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九:一腔赤诚为祖国航天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qs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陸元九

  他生于旧中国风雨如磐的岁月,在战乱中辗转求学,远渡重洋出国深造;他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我国自动化研究与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他在年近花甲重返科研一线,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殚精竭虑。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惯性导航及空间飞行器控制专家、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陆元九。
  1920年,陆元九出生于安徽滁州一个教员家庭,由于生日是元月九日,故父亲为其取名“元九”。
  1937年,陆元九考入已由南京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成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毕业后,陆元九留校任教,并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最终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
  1945年到达麻省理工学院后,一心想要“学点新东西”的陆元九没有选择“驾轻就熟”的发动机相关专业。他了解到,国际上著名的自动控制专家德雷伯教授在航空系新创仪器学专业,富有挑战精神的他毅然申请参加仪器学教研室的工作,并获批准。
  二战期间,惯性技术已在航空、航海领域广泛应用,惯性导航则尚处于萌芽阶段。德雷伯力主将自动控制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惯性测量技术领域,依靠控制技术来提高惯性测量系统的精度。美国政府看到这项技术十分关键,将其列为重要的军事研究项目。
  经过努力争取,陆元九成为德雷伯教授在这个新设仪器学专业的首位博士研究生,走进了该学科领域的前沿。
  1949年,陆元九双喜临门:一是获得了博士学位;二是与留美硕士、安徽同乡王焕葆喜结良缘。获得博士学位后,29岁的他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在导师的科研小组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在美国有了孩子又有固定工作的陆元九,为了免受移民局的审问,办理了绿卡。拿到绿卡之后,美国政府又施压,让学校动员他“升级”为美国公民,但陆元九不为所动。
  因为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他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进步组织,积极为回国做准备。
  为了扫清回国障碍,陆元九主动离开麻省理工学院涉密的岗位,调往土木系的一个研究室,后来又离开大学,到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其间,他参与了多项先进科技项目的探索,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辆气垫式汽车的研制。
陆元九院士在北京家中。图片|中国航天报

  1955年底,邮局公告栏中的几行中国字让陆元九眼前一亮。公告大意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包括留学生,自愿回国的现在可以回去,如有困难需要帮助,可找印度驻美国大使馆接洽……
  归心似箭的陆元九立即作出回国的决定。一年后,他通过印度驻美国大使馆开具的证明订上了回国的船票,经过23天的海上颠簸,终于结束了11年的游子生活。
  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让陆元九耳目一新。他带着惯性导航这一先进的技术和一腔报国热情回到祖国,准备大干一番。
  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后,陆元九开始参与筹建自动化研究所,从队伍组建到办公场地的落实,再到试验设备购置,他都亲力亲为。接着他又去苏联考察,请专家来华讲学;到全国各地调研,研究探索自动化科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为我国自动化研究与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
  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任务由原来的工业自动化转向探空火箭、卫星方面。陆元九大胆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
  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验研究,1958年10月,运载火箭结构图和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在陆元九和同事手中诞生。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已近花甲之年的陆元九重回科研一线,被调往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任所长。
  担任所长期间,陆元九积极参加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工作。他根据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对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进行了指导,即确定采用以新型支承技术为基础的单自由度陀螺构成平台—计算机方案。
  在他的领导下,国家批准建立了惯性仪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打下坚实基础;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研制。
  在陀螺与惯性导航技术科研一线工作5年后,陆元九开始更多地从事项目评审、成果鉴定、故障分析和推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1996年,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失败,点火后2秒,火箭发生倾斜,飞行20秒左右坠落焚毁。这次灾难性的事故,使中国遭受巨大损失。
  为了尽快找出故障、查明原因,76岁高龄的陆元九临危受命。不顾年事已高连日工作,两三天不睡觉是常有的事。大家都说,没有陆先生的认真精神,不一定能把问题查得这样仔细、彻底、清楚。
  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是陆元九的夙愿。
  在他的带动下,航天系统自培高学历人才已成风尚,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活跃在我国航天科研、管理领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
  ◎ 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有删减)
  陆元九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七一勋章”获得者
其他文献
“天眼”探空、“蛟龙”探海、高铁疾驰、北斗组网, “嫦娥”“天问”向宇宙深处进发,量子信息、干细胞研究勇闯“无人区”,5G、高铁点亮美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三会”之后的5年来,我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冲上蓝天和更远的深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引领下,我国航空
期刊
西气东输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东至上海,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全长4200千米,堪称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  2015年6月,上海实现城市管道燃气的全天然气化。自此,上海居民的换煤气罐成为历史。让上海居民生活发生改变的就是西气东输工程。本世纪初投产的西气东输管道(一线)工程以及此后相继建成的西气东输二线、
期刊
2020年9月1日,辽宁大连,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从大连造船厂启航,赴渤海展开舰机融合训练。  2019年12月17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列装服役,标志着我国航母力量正式跨入了新篇章。山东舰一直被称为“国产首艘航母”,不仅因为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更因为山东舰从设计理念、建造材料到重要系统,都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完全没有依赖进口。从几乎一无所有到百分百国产,个中艰难,只有亲身参
期刊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图片|国际在线  自1997年“多莉羊”体细胞克隆成功后,已有超过20种哺乳动物的克隆相继实现。不过,真正让世界顶尖科研团队紧紧盯住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猴。由于灵长类的进化与人类非常接近,克隆猴对认识人类的大脑、脑认知功能和脑疾病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21世纪初,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科研人员在《科学》上发文称,用体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俄勒冈大学教
期刊
辛育龄89 岁仍在工作。图片|中日友好医院  今年100岁的辛育龄与中国共产党同岁。100年,可以弹指一挥,也可以叫日月换新天。辛育龄开拓和奠基了我国胸外科事业,筹建了中日友好医院,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做了我国第一台肺移植手术……  比辛育龄小60岁的青年医生马千里曾经握过辛育龄的手,“辛老的手又软又光滑”,似乎不像是战争年代参军行医的手,也不像是一位常年做外科手术的大夫的手。  在面
期刊
吴良镛  自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设立以来,2011年度最高奖首次表彰了一位建筑师——吴良镛,他是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建立了以人居環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  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