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琴弦上的两只蝴蝶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c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钢回忆说: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实验小组”决定搞一个小提琴协奏曲,在报选题时几个成员分别送了《大炼钢铁》、《女民兵》,组长何占豪因为熟悉越剧,就报了一个《梁祝》,不过他心里也没底。想不到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孟波并没有随大流,就圈了一个表现爱情的《梁祝》。现在想想,在大家唯恐主题不昂扬、不激进的特定时期,他偏偏圈了一个柔性题材,不仅显示了一种魄力,还冒了很大风险。没有他这么一圈,就没有《梁祝》了。
  《梁祝》的创作,是在管弦系领导刘品和丁善德教授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进行的。从小在越剧旋律中成长的何占豪,从越剧尹派唱腔中“妹妹啊”以及《白蛇传》中的音调中提炼、发展成爱情主题和《楼台会》主题。但是,陈钢对记者强调:交响音乐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光凭素材和几个旋律,然后按情节来叙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交响乐的思维是立体、复合和写意的,而交响乐的结构与色彩又是如此的缤纷繁复,有呈示、有展开、有再现,还要有主题与副题的对比、冲突,以及通过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和感情的升华。而这样的“音乐高层建筑”,决非一个业余组合所能胜任的。所以,当进一步创作遇到这个瓶颈时,院领导就决定派作曲系高材生陈钢与何占豪合作完成这首献礼作品。
  陈钢回忆道:“那个时候我在酝酿第二年要交的毕业作品,所以一口谢绝。后来我的老师、副院长丁善德教授与我谈了几次话,说这是重要的献礼任务,靠管弦系的业余创作是不可能完成的。如在时间上有困难的话,毕业作品就不要写了。这样,我才答应与他们合作。我与何占豪用课余时间奋战了三个月,总算完成了这首作品。”
  在陈钢加盟后,丁芷诺为了保证作品的完成,自动退出。她是丁善德的女儿,这样一个机会她等于让出来了。
  事实上,丁芷诺的风格还表现在另一件事上,陈钢写好总谱后,夹在自行车后座上去学院参加排练,到了学院却发现这个谱子丢在路上了,那可是急死人的事情。陈钢说可以重写,但时间上不允许,已经退出《梁祝》创作的丁芷诺知道后主动提出帮陈钢配器,总谱上“草桥结拜”的那小段快板就是她配器的。
  
  “民族化”的成功尝试
  
  “《梁祝》的令人感动之处在于它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陈钢的回忆忽而激动不已,忽而又沉浸在一种莫名的伤感中,“这种感动不是简单地叙述一段爱情故事和民间传说,而是以‘美好的粉碎’和‘悲剧的升华’来喻示人与社会间的共存、抗争与命运的不可预测与无法抗拒,但在地球上受尽磨难的人还是仰望星空,心向月球。人性与爱,是世界上所有艺术共同追寻的最大的命题,最美的主旋律,因而也是最感动人的心灵催化剂。”
  他还强调:“《梁祝》的成功还在于中外的嫁接和古今的交融。《梁祝》的音乐素材来自越剧,但小提琴协奏曲并不是越剧唱腔按情节发展设置的曲调连奏。交响音乐首先是一个国际化的音乐平台,在创作时首先要用交响思维来统领全曲;而同时也应该具有民族特色,但民族特色首先应该表现在特有的民族神韵与表现手法(如用紧打慢唱造成的戏剧效果),而不应强调具体的乐器和演奏法上。如在配器时,我曾想在小快板段落用一组民乐弹拨器(琵琶、三弦与月琴)来渲染梁、祝“共读同玩”的情景,但在第一次排练时,什么都听不见了,因为被管弦乐淹没了。第二次排练时想突出它,请他们尽量弹响,但听到的却全是噪音,第三次民乐手开会没来,我觉得反而纯粹了,第四次排练时就干脆不要了,用提琴的拨弦代替。所以,我认为‘民族化’的关键不是乐器,民乐在非用不可的时候用才有效果。像《梁祝》中的板鼓就是这样,在表现祝英台‘呼天抢地’的悲恸情绪时,所有的打击乐器都显得无能为力,只有板鼓才能产生直接击打到你心坎上的奇效!”
  
  后来陈钢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这段经历,他写道:“尽管我们(指他与何占豪)在文化背景和性格气质上迥然相异,但我们居然合作得如此默契、协调,这一方面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之故,也是由于历史的驱使与历史的偶然所致;但最主要的是我们在这首乐曲的创作中,不但具有共识,而且更具有当时青年人所特有的纯情、无私和奉献精神。所以,我们的合作才不是那种表层的旋律加配器的‘凑合’与‘撮合’,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从乐曲的情韵、色彩与结构、语言的高度统一,浑然一体的‘化合’与‘融合’。这样的合作,也许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成功之例,因此,也是值得眷恋和难以忘怀的。”
  《梁祝》的初稿完成后,在音乐学院办公大楼下的半圆厅里首次试奏,那时曲中还没有“化蝶”,只写到英台哭坟与投坟殉情为止。一曲终了,在场的领导和师生觉得“憋屈”极了,一时低头无语。孟波及时提出: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再美些,再亮些,应该要写“化蝶”,这是爱情的升华,也是一种浪漫的、更为强烈的中国式的反抗。之前实验小组的成员觉得化蝶有宣传封建迷信的嫌疑,但孟波解释说:“艺术中的流漫主义是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不能把它与迷信等同起来。”听了这个意见,实验小组着手修改,很快就完善了,在音乐结构上也达到首尾呼应与一气呵成。“孟波的这一圈一点,对《梁祝》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陈钢说。
  1959年5月4日,在学院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上,何占豪拉小提琴,陈钢钢琴伴奏,在大礼堂里试奏了加入“化蝶”的修改曲。演奏完毕,由何占豪上台代表两位作曲者发了言,陈钢赶回家为协奏曲配器,因为再过二十多天,这部作品就要在上海音乐舞蹈汇演中正式首演了。
  
  “蝴蝶”飞出了国门
  
  《梁祝》这只美丽的蝴蝶诞生不久就飞出国门,飞到世界各地。第一个将《梁祝》介绍到国外的是著名指挥家曹鹏。1955年,曹鹏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跟随大师列奥·莫列茨维奇学习指挥。按学院惯例,每位学生毕业时都要举办作品音乐会。1959年秋天,临近毕业的曹鹏向老师提出要开一场中国交响乐作品专题音乐会,老师表示支持。他听到刚刚诞生并获得成功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但他手头没有《梁祝》的总谱,就写信给正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的妻子惠玲,几经周折总算要来了总谱。据陈钢说,那个时候《梁祝》还没有出版总谱,那么估计就是“手抄本”。音乐会的主办方、莫斯科广播电台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为曹鹏请来了世界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与奥伊斯特拉赫齐名的格里希登。不过曹鹏在研读总谱时又发现,在协奏曲中需要的几件中国民乐器中,唯独板鼓在莫斯科没有,向国内邮购也来不及了,最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格林卡博物馆”里找到这件宝贝,才解了燃眉之急。
  经过一番排练,次年2月,莫斯科交响乐团在曹鹏的指挥下第一次完成了中国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梁祝》征服了莫斯科大剧院内的所有观众。
  自此,《梁祝》在五十年里传遍了全世界,在苏联、蒙古、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都有演出。有人称:“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这样的世界级影响是我们在当时不敢想象的。”陈钢说。
  1960年,陈钢毕业后被留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后来他为喜剧电影《球迷》配乐,尝试将戏曲的过门、民歌和西方现代作曲技巧结合起来,结果这部片子被批判,不能公映,陈钢也因此遭到牵连。不久又遭到第二次打击,被送到大别山劳动。十年动乱中,《梁祝》和《球迷》被指责为“每个音符都蘸着反党的毒汁”。陈钢被关进学院的牛棚,还被打成脑震荡。孟波呢,因为圈定创作《梁祝》而被“炮轰”,有人批他“比杀人犯还杀人犯”。
  十年动乱结束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重回人间无疑是一个春天到来的信号,大约在1978年6月,文汇报上一个小角落发布了一条消息:当天晚上8点钟,《梁祝》将开禁播放。这天晚上,成千上万乐迷或曾经学过小提琴的听众守候在收音机旁,虽然听的是“文革”前的老版本,但播音员清晰无误地报了曲作者何占豪和陈钢以及演奏者俞丽拿的名字。
  两只蝴蝶在漫长的冬眠后终于振翅飞翔了。
  其实呢,早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第二天,美国波士顿的一家电台就专门播放和介绍了《梁祝》。
  在海外反华势力最疯狂的时代,许多对中国比较陌生的外国人听了《梁祝》后大惑不解:能创作出这样优美的音乐难道是一个“凶恶”的赤色国家?
  即使在国内政治运动波诡云谲的形势下,《梁祝》这只美丽的蝴蝶也不可阻挡地穿过国界,飞到海外。在海外,老外不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许人,只能译为《蝴蝶的爱情》或更加香艳的《蝴蝶情侣》,梁祝的故事催人泪下,又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陈钢说:“1981年我到美国访问,许多华人告诉我,西方人对大陆改变印象就是从《梁祝》开始的。有两位素昧平生的台湾人请我吃饭,一个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歌唱家邓玉屏,她告诉我,她对大陆的印象就是从听了《梁祝》后改变的。她的先生也告诉我,有一位美国人的孩子本来想学法律,听了《梁祝》后被征服了,转而研究东方文化。他们还告诉我,《梁祝》在台湾演奏时改名为《殉情记》,有个女士特地摘下戒指鼓掌——她的手都拍痛了。”
  1980年,美国冰上芭蕾团在首都体育馆表演,冰上芭蕾明星弗来明以压轴节目出镜,身着透明美丽的“蝴蝶衣”在《梁祝》音乐中翩翩起舞,博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后来,美国著名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华时也听了《梁祝》,真诚地说:“太好了,真美啊!”
  上世纪80年代中,《梁祝》连续四年获得香港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又荣获中国首次金唱片奖与创作特别奖。美国卡耐基音乐厅一百周年纪念音乐会上,也演奏了《梁祝》。最让陈钢难忘的是,1997年7月2日,时值香港回归祖国第二天,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碗形露天剧场举行了盛大的音乐焰火晚会,好莱坞交响乐团为中国小提琴家吕思清伴奏,曲目就是《梁祝》。
  陈钢说:“这是剧场建成七十年来中国人第一次登上这个舞台。吕思清的小提琴还没有夹到下巴,只不过前奏缓缓响起,全场就响起热烈的掌声,完全可用排山倒海来形容。这个场景也印证了这台节目的题目:为中国喝彩!当时我在贵宾席就座,面对此景此情,不禁热泪满襟。那天的节目,你看看:杨丽萍的独舞,孔祥东的钢琴《黄河》、吕思清演奏的《梁祝》……那一刻真是扬眉吐气!”
  《梁祝》这只蝴蝶因为赞美爱情,弘扬人性而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种族、超越时空,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鲜亮符号,一张金色的名片。
  
  最美的那只“蝴蝶”在哪里
  
  《梁祝》再次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它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爱情与人性的思考,对美的事物的向往。特别是在青年人价值观发生变异的今天,它的美学价值和净化心灵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梁祝》解禁后的声望达到高峰,三十年来,上海推出了以《梁祝》为专题的文艺比赛,后来不断有人移植到别的形式中,比如金星创作了现代舞剧《梁祝》,器乐曲方面的移植和改编还有高胡协奏曲、口琴协奏曲、二胡协奏曲、钢琴伴奏版等……
  就在前几年,《梁祝》的发行量已逾1000万张(盘)——这当然是“不完全”统计,因为还有难以统计的盗版!
  而发行量最大的还是日本的《梁祝》,演奏者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西崎崇子,这个美女小提琴家一辈子演奏《梁祝》,获得过多次“金唱片奖”,她演奏的《梁祝》发到800多万张了。在她的住所里到处是蝴蝶的图案,连每次演出时穿的也是不同的“蝴蝶衣”——那全是定做的。
  1981年,陈钢在美国访问,到新奥尔良一位音乐教授家里作客,在一张屏风后面听到了主人特意安排的琴声——就是西崎崇子演奏的《蝴蝶情侣》(《梁祝》的译名),几个月后,陈钢在香港与她合作演出《梁祝》,又跟她讲解了剧情和历史背景及中国戏曲的特点等,本来西崎崇子的演奏要花30分钟,略显冗长,经陈钢讲解后就回复到原来的26分钟,对人物命运的把握也越来越精准了,戏剧性得到了加强。1985年,西崎崇子邀请陈钢为她写一部小提琴协奏曲,陈钢就创作了《王昭君》,首演后获得很大成功。1995年有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汇展上获奖后,又在1997年赴美国演出,随后又在莫斯科灌成唱片。
  再次品尝成功的美酒后,陈钢的额上飘过一片乌云,“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梁祝爱情的真谛和内涵了,这是为什么呢?很值得探讨。这些年来,在国内吕思清、李传韵、薛伟、谢楠都拉过《梁祝》,都很优秀,但我认为能将《梁祝》拉得最精准、最出彩的倒不一定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比如西崎崇子,她一辈子拉《梁祝》,再比如夏汉姆,是个犹太人,去年冬天来上海,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精湛的技艺让人服膺,跟我合作过钢琴版《梁祝》和红色小提琴系列的小提琴家潘寅林也认为他拉得最好。”
  “《梁祝》是中国的蝴蝶,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力与对生命的礼赞,确定了一种纯粹的价值观,抒发了中国人的感情,也感动了整个世界。但我认为,在网络时代,在西方文化强势影响中国的当下,感动下一代是最最重要的。”陈钢说到这里也动情了,他凝视着窗外,窗外传来一段上音学子正在练习的西方小提琴独奏曲,“所以这几年,我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梁祝》,我甚至认为,它不仅是一件不朽的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普遍意义的情怀。”■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共同构成了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近年来,我国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由于语文是一门语言教学,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特点是关键。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
【摘要】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曾经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段话感动了无数的人。尤其是当代的中国父母,在处理独生子女的生活、学习、成长、情感等问题上有诸多的困惑,亲子沟通、代沟问题成为家长们心理咨询最多的问题。本人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但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遇到许多类似的困惑,通过看书、和朋友交流,归纳出以下几方面的建
外白渡桥,最近闹猛,这在刚过完年、街上仍不见熙攘、缺少热点的日子里,格外引人瞩目。100年的钢桥要拆了,尽管一年后又会搬回来,但上海人还是不舍。  这座桥,我们闭上眼睛,也能描出她的点点滴滴。每个上海人,少说都走过几次,我们谁也不曾想过,她那身子骨已经上了百年,她抱过每一个上海人,如今她真的气喘吁吁。  许多人拿着相机,为桥也为自己留影。这位老伯有备而来,左右开弓,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会按下快门
【摘要】语言是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不能少了语言的。所以说,我们应该从小就学好语言,尤其是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就更应该把孩子们的语文教好。写作文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如果能写好作文,就可以说,这个人的语言也能很好地掌握。各个环节的教学最后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会写作文。写作是小学生手脑并用的训练过程,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
【摘要】随着素质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除了要对文化知识内容进行教学之外,还应该从情感教育的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为其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展开探究,希望能对相关人员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融入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阶段
因造假丑闻而沉寂多时的“克隆之父”——韩国著名科学家黄禹锡,今年3月高调复出后即在宠物克隆上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黄禹锡复出啦!  因造假丑闻而沉寂多时的“克隆之父”——韩国著名科学家黄禹锡,今年3月高调复出。虽然东窗事发之后从举国景仰的“科学”巅峰坠入几乎身败名裂的“韩国之耻”的谷底,但雄心勃勃的黄禹锡并不甘心就此沉沦,如今他重出江湖,决心在商业克隆领域一展身手。作为世界上第一条克隆狗的“造物主
北京冬奥的新内涵  英国 卫报  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前,中国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以确保奥运会取得成功。中国政府已为重新规划和新建场馆制定了39亿美元的预算,并在连接北京与另一个主办城市张家口的高铁建设上投入了83亿美元。一项计划显示,至少有2000所学校被要求在年底前将冬季体育纳入课程,一座巨大的倒计时钟矗立在城市醒目的位置,提醒人们冬奥会的临近。2008年奥运会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经济体进
【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语文课程的民族性处于“失语”状态,成为当今语文“低效率”且“难革新”的症结所在。本文从语文课程的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出发,分析其中民族性缺失的问题,初步给出学理层面的破围思路。  【关键词】语文课程;民族性;识字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民族性三个特性,其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始终是语文教育界的核心问题之一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了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学语文“写读创”教学改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语文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事业面临的难题,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语文“写读创”教学改革实验注重对教学和育人之间的平衡,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能够使学生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不断学
在不久前結束的今年两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外发布。其中第四十四章第五节,用专门的篇幅、浓墨重彩地阐述了体育强国建设,既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也有实际的操作内容,既有政策性引导,也有现实性落地,这在我国历年的五年规划中尚属第一次,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将体育强国建设上升到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长期以来,体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更多地停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