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积极进行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以本地自然生态及志愿服务为依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017年10月,中国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实现农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积极进行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以本地自然生态及志愿服务为依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受追捧的足球与柚子
  在新都斑竹园街道三河村,以前村民的娱乐活动以打牌为主,如今,踢足球的人越来越多,运动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14年起,我们集中全村力量建起了两个标准足球场,当时只是想通过足球运动带动些人气,扩大柚子的销售。”三河村党支部书记谭杰说,新都柚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也是三河村的支柱产业。经过5年多的努力,三河村的足球产业逐步发展起来,成立了成都市首个农民健身足球俱乐部,“宝柚杯”逐渐发展为四川最具影响力的7人制赛事品牌。通过足球吸引人气,口感上佳的“新都柚”也受到球友和游客的追捧。
  在三河村,针对足球爱好者,当地还打造了主题餐厅、火锅等项目,吸引投资上千万元人民币。2019年,三河村吸引游客 20 余万人次,带动消费 2000余万元。对于当地村民而言,足球产业的发展,不仅让他们增加了收入,也为他们提供了家门口的运动健身场所。
  每到开放日的傍晚时分,球场周围就挤满了前来活动的村民,小孩子在足球俱乐部成员的专业指导下,有板有眼地练习基础动作,未来的“中国梅西”没准就会在他们中间诞生。
  乡村新景象
  在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之时,乡风文明建设滞后、群众精神生活匮乏等方面的问题暴露出来。为解决此类问题,当地把三河村的田间地头、村居院落打造成为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大课堂”。目前,三河村以连片整体规划的观念,打造出了2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小蔓家”餐馆正是其中之一。“作为文明实践点,我们主要为游客提供一些免费基础服务,比如开水、雨伞、消毒液、创可贴等等。”经营者陈正建说,“我是隔壁安乐村的村民,今年三月来到三河村创业。”在创业之初,陈正建得到村里很多帮助,包括整体环境打造、风貌整治、宣传营销等。当了解到三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策略后,他便申请将餐馆设置成一处文明实践点位,自己也在第一时间加入了志愿者团队。
  依托志愿者服务队伍,三河村广泛开展了丰富经济业态、培育时代新人、引领乡风文明、助力生态文明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发动村民志愿者整治院落风貌、改造房屋、修建院道和循环水道、栽种树木、安装庭院灯、改造垃圾房和公共卫生间,三河村形成了“青砖碧瓦朱门、穿斗窗花露台”的靓丽风景线,塑造了新时代“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生态文明乡村新景象。
  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多亏了志愿者帮我修好了煤气灶,不然中午饭都没法做。”新都区军屯镇金牛村村民陈志芳在社区请修服务中心填写了请修卡,不到一个小时,社区志愿者刘昌杰就免费上门为她修好了煤气灶。刘昌杰也因此次“义举”收获志愿服务积分两分。
  在新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正成为社会治理的生力军。金牛村的请修服务,鼓励居民群众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邻里乡亲维修门窗、水电气等,通过邻里互助打造有“温度”的社區。
  据了解,请修服务队伍里包含水电工、园艺师、门锁修理师、电焊工等40余名“能工巧匠”。志愿者在免费志愿服务后,会获得志愿积分,积分能兑换成粮油米面等实实在在的“奖励”,形成“奉献—积累—回报”的志愿服务模式。
  目前,军屯镇共有注册志愿者 9900多名,他们借助志愿服务将温暖与正能量传递。
  王 越 《天府文化》记者
其他文献
梳理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优化学前教育政策,助力国家人口发展大计.基于1949-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体系沿着萌芽与起步→冒进与停滞→恢复与规范→社会化改制→跨越式发展“五个阶段”的演进轨迹,按照政治化→规范化→社会化→民生化“四个转向”的建构逻辑,大致经历了国家中心和行政中心范式(1949-1977)、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中心范式(1978-1994)、社会化改革和精英主义中心范式(1995-2009)和“四性”建设中心范式(2010年至今)四个
个案、小组、社区工作被视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三者是点线面的关系,在共享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础上,内部循环注满了自内而外的赋权增能和自外而内的人文关怀色彩.本文在对35位资深社会工作者开放式访谈中发现,三大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从聚焦“案主”到聚焦技术,从关注“目标”到关注“活动”,从注重“系统”到注重“场景”现象,由此产生了三大方法的梗阻.基于此,本文拟提出更为吻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境的“RBUWS”适用框架,即“找回人本”“情感黏合”“社会本质”“系统融综”“层级递进”五大原则,以实现社会工作从人本出发到反哺
伴随环境治理重心的下移,社区环境治理理念逐渐兴起,社区基础上的环境治理体系得以持续构建.但在基层实践过程中,环境理念的下向堕距、主体的低效参与、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的非常态运行、技术的双重困境等因素构成了社区环境治理的结构困境.基于“理念-主体-制度-机制-技术”五维结构模型,推进环境理念现代化、主体参与协同化、制度安排本土化、运行机制长效化、技术供给精细化的要素整合,实现社区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是社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善治的重要路径选择.
实现包括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体面劳动,充分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本色.体面劳动是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重要价值目标,平等就业、工作中的权利、社会对话和社会保护是劳动权益保障的四个重要方面,是推进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关键着力点.当前,迫切需要多措并举协同治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保障工作中的基本权利,畅通协商沟通渠道、提高社会对话实效,完善社会保护体系、加强社会保护力度,提升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实效,为体面劳动建立健全长效
“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有了这些关于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承诺,中国将成为净零排放的世界领导者,中国经济也将发生彻底变革。”  自1990年以来,欧盟GDP总值增长超过60%,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却下降了1/4。更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推进气候行动并不意味着回到过去。净排放量下降反而是我们向未来的一次飞跃。  在气候变化与环境领域,中国与欧盟在交流合作、共同进步和引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