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之生命哲思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anz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苏教版高中教材选取了一、二两个部分。选文中,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我”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和对命运的感悟,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对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对生命的观照之中。
  一、景物触发生命哲思
  古往今来,心有郁结而到自然山水中寻找精神寄托,得到生命启迪的人不在少数。仕途无望,饱受排挤写出《独坐敬亭山》的李白,被贬蛮荒之地写出了《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柳宗元,外放黄州写下《赤壁赋》的苏轼,等等。史铁生在二十一二岁“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遇到地坛有点偶然,然而自此就再未长久地远离。史铁生曾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这是个有怎样景物的园子?园中的景物又触发了作者怎样的生命哲思?选文中有三处景物描写。
  第三段:“剥蚀的琉璃”“淡褪朱红的门壁”“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史铁生用一组带有悲观色彩的名词短语为我们描画了一个废弃、荒芜的古园。看到这样的古园,史铁生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亲切:地坛荒芜,我残废;地坛很少被人记起,“我”则被社会遗忘。因而,当失魂落魄的史铁生坐着轮椅来到荒芜的地坛时,他获得了来自地坛的脉脉宽慰。他的内心也由狂躁不安渐渐转向平和。
  第五段:作者为了逃避现实世界来到古园,却无意间看到了许多微小的生命。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体给史铁生以生命的启迪。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瓢虫爬的厌烦了,便支开翅膀,升空了”;“露水滚动、聚集,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霞光”;“满园子草木竞相生长,片刻不息”……这些微小的生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悠然自在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它们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用蓬勃的生机启示作者——人,即便残废也不能颓废。活下去,生命就有意义。
  第七段:当“选择生还是死”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怎么活”了。地坛对史铁生的启示,暗含在六个“譬如”的景物描写中。六幅画面的背景与画面主体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地坛以这些画面无言地启示作者,也启示着读者:无论遭遇怎样的苦难,都应该勇敢、坦然地面对,活就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二、母爱浇注生命动力
  生命是自己的,又不全是自己的,人有时候不能活得太自私。这是史铁生体会到母亲的艰难之后的感受。儿子遭遇不幸是苦的,“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一个平凡的爱着儿子的母亲,并不能够实质性地帮助儿子解决他遇到的人生难题。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想到母亲当时只能“理解”“担心”“心神不宁”“兼着痛苦和惊恐”,深深感受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的深彻”。史铁生终于闯出一条路来,母亲却去世了,作为儿子是多么“沉郁和哀怨”,感慨母亲为什么不多活两年,为什么不能分享儿子的一點喜悦。选文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无言却又无尽的爱,这爱在母亲死后凝聚成作者对生活的信念。母亲用自己的生活与生存来抽象而直观地引导着史铁生“怎么活”,他解剖了一个生命在重压下是如何伟大而又艰难地前行的。
  为了能让儿子狂躁易怒的心冷却下来,母亲只能选择默默承受。通过这种无言的关爱,取得了儿子的信任。这时的史铁生,曾感到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忘了的史铁生,至少有理由相信:这世上至少还有一个人理解我、关心“我”。“我”若选择放弃生命,又怎么对得起自己的母亲呢!
  一个人,当他的心中偏执得只能装下自己的时候,往往就容易走极端。而史铁生母亲默默无言,所做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子慢慢明白:这世上还有人理解他、呵护他,值得自己为她而活。
  三、自省重奏生命壮歌
  史铁生能从地坛和母亲那里获得生命的力量与温暖,也取决于他自省的力量。一个人,如果不能敞开心扉来感受和接纳,阳光纵使强烈也照不进生命里的阴暗角落。史铁生在遭遇了不幸后,尽管也曾有轻生之念,但还是选择坚强地活下来。这就体现了人有自我疗救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最为难得的。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轻率地对待生命,哪怕是命运的重锤已经落下。
  我们不得不敬畏生命这样的安排。史铁生选择了“活”,接着他去思考在他的双腿残疾的情况下,怎样活才能活出精彩,身体是残疾了,精神世界却可以无限开垦,经过对自身的观察以及对周边人的观察,由死悟生,最后得出了生命最纯真的体会,并开始了另一种生命之旅,他开始写作,用语言激励着苦难中的人们。他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生命充满变数,敢于塑造生命。双腿没有了,生命还在,还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美。史铁生通过《我与地坛》向读者展示了他感悟生命真谛、勇敢面对生活带来的困境和磨难,最终成为一代名家的心路历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226500)
其他文献
文本细读指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阅读,读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评点批注则是一种很传统的辅助阅读的方法,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用各种符号和文字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标注,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评点批注的方式展开文本细读,体会文章的深层次韵味,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体悟式,展开心灵交流  评点批注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开展体悟式文本细读,这是学生和文章进行心灵沟通的动态过程。学
期刊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我认为除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外,还应从几方面进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孙绍振说:“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这些往往是学生的知识盲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新手教师在备课中关注学情,正是关注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但关注是前提,处理才是关键。  新手教师在备课中可从两个方面精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现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课堂教学为例,分析新手和专家教师处理知识盲点的不同方式,以期给
语文教学的困难之处在于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语文教学任务驱动。语文教学任务驱动是否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实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研经验给青年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做如下释疑。  一、认真掌握任务驱动原则  教师在设计任务驱动时是要遵循原则的。给某一任务所确定的目标要目标化,完成某一任务所采用的操作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任务需所要花费的时间要具有时效性,执行任务所产生的结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但碰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平时作文及考试中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选材老套、思路狭窄等现象。比如写“难忘的一件事”,便是“妈妈雨中送伞”、“过马路扶老人”、“学习骑自行车”之类的事情;写“高兴的事”,大多数是“因成绩好而乐”、“帮助同学解难题之乐”、“玩电脑游戏之乐”等,而能写出像“读书乐”这样的事情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