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江琐言]之八
2007年的中国画坛,只可用“热闹”一词来形容。天天都有剪彩的展览不必说了,名目繁多的艺术博览会、文化节、拍卖会必定少不了中国画这样的主角。现时各种展览时兴搭配研讨会,若再加上美协相关部门在成都、西安等地以传统、写意之类为题举行的研讨会等,今年画坛的热闹,似乎更多出了一种创作与理论并重的色彩。
年末将在南京举行的“百家金陵画展”,是本年度中国画坛的压轴戏了。所展示的百余件中国画作品,虽说不上规模宏大,却是从全国近4000件应征作品中遴选而得,无疑体现着相当程度的代表性。感谢江苏朋友提供了较全面的作品图片资料,我把入选及获奖作品图片作了简略的分类和统计。所得大致结果是:人物画占48%,山水画占30%,花鸟画为22%,这与10件金奖作品中有人物画5件、山水画3件、花鸟画2件的比例完全吻合。一个直观的结论是:占画展一半比例的是人物画,它们以多数派身份体现出本次画展的特征和主流趋向。
人物画的特征又有哪些呢?从形式上看,单幅为主,联屏(双屏、三屏乃至四联)也占五分之一。语言技法则包括工笔、写意、水墨、线描、彩墨等,还有汲取版画、水彩、素描及装饰手法的。就人物画本体特性而言,这是一个与社会现实关联最多的门类。本次展览有《共和之光》(贺成)这样多件近现代革命历史题材的新作,有相当数量作品把注意力投向当今都市五光十色的生活情景。这些作品同时折射出当今人物画在题材、内容、时空关系和视觉语言上的新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人物画都采用了非主题、无情节、超时空的处理方式,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只是一种组合与并置关系。从中,我们能看到以往绣像、门画、壁画一类表现手法的影子。有10件左右以当今青年男女时尚生活为表现素材,角度很好。但在画面处理上多采用了各种人物造型组合的构图,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流行时装发布会的场景。总体而言,当今人物画有着淡化主题内容,突出审美愉悦的趋向。
若以形式语言与技术手法的新意而言,数量上占优势的人物画仍然不如山水和花鸟画。这两个品类的作品,同样以偏向工细的画法居多,写意的充其量也是小写意。这一点,与近些年中国画书写性被弱化,写意画法走下坡路的情况如出一辙。与离不开题材内容、人物造型与精神性格的人物画相比,山水、花鸟画在运用视觉语言上显然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再说花鸟画,工整画法占据绝对优势,让人喜忧参半。一方面,这体现出近20年来工笔画法的长足进展。另一方面,也表明写意画法后继乏人的窘困仍在加剧。花鸟画面对着一个姹紫嫣红的世界,本次展示的作品却显出单调。芦雁或荷雁固然有不同情趣,但一次出现在八九件作品中也会让人乏味。类似情况,近年各种展览并不鲜见,远不止出现在金陵画展中,这就更需我们反省。
尚有一些作品,无法归入以往的分类而讨论。如《静物》(李婷婷)以密集的瓶子隐喻当代人的生活特征,《白岩前65号》(何国门)的扁平化建筑着意于折射当代都市人一种无可奈何的乡野梦想。还有一些作者,挪用了西方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以至后现代艺术的若干手法作为创新试验的元素,虽然说得上成功的做法还不多。
环顾近年画坛,人物画不如山水、花鸟兴盛,直面现实的作品少见。制作性技法风行,书写性笔墨弱化。这些,都已是画坛普遍现象。近些年来,每见有心人呼唤力作,但能称得上撼人心魄,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力作至今仍未出现。
江苏自然是中国的江苏,以江苏为平台展示的,只会是当今中国画坛的一个缩影。2007年画坛上有多项大规模展事,也评选出了若干奖项,但似乎尚没有达到人们期望值的使人眼睛一亮的精品力作。
2007年的中国画坛,只可用“热闹”一词来形容。天天都有剪彩的展览不必说了,名目繁多的艺术博览会、文化节、拍卖会必定少不了中国画这样的主角。现时各种展览时兴搭配研讨会,若再加上美协相关部门在成都、西安等地以传统、写意之类为题举行的研讨会等,今年画坛的热闹,似乎更多出了一种创作与理论并重的色彩。
年末将在南京举行的“百家金陵画展”,是本年度中国画坛的压轴戏了。所展示的百余件中国画作品,虽说不上规模宏大,却是从全国近4000件应征作品中遴选而得,无疑体现着相当程度的代表性。感谢江苏朋友提供了较全面的作品图片资料,我把入选及获奖作品图片作了简略的分类和统计。所得大致结果是:人物画占48%,山水画占30%,花鸟画为22%,这与10件金奖作品中有人物画5件、山水画3件、花鸟画2件的比例完全吻合。一个直观的结论是:占画展一半比例的是人物画,它们以多数派身份体现出本次画展的特征和主流趋向。
人物画的特征又有哪些呢?从形式上看,单幅为主,联屏(双屏、三屏乃至四联)也占五分之一。语言技法则包括工笔、写意、水墨、线描、彩墨等,还有汲取版画、水彩、素描及装饰手法的。就人物画本体特性而言,这是一个与社会现实关联最多的门类。本次展览有《共和之光》(贺成)这样多件近现代革命历史题材的新作,有相当数量作品把注意力投向当今都市五光十色的生活情景。这些作品同时折射出当今人物画在题材、内容、时空关系和视觉语言上的新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人物画都采用了非主题、无情节、超时空的处理方式,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只是一种组合与并置关系。从中,我们能看到以往绣像、门画、壁画一类表现手法的影子。有10件左右以当今青年男女时尚生活为表现素材,角度很好。但在画面处理上多采用了各种人物造型组合的构图,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流行时装发布会的场景。总体而言,当今人物画有着淡化主题内容,突出审美愉悦的趋向。
若以形式语言与技术手法的新意而言,数量上占优势的人物画仍然不如山水和花鸟画。这两个品类的作品,同样以偏向工细的画法居多,写意的充其量也是小写意。这一点,与近些年中国画书写性被弱化,写意画法走下坡路的情况如出一辙。与离不开题材内容、人物造型与精神性格的人物画相比,山水、花鸟画在运用视觉语言上显然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再说花鸟画,工整画法占据绝对优势,让人喜忧参半。一方面,这体现出近20年来工笔画法的长足进展。另一方面,也表明写意画法后继乏人的窘困仍在加剧。花鸟画面对着一个姹紫嫣红的世界,本次展示的作品却显出单调。芦雁或荷雁固然有不同情趣,但一次出现在八九件作品中也会让人乏味。类似情况,近年各种展览并不鲜见,远不止出现在金陵画展中,这就更需我们反省。
尚有一些作品,无法归入以往的分类而讨论。如《静物》(李婷婷)以密集的瓶子隐喻当代人的生活特征,《白岩前65号》(何国门)的扁平化建筑着意于折射当代都市人一种无可奈何的乡野梦想。还有一些作者,挪用了西方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以至后现代艺术的若干手法作为创新试验的元素,虽然说得上成功的做法还不多。
环顾近年画坛,人物画不如山水、花鸟兴盛,直面现实的作品少见。制作性技法风行,书写性笔墨弱化。这些,都已是画坛普遍现象。近些年来,每见有心人呼唤力作,但能称得上撼人心魄,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力作至今仍未出现。
江苏自然是中国的江苏,以江苏为平台展示的,只会是当今中国画坛的一个缩影。2007年画坛上有多项大规模展事,也评选出了若干奖项,但似乎尚没有达到人们期望值的使人眼睛一亮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