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电流对犬右心室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mt12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射频电流对犬右心室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为分析射频消融术后心动过速复发提供依据。

方法

对8只犬的右室游离壁外膜用射频电流(20W、30s)进行消融。于放电前、放电后即刻及放电后30min,用Franz导管记录距放电点不同距离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MAP),测其振幅(APA)、时程(APD90)以及最大上升速率(Vmax),比较放电点,肉眼观测损伤边缘(距放电点约6mm)及正常区参照点(距中心20mm)各点在不同时间内右心尖的刺激信号至上述3点局部MAP 0相的时间。

结果

1.放电点心肌细胞APA明显压低,随放电点距离的逐渐增加,APA逐渐升高,直至正常。在放电后30min与放电后即刻比,APA变化不显著。2.放电前后各点动作电位时程无明显变化(放电点243.13±35.15对244.38±34.38ms;边缘点242.50±37.80对245.00±33.91ms,对照点为237.50±36.15对238.13±35.25ms,P>0.05)。3.放电后放电点及损伤边缘点Vmax下降(P<0.01),放电后即刻及30min时各点Vmax无明显变化(P>0.05)。4.右室心尖刺激信号至损伤中心、边缘点MAP 0相的时间延长(放电点为22.50±6.55ms对35.63±7.76ms,P<0.001;边缘点为23.75±7.91ms对31.88±9.61ms,P<0.01)。

结论

射频能量在破坏及损伤心肌组织的同时,也会改变损伤区周围细胞电生理学特性,使损伤区心肌细胞的传导受到抑制。本研究为射频消融术后一些旁路发生递减传导等现象提供电生理学基础,并为解释旁路在消融术后恢复传导等现象提供了线索。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介绍一种计算机明尼苏达编码系统,并报告计算机编码与人工编码性能的比较结果。方法随机选择300例有各种编码形态的心电图,分别独立由计算机和人工进行编码并与参考标准编码比较,计算两者编码的准确率以及检测不同编码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的编码分类上计算机编码的准确率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或相当于人工编码。结论本研究表明计算机编码是一项有价值的编码方式,可以辅助或替代人工编码。
期刊
期刊
目的采用血清肌钙蛋白T的测定从临床上判断射频消融对心肌的损伤。方法61例因室上性心动过速需射频治疗的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29例。除1例有冠心病外,其余患者通过临床检查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20例体检正常人做对照组。结果61例患者射频消融后48小时动态监测血清磷酸肌酸酶(CPK)、CPK-MB均在正常范围;肌钙蛋白T(TnT)在射频即刻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平均1.03±1.27ug/L,
期刊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显性预激综合征)行射频消融治疗,其结果与2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进行对照。结果12例单旁路射频消融成功率为83.3%(10/12),试放电次数(9±6和5±3,P<0.05),手术时间(162±40和121±50分钟,P<0.05)和X线爆光时间(53±30和28±17分钟,P<
目的对87例显性房室旁路及26例隐匿性房室旁路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后体表心电图QRS波终末40ms的向量变化进行分析,探讨预激综合征对心室除极终末向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显性单房室旁路87例及隐匿性单房室旁路26例患者,经临床常规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将房室旁路分为间隔、左后游离壁、左前游离壁、右后游离壁及右前游离壁房室旁路。结果87例显性房室旁路中的72例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终末向量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