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门町是台湾青年人聚集的时尚潮流之地,深受市民和游客欢迎,有日本原宿之称。因此,台湾政治选举为吸引青年选票,也常选择西门町作为造势场地。但这潮流之地最近却不太平,出现了很多黑帮集团和辍学的中学生,强收路人和商家保护费,并为抢夺盘口大打出手。为何台湾黑帮能禁而不倒,这是很多人的疑惑。
国民党的原罪
台湾最负盛名的是“竹联帮”、“四海帮”、“天道盟”,被并称为台湾三大黑帮。“竹联帮”、“四海帮”属于“外省挂”,说起它们的产生,又是香港黑帮电影般的少年惨痛往事。台湾“228事件”之后,外省人成为泄愤对象。眷村子弟不甘受排挤欺负,于是团结起来抵抗。而这些孩子多是成长于军人、公务员、教师家庭,原本都是谦谦有礼有正义感的少年。
台湾之所以有“台独”民意基础,一方面是政治的操弄,另一方面与历史有关。
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国民政府军队登陆基隆港,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台湾民众真诚地欢迎来自祖国的军队。但是国民党政府大肆搜刮台湾资源,运往大陆支撑战局,导致台湾本土人对大陆来的外省人反感与日俱增。1947年2月28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的守军,冷血枪杀请愿民众,终于触动全岛掀起反政府暴动,外省人成为原住民的宣泄对象。这场“228事件”两个月后在国民政府的派兵镇压下惨烈结束,很多的台湾人和本土精英在事后被清算、枪决。台湾从此烙上省籍仇恨的深刻印记。
若干年后,曾任“竹联帮”帮主的陈启礼在柬埔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小学生活,当时连他在内一共3个外省人,就常常被打,那个下课铃声对当年年幼的他来说,就像是拳击台上、擂台上的铃声,铃声一响,就是一场拳击赛。
为求自保,这些外省人开始联合起来,与本土势力抗衡,以暴制暴。1953年,以冯祖语为首的44名大一、大二学生在台大校园成立帮派,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订立帮名。一般认为,“四海帮”是台湾第一个最具组织规模的青少年帮派组织,短短几年时间内组织发展至万人之众。其实,“四海帮”最初不过是在一起打篮球的球友,为结伴回家不受欺侮而已。在“四海帮”之后,“中和帮”和“竹联帮”也相继成立。
“竹联帮”由“中和帮”发展而来。1955年,“中和帮”帮主因杀人被捕,帮派溃散,有的帮众另组新帮,有的投奔四海帮。第二年,“中和帮”余众,在台北永和市的竹林路聚会,成立“竹林联盟”,简称“竹联帮”,陈启礼是出席成员之一,属“鸭”字辈,外号“旱鸭子”。
“外省挂”政治立场反台独,因此也被国民党利用,成为政治的牺牲品。陈启礼卷入“江南案”即是一例。“四海帮”前帮主蔡冠伦也曾感叹“政治人物都是大骗子”。
政治联结
蒋经国之后,台湾政党政治步入活跃期,民众手中的选票成为所有政治势力争夺的焦点。但面对缺少广泛政治认同的台湾民众,无论什么政治势力都需要寻找素与民众接触紧密的“桩脚”。如此一来,遍布城乡,在最基层维护秩序的黑帮成员们成为许多政客拉拢的对象。越来越多的黑帮开始与政治势力结合,在选举中帮助后者摇旗助威,选举胜利后则论功行赏。
台湾黑道有社会型黑道、经济型黑道与政治型黑道之分,对选举介入的方式也不同。社会型黑道以勒索、恐吓、威胁等索取金钱为主,给候选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是选举血腥暴力的主要来源;经济型黑道则多从事非法与合法的事业,介入助选则是以威胁、强迫等方式进行买票、盯票与护票,对选举结果影响甚大;政治型黑道由社会型、经济型黑道发展而来,是台湾黑道发展的高级形态,这些黑道兄弟不是具有刑事前科或犯罪记录,便是曾被地方警察局列管的黑道分子,其介入政治的途径就是通过参与选举进入地方政坛。
李登辉时代,在台湾社会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黑金政治也日益泛滥,黑道人物通过各种贿选行为,在台湾政坛物色代理人或者保护伞。而台湾政坛某些政治人物因为选举拉票需要,也需要黑道的支持,这就造成黑金政治日益严重。吴敦义就评价认为,在李登辉执
政的13年内,台湾黑金政治最为猖獗最为泛滥。
这一模式并非国民党独有,民进党主政的8年亦是陈水扁与黑道撇不清关系的8年。2000年,曾为“竹联帮”帮主陈启礼和“天道盟”盟主罗福助等黑道大佬担任律师的陈水扁高举“反黑”大旗取得政权,实现了开放党禁以来的第一次政党更替。上任之初,陈水扁一度雄心勃勃,宣示以重拳打击黑帮,厘清黑金政治,这点甚至在一些黑帮片里都有所反映。无奈陈水扁雄心维持没多久,就被金钱俘虏,黑金力量甚至进入民进党。台湾“竹联帮”前总护法张安乐接受电视采访时反问:“你从陈水扁以下,你的所作所为,可以经得起阳光吗?是你黑还是我黑?不表示你穿白衣服,你就不黑,不要因为我穿黑衣服,我就黑。”
据说“本省挂”帮派“天道盟”的成立就与陈水扁有关。1984年,台当局“一清专案”扫黑行动后,被扫入狱的台湾各地方角头不满“竹联帮”仗势欺人,便提议共组“天道盟”,成立宗旨即强调“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罗福助被推为总联络。当时罗福助与陈水扁被关在绿岛的同一间监狱里面,成立“天道盟”就是陈水扁给罗福助出的主意。
身份漂白
在被问及希望什么样的人胜选时,台湾百姓的回答总是惊人的一致:能为百姓办事的人。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看,黑帮的表现远胜许多行政官员。在自己的选区内,黑道中人远比官僚更加勤勉,而有势力的大佬们则时常布施百姓,更让他们广受支持。有人气,有实力,熟悉规则,选票便如雪片般累积到大佬的手中。他们既是地方一霸,又是秩序的维护者,在极大程度上享受着地方民众的拥戴。而且更加有趣的是,台湾人总是指责对手们与黑帮有染,却毫不在意自己的支持者是黑社会老大。
也因为台湾的黑白不分明,台湾人便对政治人物与黑金有染的消息形成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刻板印象”。所以,政治人物与黑道大哥之间的关系通常是隐秘的,但在黑道人物的红白喜事中,这种关系就暴露无遗了。台中曾经的著名角头颜清标家里办婚事,马英九、宋楚瑜、连战、王金平悉数到场祝贺。2007年11月8日,台湾最大黑帮“竹联帮”精神领袖陈启礼的葬礼云集岛内黑白巨头。台“立法院长”王金平是治丧委员会的荣誉主委,此外还有民进党大佬柯建铭、新党主席郁慕明等。
当然,“上进”的黑帮人物也会慢慢漂白自己的身份。政治漂白是重要途径之一。依台湾警方的统计,目前台湾省有黑道背景的“民意代表”超过150人,地方议会有黑道背景的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有黑道背景或犯罪记录的某届各县市议会正副议长更超过95%。“天道盟”的罗福助出狱后也走向从政之路,连续6年当选台湾“立法院”委员,连负责扫黑的法务部长都要向他做报告。
另一个漂白途径就是经商。台湾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了有暴力后盾的黑帮组织漂白“机遇”。黑道组织涉足建筑、房地产、传媒娱乐、运输、证券等各个行业,形成“以企业养兄弟”的模式。到了70年代末,台湾的黑帮已经跻身商界巨头。今天台湾利润最丰厚的黑道事业,就是与白道勾结,介入各类公共工程,通过“围标”、“绑标”获取巨额利润。黑道企业化给台湾扫黑增加了难度,在没有切实证据下,可以说是束手无策。这也是为何“清廉简朴”的马英九在2008年当选后,要在任内重拳打黑了。
国民党的原罪
台湾最负盛名的是“竹联帮”、“四海帮”、“天道盟”,被并称为台湾三大黑帮。“竹联帮”、“四海帮”属于“外省挂”,说起它们的产生,又是香港黑帮电影般的少年惨痛往事。台湾“228事件”之后,外省人成为泄愤对象。眷村子弟不甘受排挤欺负,于是团结起来抵抗。而这些孩子多是成长于军人、公务员、教师家庭,原本都是谦谦有礼有正义感的少年。
台湾之所以有“台独”民意基础,一方面是政治的操弄,另一方面与历史有关。
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国民政府军队登陆基隆港,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台湾民众真诚地欢迎来自祖国的军队。但是国民党政府大肆搜刮台湾资源,运往大陆支撑战局,导致台湾本土人对大陆来的外省人反感与日俱增。1947年2月28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的守军,冷血枪杀请愿民众,终于触动全岛掀起反政府暴动,外省人成为原住民的宣泄对象。这场“228事件”两个月后在国民政府的派兵镇压下惨烈结束,很多的台湾人和本土精英在事后被清算、枪决。台湾从此烙上省籍仇恨的深刻印记。
若干年后,曾任“竹联帮”帮主的陈启礼在柬埔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小学生活,当时连他在内一共3个外省人,就常常被打,那个下课铃声对当年年幼的他来说,就像是拳击台上、擂台上的铃声,铃声一响,就是一场拳击赛。
为求自保,这些外省人开始联合起来,与本土势力抗衡,以暴制暴。1953年,以冯祖语为首的44名大一、大二学生在台大校园成立帮派,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订立帮名。一般认为,“四海帮”是台湾第一个最具组织规模的青少年帮派组织,短短几年时间内组织发展至万人之众。其实,“四海帮”最初不过是在一起打篮球的球友,为结伴回家不受欺侮而已。在“四海帮”之后,“中和帮”和“竹联帮”也相继成立。
“竹联帮”由“中和帮”发展而来。1955年,“中和帮”帮主因杀人被捕,帮派溃散,有的帮众另组新帮,有的投奔四海帮。第二年,“中和帮”余众,在台北永和市的竹林路聚会,成立“竹林联盟”,简称“竹联帮”,陈启礼是出席成员之一,属“鸭”字辈,外号“旱鸭子”。
“外省挂”政治立场反台独,因此也被国民党利用,成为政治的牺牲品。陈启礼卷入“江南案”即是一例。“四海帮”前帮主蔡冠伦也曾感叹“政治人物都是大骗子”。
政治联结
蒋经国之后,台湾政党政治步入活跃期,民众手中的选票成为所有政治势力争夺的焦点。但面对缺少广泛政治认同的台湾民众,无论什么政治势力都需要寻找素与民众接触紧密的“桩脚”。如此一来,遍布城乡,在最基层维护秩序的黑帮成员们成为许多政客拉拢的对象。越来越多的黑帮开始与政治势力结合,在选举中帮助后者摇旗助威,选举胜利后则论功行赏。
台湾黑道有社会型黑道、经济型黑道与政治型黑道之分,对选举介入的方式也不同。社会型黑道以勒索、恐吓、威胁等索取金钱为主,给候选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是选举血腥暴力的主要来源;经济型黑道则多从事非法与合法的事业,介入助选则是以威胁、强迫等方式进行买票、盯票与护票,对选举结果影响甚大;政治型黑道由社会型、经济型黑道发展而来,是台湾黑道发展的高级形态,这些黑道兄弟不是具有刑事前科或犯罪记录,便是曾被地方警察局列管的黑道分子,其介入政治的途径就是通过参与选举进入地方政坛。
李登辉时代,在台湾社会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黑金政治也日益泛滥,黑道人物通过各种贿选行为,在台湾政坛物色代理人或者保护伞。而台湾政坛某些政治人物因为选举拉票需要,也需要黑道的支持,这就造成黑金政治日益严重。吴敦义就评价认为,在李登辉执
政的13年内,台湾黑金政治最为猖獗最为泛滥。
这一模式并非国民党独有,民进党主政的8年亦是陈水扁与黑道撇不清关系的8年。2000年,曾为“竹联帮”帮主陈启礼和“天道盟”盟主罗福助等黑道大佬担任律师的陈水扁高举“反黑”大旗取得政权,实现了开放党禁以来的第一次政党更替。上任之初,陈水扁一度雄心勃勃,宣示以重拳打击黑帮,厘清黑金政治,这点甚至在一些黑帮片里都有所反映。无奈陈水扁雄心维持没多久,就被金钱俘虏,黑金力量甚至进入民进党。台湾“竹联帮”前总护法张安乐接受电视采访时反问:“你从陈水扁以下,你的所作所为,可以经得起阳光吗?是你黑还是我黑?不表示你穿白衣服,你就不黑,不要因为我穿黑衣服,我就黑。”
据说“本省挂”帮派“天道盟”的成立就与陈水扁有关。1984年,台当局“一清专案”扫黑行动后,被扫入狱的台湾各地方角头不满“竹联帮”仗势欺人,便提议共组“天道盟”,成立宗旨即强调“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罗福助被推为总联络。当时罗福助与陈水扁被关在绿岛的同一间监狱里面,成立“天道盟”就是陈水扁给罗福助出的主意。
身份漂白
在被问及希望什么样的人胜选时,台湾百姓的回答总是惊人的一致:能为百姓办事的人。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看,黑帮的表现远胜许多行政官员。在自己的选区内,黑道中人远比官僚更加勤勉,而有势力的大佬们则时常布施百姓,更让他们广受支持。有人气,有实力,熟悉规则,选票便如雪片般累积到大佬的手中。他们既是地方一霸,又是秩序的维护者,在极大程度上享受着地方民众的拥戴。而且更加有趣的是,台湾人总是指责对手们与黑帮有染,却毫不在意自己的支持者是黑社会老大。
也因为台湾的黑白不分明,台湾人便对政治人物与黑金有染的消息形成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刻板印象”。所以,政治人物与黑道大哥之间的关系通常是隐秘的,但在黑道人物的红白喜事中,这种关系就暴露无遗了。台中曾经的著名角头颜清标家里办婚事,马英九、宋楚瑜、连战、王金平悉数到场祝贺。2007年11月8日,台湾最大黑帮“竹联帮”精神领袖陈启礼的葬礼云集岛内黑白巨头。台“立法院长”王金平是治丧委员会的荣誉主委,此外还有民进党大佬柯建铭、新党主席郁慕明等。
当然,“上进”的黑帮人物也会慢慢漂白自己的身份。政治漂白是重要途径之一。依台湾警方的统计,目前台湾省有黑道背景的“民意代表”超过150人,地方议会有黑道背景的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有黑道背景或犯罪记录的某届各县市议会正副议长更超过95%。“天道盟”的罗福助出狱后也走向从政之路,连续6年当选台湾“立法院”委员,连负责扫黑的法务部长都要向他做报告。
另一个漂白途径就是经商。台湾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了有暴力后盾的黑帮组织漂白“机遇”。黑道组织涉足建筑、房地产、传媒娱乐、运输、证券等各个行业,形成“以企业养兄弟”的模式。到了70年代末,台湾的黑帮已经跻身商界巨头。今天台湾利润最丰厚的黑道事业,就是与白道勾结,介入各类公共工程,通过“围标”、“绑标”获取巨额利润。黑道企业化给台湾扫黑增加了难度,在没有切实证据下,可以说是束手无策。这也是为何“清廉简朴”的马英九在2008年当选后,要在任内重拳打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