顾八奶奶这些道貌岸然的上层人物,她也并不是一味逢迎,而是时而加以冷嘲热讽。她天性高傲却不得不依靠男人生存,她渴望光明却摆脱不了黑暗的泥沼,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堕落却失去了自拔的能力——因为她已陷得太深,即使抛弃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她也无立身之地,对“小东西”的无能为力,让她更加认清了这一点,当她再也无法忍受这一切时,她也只有选择自杀来寻求解脱。就像她反复吟诵的诗句:“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陈白露的死是对黑暗社会的厌弃,也是与黑暗势力最后的抗争。   1.3愫方
  和前两位“残缺美”的女性相比,《北京人》中的愫方是传统而近乎完美的,也显得更为悲苦与高洁。但同样的,她也有着勇敢的心和活的灵魂,而她的善良,高尚,温顺决定了她的勇敢更多的表现为隐忍,伟大与无私。
  看其身世,她和蘩漪、陈白露一样也是一个是世家小姐。但由于父母双亡,只得寄居在姨父家中,寄人篱下的日子自然是不好过的。剧本明确说她是“伶仃孤独,多年寄居在亲戚家中的生活养成她一种惊人的耐性,她低着头,听着许多刺耳的话。”她还曾对瑞贞说过:“我们都是无父无母,看人家眼色过日子的人。”并且深感无家的痛苦:“你不明白没有家的女人是怎么过的,那心里老是非常地寂寞的。”多年以来,她在曾家任人欺凌,供人驱使,耗费了宝贵的青春,还要成天守在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子身边,服侍他,伺候他,做他的佣人,当他的“拐杖”,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为什么甘愿呆在这样一个死气沉沉的家庭中活受罪呢?是的,她善良,她懂得知恩图报,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家中有她所爱的人。愫方爱上的是她的表兄曾文清,但在她之前,已有一位女子在父母之命下与文清做了夫妻,所以他们的爱一开始就是没有希望没有结果的。他们的往来,只能是偷偷摸摸、时断时续,还时常遭到文清妻子的骚扰。曾文清妻子思懿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两面三倒,表面上一脸笑,骨子里是一把刀,胸怀偏狭诡秘。对愫方与文清的爱,她时刻监视,随时防备,常常捉弄,不断骚扰。多少次,愫方被她拨弄得非常尴尬,十分痛苦,她的爱充满着苦涩与无奈。后来曾文清决定离开那个苦闷的家,想出去创一番事业,再也不打算回来,这样也就意味着愫方再也见不到所爱的人,她所渴望的幸福再也没了希望,但只要一想到心爱的人终于可以在外面大展宏图,改变“废物”、“耗子”的现状,她竞愿意终身留在对她来说是监狱一样的曾家,牺牲自己的一切,忍辱负重,为他照管好家里的一切:包括他的父亲、孩子、字画、鸽子,甚至还有他那不爱的、把自己当作眼中钉而常作弄自己的妻子思懿,总之只要是他应该做的、他喜欢的、亲近过他的,她都“该体贴,该喜欢、该爱”,这可是一副过于沉重的担子,可她却不以为重、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感到“真好象春天来了一样”,非常甜蜜。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宁愿牺牲自己的一生,担负起如此沉重的负担,可见在柔弱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无私而勇敢的心!这种可以用一生来交换的爱,让她即使身处一个毫无生机甚至暗无天日的家庭中仍能保有一线生活的希望,但曾文清却狼狈的回来了,这使她重新燃起的最后一点点希望也彻底破灭了,她不愿再过以前那种难堪、痛苦、毫无希望的生活,她彻底绝望了。然而爱情的绝望并没有完全击垮她,她对那个家失掉了最后的留恋,终于跟瑞贞一起飞出了曾家这个“狭之笼”,这是绝望后的逃亡,也是觉悟,奋起的开始。
  愫方这个人物可谓是汇集了中国传统妇女的所有美德于一身,她善良、宽容、贤惠、知书达理、知恩图报,她的觉悟与奋起,又显示了她的勇敢与坚强,我很喜爱这个人物,相信作者对这个人物形象更是偏爱有加,因为,作者是以自己的爱妻方瑞为原型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他自己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愫方是《北京人》里的主要人物。我是用了全副的力量,也可以说是用我的心灵塑造成的。我是根据我死去的爱人方瑞来写愫方的,为什么起名愫方,”“愫”是取了她母亲的名字“方素悌”中的“愫”,方,是她母亲的姓,她的母亲是方苞的后代。方瑞也出身在一个有名望的家庭里,也是安徽著名书法家方石如先生的重孙女,能写一手好字,能画山水画,这都和她的家庭有关。她也是很文静的,这点已融入愫方的性格之中。她不象愫方那样的具有一种坚强的耐性,也没有愫方那么痛苦。但方瑞的个性是我写愫方的依据,我是把我对她的感情、思恋都写进了愫方的形象里,我是想着方瑞而写愫方的。我把她放到曾家那样一个环境来写,这样,愫方就既象方瑞又不象方瑞了。方瑞的家庭和愫方的家庭不完全相同,她的妹妹邓宛和她性格不一样,是很开朗的活泼的,当时是一个很进步的学生。袁园的性格也有她妹妹的影子。没有方瑞,是写不出来愫方的。怀着这样的爱妻之情,能把这个人物塑造得如此完美,就更易理解了。
  1.4花金子
  在初次看《原野》时,对这个女人是没有太多的好感的,只觉得够豪爽泼辣。曹禺是让她以这样的形象出场的:“眉头藏着泼野,耳上的镀金环子铿铿地乱颤。女人长得很妖冶,乌黑的眼睛里面蓄满魅力和强悍。……身材不十分高,却也娉娉婷婷,走起路来,顾盼自得,自来一种风流。”这样的形象,实在也很难让人有什么好感。可是经过多次阅读,了解了她,发现了她的可爱,也渐渐喜欢上了她。她不是世家小姐,没受过教育,只是一个纯朴,泼辣的乡野村姑。年轻时候的她也天真烂漫,纯洁活泼,那时仇虎是她的爱人,他们青梅竹马,相亲相爱,她也憧憬着一种美满而幸福的生活。可是后面仇虎出了事,被陷害关进了监狱,而她自己则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焦大星作了填房。这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更何况她又遇上了一个刁钻阴毒的婆婆,认为她抢走自己的儿子,整天疑神疑鬼,对她任意咒骂,尖酸刻薄,虽然她的丈夫很爱她,但是却很软弱无能,让她打心眼里瞧不起,更不用说爱他了。经过如此沉重的打击,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金子的性格和作风都已发生了变化,出场时的形象也已是被扭曲了的形象。這突显了金子不幸的命运,金子是值得同情的。
  但金子毕竟是一个野性十足,泼辣刚强的乡野村姑,她勇敢的心让她并没有屈服于现实的生活。她对她那个刁钻阴毒的婆婆,虽然表面上一口一声“妈”,陪小心,献殷勤,但心里却恨之入骨,从金子与大星的“你先救谁?”那场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她对焦氏的刻骨仇恨。当焦大星无可奈何地说出“先救你,淹死她”这句话时,金子的精神得到了满足。金子用这样一种方式宣泄了她的愤怒,表现了她的反抗。
  当仇虎出现时,她在仇虎与焦大星之间选择了自己所爱的人,渴望跟他“一同去那黄金子铺的地”,表达了她对幸福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憧憬向往。从下面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她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仇虎:
  “仇虎:你跟我跑出来只有苦。   金子:可我我心里是舒服的。
  仇虎:人家看我是个强盗。
  金子(之斩钉截铁)我是强盗婆。
  仇虎:人家逮着我就砍。
  金子:我给你生下儿子,报你的仇。”
  金子是铁了心,不管有多苦都坚决地跟着仇虎,从这段话也可看出她是多么干脆与豪爽,显现出了她“野地里生、野地里长、将来或许要野地里死”的乡野女子的本性。
  花金子是个善良,明理的女子。《原野》中的第二幕,仇虎将要实施复仇计划时,金子与仇虎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金子虽然不爱大星,瞧不起他,厌恶他,但她知道阎王的后代没有害仇虎,明白“大星是个好人”,不想让他死,替他向仇虎求情,表现了她的善良。常态下的金子是“魅惑”、“风流”的,但当曹禺将她推向矛盾集中、冲突强烈的关口时,金子性格中复杂和矛盾的地方才得以呈现。就这样,曹禺塑造出了一位爱憎分明、善恶交织的乡野女子形象。
  2.曹禺对塑造女性形象偏爱的原因
  除开以上分析的四位典型的女性形象外,还有侍萍、四凤、瑞真、陈奶奶、翠喜、袁圆等善良、可爱、身上闪耀着闪光点的众多女性形象,这些形象鲜活,灵肉丰富,充满质感的女性人物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画廊里的经典人物,曹禺对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充满同情与欣赏,而相反的,我们却发现在曹禺的戏剧作品中找不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没有一个男性形象有着阳刚之气质,精神健康,积极进取,他的男主角气质阴柔,他们几乎都是赢弱、無能、痛苦、不能自救的男人,是在人类的进化链条中被否定的人物。像周朴园、鲁贵、焦大星等,周萍,曾文清更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他们伪善丑恶或孱弱怯懦,和女性形象的光彩相去甚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对女性的那份偏爱,曹禺对他的女主角充满同情,对她们的天使般圣洁的美和无私的母性光辉给予无保留的赞颂,是出于什么原因,曹禺才会如此执着地偏爱着女性形象的塑造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从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进行考察。从田本相的《曹禺传》中,我了解到,曹禺出生三天,他的生母就去世了,他“从小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童年的曹禺一直希望能得到一种母爱补偿。曹禺童年烙印最深的是6岁时获悉生母去世的真相,曹禺的生母是湖北武昌商人薛氏女,生完曹禺后得了产褥热而死,父亲后来同薛氏孪生妹妹薛咏南结婚,这一切年幼的曹禺并未知晓,他一直将疼爱自己的继母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直到奶妈刘氏点破为止。曹禺生性聪慧,他获知真相后萌生了失去生母的悲哀和痛苦,生母的死给曹禺带来了难以愈合的伤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曹禺性格的形成。他的童年是孤独和寂寞的,他常常想象生母的模样,想象着如果生母在该对自己多么的疼爱,每当曹禺同别人谈起生母时便难过万分,直至晚年仍然无限怀念和伤痛。在1982年12月11日致巴金信中,曹禺曾对自己潜意识中起源于童年时代的恋母情结,进行过一番精神分析:
  “人是很不幸的动物,因为他有敏锐的感觉。但正因如此,才产生宇宙间罕有的事物,美的人和美的诗和艺术。有时,我想自然赐予我的种种够多了,我应该感谢母亲给予我生命,尤其是我,我的母亲生下我三天,便因产褥热死去,她才十九岁。我对她没有一点印象,只觉得一切做母亲的都可怜,都伟大,不可形容的美。美得让人心痛,……”
  这种恋母情结的扩展和放大,就成了曹禺戏剧中对于富于奉献牺牲精神的美好女性近于崇拜的热爱和歌颂。
  虽然没有了生母,但是幸好,他的周围还围绕有继母、姐姐和保姆段妈等女性,她们以无私的爱抚慰了曹禺孤寂的心灵。继母就是他生母的亲妹妹,她非常爱曹禺,对待自己姐姐的孩子,就像自己亲生的一样,曹禺的饮食起居她都亲手料理,她本人没有生育,曹禺就是她的儿子,以至数十年后,曹禺回忆到继母时,仍然说:“我这个继母待我很不错。我就是她带大的,我非常怀念她,解放后,她死在天津了,我还记得她对我的嘱咐。她食一个能干的人”,这种良好的母子感情无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曹禺失去生母的裂痕。段妈也是曹禺生活中一位重要女性。曹禺说:“她成了我尊敬的第一位好老师”,“我孤单,苦闷得很。自从段妈进入我家后,经常地陪我在一起,是她给我讲了她自己的家庭和身世,还给我讲了她家乡很多悲惨的故事”。可以想见,当时曹禺身边的女性是如何温暖着少年曹禺的心田,补偿了他本不应欠缺的母爱。
  而曹禺身边的男性世界,却与此截然相反,专制凶横,令他胆战心惊。曹禺身边的男性主要是他父亲。其父万德尊对他的疼爱并未在曹禺心头留痕多少,倒是他的专制粗暴让曹禺烙印般记忆犹新。曹禺自己是这样回忆他的父亲的:“我在家最感到害怕的,就是吃饭。父亲总是在饭桌上教训子女。……我父亲这个人脾气很倔,他望子成龙的思想很重很重。我哥哥三十多岁就死了,到现在我也不大明了他。他们父子两个仇恨很深很深,父亲总是挑剔他。……家中的空气非常不调和……其实家里人不少,厨子一个,帮厨一个,拉洋车的一个,还有一个佣人,但是沉静得像坟墓似的,十分可怕。我一想到我的父亲,就恨他”还有一次,曹禺兴冲冲地拿成绩单向父亲报喜,却莫名其妙地挨了父亲一巴掌,“可能是打得太没道理了,曹禺记忆很深。他说:父亲这个人真是让我非常不理解他,他这一巴掌,常使我联想起《朝花夕拾》中,鲁迅写得《父亲得病》中那种扼杀儿童心灵得情景。”幼年的曹禺,虽不能断言有敌视仇恨父亲的念头,其内心深处对父亲的畏惧厌恶却是不容否认的。正是父亲的专制粗暴给曹禺的心灵倍增创伤,让他在情感上接近女性、厌弃男性,使其童年少年时代主要在继母、保姆及姐姐的陪伴中度过。与女性的朝夕相伴给了曹禺深入了解妇女的机会,旧式妇女的善良本分、任劳任怨、多才多能的品性都深深折服着曹禺的心灵,她们的苦痛际遇、低贱地位更激发着曹禺的深切同情,让他在心理上日益贴近女性,从而滋生了他的女性崇拜的情结。
  其次我们来看曹禺的性格。曹禺从小虽有继母的悉心照顾,但毕竟是从出生就失去了生母,他自己也常说:“我从小失去了母亲,心灵上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而且那样一个让他想起来就恨的父亲,那样一个“沉静得像坟墓似的,十分可怕的”家庭,注入曹禺童年心灵里的是忧郁是苦闷,也逐渐养成了他内向寡言的心理个性。《曹禺传》中说他“从小就有着不少的苦闷,好像生来就是一粒苦闷的种子”。曹禺在《雷雨·序》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纵然在人前我有时也显露着欢娱,在孤独时却如许多精神总不甘于凝固的人,自己不断来苦恼自己。”就是这样忧郁的天性,为他细腻的创作打下了感性的基础。   对于曹禺对女性怀有偏爱的另一因素就是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对他的影响。曹禺自小便开始阅读《红楼梦》,前后读过很多遍,很是喜欢,他的继母也十分喜欢,其中的那首“葬花吟”更是烂熟于心,经常在家颂读,让曹禺从小便体会作为女儿的凄苦。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一位典型的女性美崇拜者,他借贾宝玉的口喊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整部《红楼梦》便是写曹雪芹女性美崇拜心灵史的极世精品。曹禺自小研读这部著作,自然会受到深刻的影响,在《和剧作家谈读书和写作》中还有这么一段话:“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我先看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我第二次读《红楼梦》就注意到王熙风了,……我第三次读《红楼梦》时就注意到大观园中的一些丫头了,她们当中最可爱最了不起的是睛雯。我第四次读《红楼梦》就注意到贾政和贾母,…我再一次读《红楼梦》就注意到袭人和薛宝权。”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禺小时候看《红楼梦》,只对人物和事件感兴趣。最先进入他审美视野的就是彻底的女性美崇拜者贾宝玉与女儿世界的最高代表林黛玉。之后,他更多次地感受大观园中的女儿世界美,自高层代表宝钗到下层人物诸如晴雯、袭人等,无一漏及。而对于男性形象,哪怕在多次阅读中,除贾宝玉外,他也只注意到被他当作伪君子而予以唾弃的贾政,他心灵上认同接受的唯一男性便是贾宝玉。从上述材料,可看出曹禺对《红楼梦》女性形象与女性崇拜者的充分注意,是根据自身初露端倪的崇拜女性的情感倾向作出的有意选择。贾宝玉的女儿崇拜信念在曹禺这里激起了心灵的共鸣,贾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的论断,曹禺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对《红楼梦》一次又一次的欣赏把玩,使作家心灵中初步萌生的女性崇拜情感倾向愈加根深蒂固。
  在《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中,曹禺自己也说明了自己对塑造妇女形象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他说:“我没有什么理论,妇女是受压迫的,我感受很深。我有这么一个想法,男女是不平等的,中国旧式妇女是非常善良的,我是妇女的崇拜者。……我有四个女儿,我不讨厌,生个第五个,我也要女儿。我喜欢女孩子,我觉得妇女是好的。天下妇女也有坏的,那个南后就是,但我不愿写那些。《家》那几个狗屁唠叨的人物,大奶奶,少奶奶,但给人印象深的是那些最好的女人,我愿把最好的女人,我愿把最美最好的语言,用在描写最好的女人身上。我觉得女人好,这是人性论。”
  在作者女性崇拜情结的基础上,他怀着对女性的偏爱,在创作中极力歌颂女性美,并一再地宽容,维护女性形象地短处,使其笔下的女性形象熠熠生辉!
  结语
  曹禺是我国现当代伟大的戏剧大师。他注重表现戏剧人物复杂而矛盾的性格,關注人性,善于挖掘人物内在的东西,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气质饱满,灵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形象,他更是怀着一颗热爱和同情生活在旧中国的有着悲剧命运的妇女的心,带着对女性的偏爱,塑造了一批可爱的魅力十足的女性形象,《雷雨》中的蘩漪,《日出》中的陈白露,《北京人》中的愫方,《原野》中的花金子等都是其中典型的可爱女人,她们或许并不完美,甚至用传统标准来衡量,她们还做出了所谓“大逆不道”的事,但这都是被那个黑暗窒息的旧社会给逼出来的,这也更加显示出了她们都有着一颗勇敢的心,有着一个活的灵魂,敢于去追寻自己所期望的幸福与自由,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参考文献
  [1]潘克明,曹禺研究五十年[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7.
  [2]田本相,胡叔和,曹禺研究资料(上)[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
  [3]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人民文艺出版社,1989,1.
  [4]田本相曹禺文集[c],人民文艺出版社,1989,1.
  [5]杨晓云,美丽的心灵,“雷雨”的性格——评《雷雨》中的蘩漪形象[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4).
  [6]且夫,曹禺作品精选[c],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9.
  [7]田本相,刘一军,曹禺全集,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1).
  [8]曹禺传,田本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张耀杰,戏剧大师曹禺——呕心沥血的悲喜人生,山西教育出版社.
  [10]田本相,刘一军,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
  [11]赵灿,曹禺笔下的痛苦人生——兼论曹禺的女性观,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12]曹树钧,论曹禺与《红楼梦》,红楼梦学刊,1996(4).
  [13]彭洪松,“旧式女人”的“忧郁美”与曹禺的创作心理,杭州大学学报,1994,12(4).
其他文献
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搞好环境保护,首先必须抓好环保教育工作,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我国从1983年起就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并建议从幼儿园到大学开设有关环境教育的课程。为此,要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因此,对学生进行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培养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
语文教育的核心——作文教学,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学都中学毕业,作文教学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作文教学时应该受到重视。作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作文教学是训练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逻辑和操作能力的课程。作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与创新能力,它能为学生将来成为时代的先锋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在作文教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贯穿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习学会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以便收到实效,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 思想 实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形成和
[摘要]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动,因此要重视情感教育。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拓宽美术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时要付出情感;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 学生 情感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高校间交流与合作日渐加强,交换生项目成为了高校间交流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内陆交换生项目起步晚、时间比较短,经验不足,且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开展交换生项目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交换生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进展中,我国高等教育也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交换生项目成为了高校间互相交流与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下一阶段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目前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新课程理念下,师资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关注农村薄弱小学帮扶活动,建构农村教师与农村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
摘要:在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时代,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CAI课件可以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CAI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CAI课件图像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视听并存等功能,它所演示的内容图像清晰,生动感强,信息量大,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情
在二期课改体育学科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强调以“动”为主,增强健身实效,给学生创设健身环境、机会和条件,自主锻炼,合作交流,倡导手脑结合,身心协调,健体益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倡创设有趣味的教学情景和生活化的场景,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景互动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用理念指导实践,教学贴近生活。”,采用情景教学法,根据新教材特点、学生情况、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物理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也义不容辞。本人在教学中注重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理想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动手习惯和操作技能;互助协作,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培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物理教学 德育渗透 爱国热情 人生观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