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的协调,本文从城市空间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内容、任务入手,浅析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关键词:空间发展;城市规划;立体化;复合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规划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空间演绎,经济、社会发展与制度环境的变迁从根本上推动城市规划的转向和进步。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也是深远和多方面的。
一、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二、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
近几十年来,城市空间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高层建筑、高架路、空中花园、人行隧道、地铁、屋面广场、地下商城、建筑中庭和室内步行街等要素,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越来越普遍,城市空间有朝着立体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一)城市空间的立体化
1.立体化的城市要求
①传统城市都是沿着二维平面而生长的,街道、广场、园林等城市空间主要在城市地面上发展,城市的各种分项系统分别占据城市土地的二维平面。在城市职能体系日趋复杂的今天,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又造成了城市功能不能很好实现。
②城市设计的立体化试图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职能矛盾,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其实质是城市空间的多维度综合利用。例如城市交通系统中不同交通方式的立体切换、建筑跨越交通路线形成整体群组、城市广场高抬或下沉以改善高空和地下的环境质量、自然要素、生态景观与建筑、交通、市政设施的上下层叠等等。
③立体化的城市设计运用多向度穿插和层叠的手法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使用的集约化,实现分合得体、整体有序的目标。随着部分地下人防工程转作商业用途,以及地铁与其上就业联系的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进人了新的阶段,城市设计的触角也将深入地下。而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和城市上部空间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城市设计增添了“竖向形态”的新课题。
2.城市空间的竖向分区
建筑使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或设施在垂直方向(剖面方向)上下叠置。空间层叠组织方法是城市空间立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人们对城市垂直方向空间区位的集训密切相关。在传统城市中,城市人群活动大都集聚在地面范围。随着人们对空间资源的积极探索以及空间开发技术的日益提高,地面上、下部空间正在成为城市空间区位构成的重要组成元素。
城市空间的垂直区位越是接近地面层,其空间性质越是趋向开放和密集,其区位价值越高,越适合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从空间设计角度来讲,其最重要的变革在于将传统集中于地面或近地面以公共性为主的功能元素、环境元素、空间特征及其设计方法向地面上下两极延伸和推展,从而实现城市地面的再造和增值。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层叠,其实质就是城市空间的垂直运动,并在垂直运动中加强建筑与城市的整合,从而起到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机体运作便捷和保护自然生态要素等多重作用。
(二)城市空间的复合化
某空间单元同时具备建筑个体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重性质和双重归属。这种复合空间由建筑内部使用者和城市公众共同使用,在功能上加强了建筑与城市间的直接联系,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益。复合空间的组织形式适宜与开放性、公共性程度较高的功能群组,如商业、娱乐、交通、商务办公大堂等等。复合空间由于不确定的归属关系往往造成管理上的难点,因此它需要公众文明素质、管理方法和设计处理的共同配合。城市空间复合化是立体化城市设计的必然结果。城市设计的形态网络有必要将内部空间纳入其中,这里的内部空间包括城市公共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过渡空间和地下空间等多种具体类型。内外概念界限的打破将使立体化的城市设计发挥出可观的潜力。
传统的城市设计一般将建筑物之外的室外空间形体环境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主要原因是传统城市中建筑密度、交通压力及各种职能的集取程度尚不至于造成城市主体的过分混乱,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内部空间二者可相安无事、公私分明。其次,传统的建湖技术和设备状况也制约着建筑室内空间的发展。现代高层结构、大跨结构、地下开发技术、消防技术、空调和人工照明等设备技术、以钢和玻璃为标志的新材料等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也为建筑内部空间突破门槛,引接城市准备了必要条件。
不同归属的建筑空间单元分别与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相连,在各自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构成了彼此延续相通的关系。建筑单体在城市区段范围内通过交通空间形成并联式的建筑群组,这是一种传统。城市空间组织方式,在此承担联系媒介的公共空间常常是街道和广场。这种并联式空间组织方式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交通联系媒介的人车分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立体化城市步行空间体系。一般来说,这种交通媒介空间也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形式,从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三、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城市发展目标的研究与确定;
2.安排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
3.确立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
4.城市各项建设的部署和安排。
这些内容决定了城市规划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前瞻性和長期性。
(二)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实际工作中涉及的问题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城市交通组织、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旧城保护与改造、城市特色延续与创造、城市社区建设、小城镇发展、高新技术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城市规划实施机制与体制改革等。
2.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①重视区域发展问题,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导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和空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重要政府职能。
②城市总体规划是解决城市发展方向、战略和城市布局结构等重大问题,同时配合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做好各类工程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别是对城市防灾规划要引起高度重视。
③加强和改进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详细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控制的直接依据,关系重大。当前要根据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继续深化、细化总体规划,特别是抓好重点开发地区、重点保护地区和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要严格依据总体规划和有关规范进行,要认真研究规划的实施机制,提高详细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强化土地开发利用控制指标体系的法律效力,为依法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④严格规范城市规划的审批制度,依法做好审批工作,严把规划质量关。规划审查是规划审批重要的前期工作。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
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推进城市规划工作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
四、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五、结束语
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规划不能再局限于对空间布局传统技术型的安排,而必须考虑如何为城市创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空间结构。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并不是仅仅描绘一份美好的蓝图,更要研究如何将长期、远景的规划转化为可实施的行动策略,也就是要关注城市空间的运营策略。
参考文献:
[1]宛素春 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张继良.新兴城市空间发展科学规划及决策的理论体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9.09
关键词:空间发展;城市规划;立体化;复合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规划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空间演绎,经济、社会发展与制度环境的变迁从根本上推动城市规划的转向和进步。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也是深远和多方面的。
一、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二、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
近几十年来,城市空间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高层建筑、高架路、空中花园、人行隧道、地铁、屋面广场、地下商城、建筑中庭和室内步行街等要素,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越来越普遍,城市空间有朝着立体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一)城市空间的立体化
1.立体化的城市要求
①传统城市都是沿着二维平面而生长的,街道、广场、园林等城市空间主要在城市地面上发展,城市的各种分项系统分别占据城市土地的二维平面。在城市职能体系日趋复杂的今天,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又造成了城市功能不能很好实现。
②城市设计的立体化试图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职能矛盾,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其实质是城市空间的多维度综合利用。例如城市交通系统中不同交通方式的立体切换、建筑跨越交通路线形成整体群组、城市广场高抬或下沉以改善高空和地下的环境质量、自然要素、生态景观与建筑、交通、市政设施的上下层叠等等。
③立体化的城市设计运用多向度穿插和层叠的手法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使用的集约化,实现分合得体、整体有序的目标。随着部分地下人防工程转作商业用途,以及地铁与其上就业联系的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进人了新的阶段,城市设计的触角也将深入地下。而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和城市上部空间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城市设计增添了“竖向形态”的新课题。
2.城市空间的竖向分区
建筑使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或设施在垂直方向(剖面方向)上下叠置。空间层叠组织方法是城市空间立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人们对城市垂直方向空间区位的集训密切相关。在传统城市中,城市人群活动大都集聚在地面范围。随着人们对空间资源的积极探索以及空间开发技术的日益提高,地面上、下部空间正在成为城市空间区位构成的重要组成元素。
城市空间的垂直区位越是接近地面层,其空间性质越是趋向开放和密集,其区位价值越高,越适合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从空间设计角度来讲,其最重要的变革在于将传统集中于地面或近地面以公共性为主的功能元素、环境元素、空间特征及其设计方法向地面上下两极延伸和推展,从而实现城市地面的再造和增值。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层叠,其实质就是城市空间的垂直运动,并在垂直运动中加强建筑与城市的整合,从而起到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机体运作便捷和保护自然生态要素等多重作用。
(二)城市空间的复合化
某空间单元同时具备建筑个体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重性质和双重归属。这种复合空间由建筑内部使用者和城市公众共同使用,在功能上加强了建筑与城市间的直接联系,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益。复合空间的组织形式适宜与开放性、公共性程度较高的功能群组,如商业、娱乐、交通、商务办公大堂等等。复合空间由于不确定的归属关系往往造成管理上的难点,因此它需要公众文明素质、管理方法和设计处理的共同配合。城市空间复合化是立体化城市设计的必然结果。城市设计的形态网络有必要将内部空间纳入其中,这里的内部空间包括城市公共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过渡空间和地下空间等多种具体类型。内外概念界限的打破将使立体化的城市设计发挥出可观的潜力。
传统的城市设计一般将建筑物之外的室外空间形体环境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主要原因是传统城市中建筑密度、交通压力及各种职能的集取程度尚不至于造成城市主体的过分混乱,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内部空间二者可相安无事、公私分明。其次,传统的建湖技术和设备状况也制约着建筑室内空间的发展。现代高层结构、大跨结构、地下开发技术、消防技术、空调和人工照明等设备技术、以钢和玻璃为标志的新材料等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也为建筑内部空间突破门槛,引接城市准备了必要条件。
不同归属的建筑空间单元分别与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相连,在各自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构成了彼此延续相通的关系。建筑单体在城市区段范围内通过交通空间形成并联式的建筑群组,这是一种传统。城市空间组织方式,在此承担联系媒介的公共空间常常是街道和广场。这种并联式空间组织方式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交通联系媒介的人车分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立体化城市步行空间体系。一般来说,这种交通媒介空间也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形式,从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三、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城市发展目标的研究与确定;
2.安排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
3.确立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
4.城市各项建设的部署和安排。
这些内容决定了城市规划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前瞻性和長期性。
(二)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实际工作中涉及的问题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城市交通组织、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旧城保护与改造、城市特色延续与创造、城市社区建设、小城镇发展、高新技术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城市规划实施机制与体制改革等。
2.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①重视区域发展问题,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导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和空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重要政府职能。
②城市总体规划是解决城市发展方向、战略和城市布局结构等重大问题,同时配合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做好各类工程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别是对城市防灾规划要引起高度重视。
③加强和改进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详细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控制的直接依据,关系重大。当前要根据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继续深化、细化总体规划,特别是抓好重点开发地区、重点保护地区和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要严格依据总体规划和有关规范进行,要认真研究规划的实施机制,提高详细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强化土地开发利用控制指标体系的法律效力,为依法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④严格规范城市规划的审批制度,依法做好审批工作,严把规划质量关。规划审查是规划审批重要的前期工作。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
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推进城市规划工作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
四、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五、结束语
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规划不能再局限于对空间布局传统技术型的安排,而必须考虑如何为城市创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空间结构。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并不是仅仅描绘一份美好的蓝图,更要研究如何将长期、远景的规划转化为可实施的行动策略,也就是要关注城市空间的运营策略。
参考文献:
[1]宛素春 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张继良.新兴城市空间发展科学规划及决策的理论体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