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大学校园流行语特征浅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p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它最能展示大学生的个性。本文主要探讨当下大学校园流行语所折射出来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校园流行语的整体特征。
  关键词: 大学生 流行语 心理特征 总体特点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能够彰显个性。现代大学生,大都是“80后”、“90后”,他们身上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从外在的服饰装扮到内在的思想,处处闪烁着个性的光彩。而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语言也有独到之处,而且这些不同的言语背后有着他们各自的心理特征。
  一、求新、求奇、个性化
  当下的大学生是一个追求时髦,乐于创造,喜欢标新立异,而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群体,同时他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校园环境,都基本相近,所以很容易产生群体认同价值。这就推动了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约会、晒月亮、压马路、郁闷……”都是人们在当下大学校园里经常听到的流行语,“郁闷”一词一度排在大学校园流行语的首位。这让人们更加关注当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
  大学生创造并使用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语言,正应了那句:“我的地盘,我做主!”如今,年轻人们就是:“我的语言,我做主!”他们总是想着法地变换说法,创造新词,更有甚者可以说是搞怪,把生活语言“无厘头”化。2008年热播的电视剧《奋斗》,恰恰是“80后”这一代年轻人对待生活、事业、爱情态度的真实写照。还有2009年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同样也真实地反映了这一代人的心声,“我的青春我做主”,就是要突出自我,做个性的我,走个性的路。所以他们把“东西”不叫“东西”而叫“东东”,这种流行语也在一定的交际圈内被认同,也许明天又有人把“东西”改叫“西西”,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追求个性没有错,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不是没有它本身的规律,如果一味地追求新奇,甚至搞怪,忽视语言自身的规范,那么我们会破坏语言的正常运转规律,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郭熙在《中国社会语言学》中曾谈到:“语言规范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语言行为规范,一种是语法结构的规范。人们对前者比较重视,因为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某一社群人的观念意识、价值心理,反映该社群的生活习惯和特殊要求。”因此,大学生在追求个性的同时要符合语言行为规范和社会规范。
  二、消极、情绪化
  当下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从他们的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一些消极心理及情绪化的表现。“郁闷”一词应该是最好的证明,那么他们为什么郁闷?为什么有这种消极的心理?年轻人应该是朝气蓬勃的,但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为什么总把“郁闷”、“我晕”、“我倒”挂在嘴边?
  首先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导致了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在上大学之前,每个人都憧憬着自己的象牙塔,但是当他们真正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才发现大学校园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充满诗情画意。这样,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便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于是,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困惑。再加上对社会上很多事情的不理解,他们更加迷茫。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或多或少会变得苦闷和压抑。
  其次是经济上的压力。不断上涨的学费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庭所面临的压力。而且,当下的大学生活相对社会化,大学生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有限的生活费却不足以负担他们的日常开销,经济上的压力由此产生。
  最后是就业带来的压力。如今的大学生就业不像以前那样国家包分配,现在是以市场为导向,自谋出路。而当今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考公务员,考村官,考特岗,考研……竞争都特别激烈。特别是那些“面霸”在多次面试失败后,甚至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生存的压力,回报家庭与社会的压力,渴望成功的压力,重重重压之下,他们变得焦虑、急躁、情绪消极。
  三、紧跟时代步伐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事物的出现会带来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词语,可以说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校园流行语正是时代步伐的见证,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文化精英,对于社会的变化、新事物的产生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新鲜的东西会在他们身上极早地表现出来。“考研”、“报班”等词的流行正是近几年考研热,就业压力大,大学生难寻出路的反映。“考村官”也是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帮助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积极响应,但如果明年没有了考村官这项政策,那么“考村官”也就不会再流行。而对于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经常谈到的是“包分配”,毕业就有工作,国家给你分配到哪儿你就去哪儿工作,但现在不一样了,市场经济,哪里有市场需要你去哪里,不会再有什么“包分配”一说,这个词自然也就退出了流行语的行列。再如“美女—帅哥”的称呼语,是由于近几年网络的迅速发展,网上聊天的人越来越多,而初次聊天的陌生人为了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就用“美女”、“帅哥”之类的美称来称呼对方,以博得对方好感。网络语言的生活化便使之成为校园流行语的一部分。
  四、大胆使用负面词
  大学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在他们身上不乏应有的文化修养,从谈吐到行为举止,都能展现他们的素质。但大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心情低落、发牢骚、说脏话的时候。因此,在校园流行语中负面的词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我靠”、“TMD”,还有说别人“变态”,以及称“天才”、“神童”等带有挖苦讽刺意味的词不占少数。在他们看来,使用这些词意味着时尚,新潮,个性,与众不同。这些词从某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大学生有意或无意的发泄和自我放纵,也折射出少数大学生心态的不健康和在生活压力下的无奈与自嘲心理。
  对于这些负面词,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好是坏,也不能任其发展,或者完全扼杀。这些词能成为校园里的流行语,能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并使用,那说明这些词的确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表达上的需要,能够很恰当很准确地表达他们的心情。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大熔炉。即使是大一新生也会在短时间内融入特定的校园文化中。另外,这些负面词也确实会污染我们的话语空间。特别是那些带有侮辱性的脏话,不仅有损个人形象,而且会伤害到听者。但这些负面词的存在与否不是某个人或某项规定就可以决定的,语言的发展有着它自身的规律,当它不适应社会发展时,它就会自动消失或被新的词语所代替,我们应该遵循语言本身的规律。
  综上所述,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流行语则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大学校园流行语就是大学生这个群体意识的反映。校园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给我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活力,是对紧张、压抑、枯燥的学习生活的一种释放。它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的创造力,丰富了校园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孙慧明,李成茂.校园流行语[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115-118.
  [2]邱贵芹,张兰英.关注校园流行语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J].教育与职业,2007,20:190-191.
  [3]潘世松.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词语特征[J].咸宁学院院报,2005,25(2):81-83.
  [4]马刚,李艳,胡安琪.“百家争鸣”的校园流行语[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郝世宁.从校园流行语看大学生的郁闷情结[J].教育与职业,2008,5:164-165.
其他文献
英语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英语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改革教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再学习的能力,基本目的就是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因此,处于新课改具体实施一线的地理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新课程改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高中地理新课改理念可从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摘 要: 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论,用于解释文学翻译的各种情况。由于晚清小说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高潮之一,因此可以用多元系统论来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林纾、严复翻译策略的文化成因,以期发现背后的文化原因。  关键词: 多元系统论 晚清小说翻译 翻译策略 文化原因    1.引言  “多元系统论”是早期翻译研究派符合逻辑的发展和超越[1]。描写翻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多元系
摘 要:《圣经》是基督教的灵魂,是英语世界的文化源头之一,也是英语习语的宝库,它对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文学艺术和语言都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入手,对《圣经》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影响及其原因进行了归纳与探讨。  关键词: 《圣经》 语言 文化 原因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涉及神学、历史、伦理学、哲学、文学等领域,无数读者受圣经的哺育成长为不同凡响的卓越人物。只有小学文化程
摘 要: 《画皮》和《丽姬娅》分别是中美两国杰出的恐怖小说,时空毫无交叉的两位作者却同时采用恐怖题材创作出两部文学经典,有偶然也有必然。本文通过恐怖元素的选用、故事叙述角度、宗教信仰的文学文化方面分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同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对相关的中美文化进行比较。  关键词: 蒲松龄 爱伦·坡 恐怖题材    《画皮》和《丽姬娅》分别是中美两国恐怖文学的经典著作,在各自的文化与文学史中也颇具
摘 要: 公式性语言有其复杂性和预设性,经常以语块的形式储存在语言使用者的记忆里。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公式性语言经常以情态附加语的形式出现在文本或者交际中。本文立足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对情态附加语的介绍,进而讨论公式化语言作为情态附加语在实际运用中的评价功能。  关键词: 公式性语言 情态附加语 系统功能语法    1.前言  语言习得过程中涉及的诸多问题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单一的“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