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有些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这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渗透人文精神,即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学会真实、自由的做人,真正的体现语文的根本价值。
  一、立足文本语言,体会文本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载体就是一篇篇的文章,而文章又是由若干语言构成的,选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语言运用非常的精到,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最为真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也要从文本语言入手,深入的挖掘文本语言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这种精神,成为自己成长路上的动力,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但是,立足文本的语言绝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枯燥的语法知识和句法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这样使用的妙处。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仔细的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问学生:“诗中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读林庚的《说木叶》,通过读这篇文章,让学生明白“落木”中的“木”较“叶”来说,更显空阔,更能够突出一个老者在垂暮之年的重阳节来登高的内心的失落之感。这首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也是值得细细的推究其语言的,通过语言的品味,能够更加理解作者的情感。首先,可以抓住一个“悲”字,问学生作者的“悲”从何来?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推断诗人“悲”的由来。第一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正在他乡“作客”而不是“做客”,而且此时正值九月九重阳节,只有作者一个人在登高。第二是“常作客”可以看出作者漂泊在外的孤独之悲。第三是“万里作客”可见作者远离家乡,对家乡那种深深的思念之情。第四是“秋天”,作者在秋风萧瑟的秋天独自登高,一种悲伤之情油然而生。第五是作者此时年以迟暮,并且疾病缠身,但是却一事无成,在萧瑟的秋天,独自登高,悲伤之情油然而生。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与作者和作品进行深入的交流对话,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文本所蕴含的文化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在高中阶段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通过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古代的文化知识,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优秀品格以及思考的方式,在文化常识的学习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经典的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了解并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首先,可以从人物的称呼入手,郑伯称烛之武为“子”,而烛之武称呼秦伯为“君”,“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在春秋时代是对贵族男子的敬称,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些文化知识入手,了解烛之武的劝说艺术。烛之武是站在秦伯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的。在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争夺的焦点就是土地,烛之武抓住这一劝说的关键,并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和分析问题,是劝说成功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劝说的艺术,真正的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再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课文时,教师更要深入的挖掘文本中的文化知识,《鸿门宴》是《史记》中的一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史记》,走进《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了解这些对于学生理解《鸿门宴》这一故事,以及项羽的形象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这篇文章,在读懂的基础上提问:“你觉得《鸿门宴》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的研究文本,体悟文本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还可以问学生:“从文中指出项羽是不想杀刘邦还是不能杀刘邦?”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项羽,感受项羽身上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项羽,了解这个人物身上的那种勇于担当、讲义气的人格魅力。
  三、拓展延伸文学常识,渗透人文精神
  文学常识的拓展延伸,是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相关的文学常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延伸文学常识。鲁迅作为中国的文学大师,其精神内涵极为丰富,更多的是思考国人的命运。《祝福》作为鲁迅的经典代表作,其中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可能不能够很好的理解鲁迅的这篇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补充给学生一定的文学常识。如,这篇文章中所描写的生活场景与现代高中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理解“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祝福》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整个的社会背景。再如,在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过程中,教师要先运用多媒体或者是其他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湘西的风俗文化,比如“赛龙舟”、“对歌”等等,还可以通过了解作者沈从文入手,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平常的沈从文》这一篇课文,让学生对作者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体悟纯纯的民族风情。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真正的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体会到文本中丰富的情感,受到美的情感的感染,真正的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内涵,对学生的精神成长予以启迪。
  总之,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文精神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周围性面部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组织急性水肿,导致面部神经受压,或面部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导致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语文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高中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以及学生在高考中的总成绩。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率不够理想。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但是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的
对于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我们一直都是将阅读看成一项需要掌握的能力。也就是说阅读能力是由很多项技术能力构成的,对于这些技能的掌握,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反复的操作和研究,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并且运用。在对课外阅读教学的整体整顿过程中,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重新摆正位置,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要对象,把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和道德修养的水平作为教学的主导。  一、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在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应
古典诗词具有饱和的感情、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这些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朗读、对话文本、合作探究等多个方面分析总结了一些方法策略,希望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推进有效教学,学生在课后学有所得。  一、朗读诗文,初步感知诗词的语言美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学生掌握一首诗词的内涵,前提是需要
慢教育符合教育的规律,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促进心灵的交融。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是充分掌握母语,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高中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素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无法立竿见影。慢,语文才能丰满起来,才能展现其独有的魅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得到心灵的濡养。因此,高中语文也需要慢教育,需要努力为学生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