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失联”的小学科学自然学习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学习力是指个体在学习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受自然本性的驱动作用所形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是生命的本能,是人固有的自然本性显露的过程,达到自然学习的状态,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然学习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原有的潜能。学习不是新经验的获得,而是原有内在潜能的展开。学生自然学习力的发展是自内向外的,是儿童自然本性的外化过程,在此过程中,自然学习力就像一粒种子,植物的形状和特性已经存在于种子里面,作为教师所要做的只是依据儿童的本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愿望,让学习力这颗种子自然的生根、发芽。
  一、营造氛围,引发自然学习力的产生
  1.兴趣使然,顺势而生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乐于通过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所以要引发自然学习力的产生,首先应该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科学课上,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参与活动,让学生从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习兴趣且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发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心理需要。例如在学习《变色花》一课时,教师出示一朵纸花,然后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学生会发现“花瓣”变成了红色,“叶子”变成了绿色,在产生了疑问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中关于物质酸碱性的介绍,再通过紫甘蓝水接触白醋和碱水后发生的变化实验,很快就能得出“变色花”的秘密:纸花的花瓣上抹上了白醋,在叶子上抹碱水,学生在学习力的驱动下,对学习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显著。
  2.平等交流,蓄势而发
  学生敢说、愿说的前提是教学的民主。美国心理学博士戴尔·斯科特·里德利在《自主课堂》一书中提出:把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需求放在首位,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为宗旨来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因此,课堂中,教师应该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参加学生的探究活动,从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出发,在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交流他们的想法,在开展探究之前能围绕探究的问题及时地进行追问,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在探究活动之后能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归纳,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在交流中将形成的几种答案进行比较,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提炼形成的结论,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3.适时放手,得势而展
  在科学课中,为了使学生能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在自然学习力的驱动下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层次、有目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还要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学,适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发挥学习力的学习能量,找到教育的真正动力和最大的教育资源。在学习《简单电路》时,首先让学生利用导线、电池、小电珠组装简单电路,学生掌握了连接的方法后,再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将电池盒、灯座、开关进行连接,控制小电珠的亮和灭,在学生不断的尝试中,不仅加深了对电路链接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然学习力发展。
  二、方法导引,助力自然学习力的“续航”
  1.探究,开启“航行”的动力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因此,课堂中应该紧密结合科学概念的学习,针对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每一个环节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学习方法,突破探究学习中的瓶颈,进而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的效率。例如,在科学教材的每一册中都有“过程技能训练单元”“探究的方法单元”“探究方法反思单元”等一些方法显性化的训练单元,在这些单元的实施中,教师应该把握一些指导的要点,如提出问题环节应该注意问题筛选的广度与深度;方案设计环节应通过系列化的问题让学生考虑,自主选择一个适用于探究的计划方案;汇报交流环节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探究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并能将学习的方法转化为自然学习的能力。
  2.记录,留下“航行”的轨迹
  科学记录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容,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通过科学记录不仅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规范记录的要求,如记录文字时应选择蓝色或者黑色的笔,而画图、制作表格时,则必须使用铅笔,对于表格的制作,还要用直尺来辅助;其次,告诉学生每一次记录应该主要包含哪些内容,例如课题、日期、天气等是每次必须记录的,因为这会给整理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带来方便。再次,具体指导记录方法,在开始记录前,应讲清要求并作示范,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记录及时做出评价和指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适合的方法,使学生对记录内容重新理解和整理,加深了对知识和方法的记忆。
  3.合作,助推“航行”的方向
  科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团队的合作,由于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部分实验都是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所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对学生自然学习力的发挥和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小组学习中如何协调合作、取长补短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而耐心地对学生加以指导,使他们在团队学习中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学习力。如在学习“制作地表模型”一课中,在学生分组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制作校园沙盘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制作很快,有的小组制作很慢,教师仔细观察后发现:做得快的小组合作默契,而较慢的小组分工不合理,有的还发生了争执,针对情况教师对较慢的小组作了适当指导,让他们按各人的特长进行分工,他们合作速度快了,最后取得了成功。
  三、多维互动,拓展自然学习力的“航线”
  1.课堂实践,拓深渠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纯粹以学科知识传授的静态教学方式已然步入了死胡同,简单灌输知识变成“捆绑知识”,只有与生活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如学习了杠杆平衡的原理之后,学生知道了力点离支点越远越省力,反之则越费力,在这种情形下教学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卖菜时候使用的杆秤如果秤砣少了一小块会怎样,在使用过程中怎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让学生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的策略,这一情境创设拓宽了学生的理解思路,使其学会了运用新的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2.课外延伸,拓宽空间
  “学生的学习力发展不仅只发生在课堂上,而是发生在所有学习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课堂之外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小学科学课标也提出“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不能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要拓展学生的自然学习力,教师应该围绕学习的内容,精心选择并设计课外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例如可以利用基于“场景式”课程资源推进课外学习的开展,开发出了“养蚕”“无土栽培”等课程资源,把教学拓宽到开放的、动态的课程资源形态中,并通过开展各种宣传展示活动,取得家长、社会对学生开展课外研究的支持与帮助,以此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陶行知说“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讲“自我教育在孩子接受教育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自然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因此唯有敢于把課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积累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江苏】
其他文献
从1991年我国发布第一本白皮书开始,由政府部门发布的白皮书系列已经涉及人权、改革发展、社会保障、国防,以及近些年不断加重关注的食品安全、药品监管等多个领域。相比较而言,我国近些年来,由非政府和准政府组织所发布的各种皮书,能引起广泛关注并形成规模和影响力,主要源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蓝皮书、绿皮书、黄皮书等,这些皮书属独立研究报告,代表的是专家学者的观点,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出版形态和图书
绿色课堂是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本,倡导平等、合作、宽容和理解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舒适的课堂中乐学好学,努力使课堂教学有智慧、有意义,从而彰显生命活力。  绿色课堂可以说有多种定义方法,但无论怎么讲,它的灵魂就在于绿色一词,绿色给人一种环保、无污染之感,所以绿色课堂给人的应是清新、赏心、悦目的感觉,在这种课堂里,学生是自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同时,《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也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
坏民主:薛涌美国社会观察笔记,薛涌著,凤凰出版社,2012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一项观念史的考察,闾小波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寻求中国民主,[澳]冯兆基著,刘悦斌、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通往民主之路:民主转型的政治经济学,[美]詹姆斯·F·霍利菲尔德著,[美]加尔文·吉尔森主编,何志平、马卫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威权统治的转型:关于不确定民主的试探性结
我们的数学学习是为了生活,数学内容也源于生活,因此,数学从生活中来,理应回归生活。教数学,就要教出数学的生活味。  一、教材应该与生活实际一致  教材是绝对权威吗?在生活、工作实际操作层面,未必。  在教四年级数学中的“平均数”一课时,我们都是按照教材意图用画“正”字的方法逐一在对应的分数段中画“正”字,根据笔画数统计人数,再求平均数,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数学并不是这样的。  老师都要统计学生的
科学教育从儿童抓起,是“科教兴国”国策在学前教育落实的体现。近年来,我园以“科技”为特色,围绕着“两小科技活动”制订了一系列具有我园特色的课程,以大班年龄段幼儿为主体,以科技小制作为载体,开展了幼儿看流程图、设计流程图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在使用各种流程图中,幼儿在活动中能自主参与,老师也不断地尝试,探索出多种适合幼儿年龄的可观察、利操作的流程图,有效地把教材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体现“从生活走
2011年,日本人加藤嘉一《中国的逻辑》一书出版,其中《帅男的逻辑》一章言辞尖锐,以“第三眼”的角度直指“相对于中国女人的时尚感和审美观,中国男人实在太差,真不希望看到‘美女与野兽’共存的场面”。此后,对于中国男性与女性审美差距问题的讨论蔓延至其相关的主体方——2014年4月12日,侯虹斌在腾讯网“大家”专栏发表文章《中国男人为什么这么丑》,代表女性发声:“近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男性获奖者,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