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对于课文中的插图都作为一种图片的欣赏,只是让学生看看罢了,从来没有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深挖,有一次校内赛教,我抽的是《老王》这篇课文,拿到这篇课文我思考了许久,设计了好几个切入点,但总是不满意,拿着课本正在沉思,不经意间这篇课文中的插图吸引了我的眼球,奥,这就是老王,满脸的皱纹,佝偻的身子,破旧的衣衫,从他的外貌看出他是一个生活清贫的人,他饱经风霜,日子一定过得很苦吧。一下子我像明白了什么,我的困惑总算是解决了,对,就从课文的插图导入。通过对课文插图的深入的挖掘,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这节课上的很成功。从这起,我就很关注课文中的插图,甚至是每册前面的插图。通过关注我发现这些插图,通过线条、明暗、透视等绘画手段,创造出与抽象文字表述相辅相成的、有一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觉的丰富多彩的直观形象。恰当地引导学生读图议图用图,不仅可使学生感受到具体可感的课文内容,受到情操的陶冶和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美好的想象。从此我明白了课文插图不仅仅起美观的的作用,也对鲁迅先生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了解。可见插图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此也使我对课文插图很感兴趣,经过总结它有一下几方面的作用:
1 借助插图导入新课
解读课文的突破口很多,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也是其中的一种。例如《老王》这篇课文。上课了,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同学们都很新奇,左瞅右瞅,我即刻出示了大屏幕,《老王》课文的插图——老王的画像,他叫老王,从老王的画像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他是个饱经风霜的人,从哪看出,从他的皱纹,从他佝偻的身躯,他的生活一定很清苦,从他的破旧的衣衫。他是……。通过读图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老王,就是“苦”现在同学们把课本打到第九课,看看课文中那些地方写了老王的“苦”,学生一看课本马上就能找到,而且让他们一下子明白原来课文插图和抽象文字表述相辅相成的。还例如《泥人张》……。
2 借助插图直观解说一些难的知识现象
有些知识现象是很复杂的,单单通过作者的一些解说介绍不一定把他全部说清楚,有时候即使是说清楚了,但学生受经验和阅历的限制,也未必能全部弄明白。这就必须借助课文插图的直观解说。例如《北京立交桥》作者虽然在文中做了详细的介绍,但立交桥到底什么样子,学生可能仍然是模糊的,但只要一看课本的插图,这个问题就明白了。还比如我在上《中国石拱桥》这课时,学生读完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后,让学生画出赵州桥的形状,学生画得五花八门,由此可见他们单靠文字还没有彻底明白。当他们一看前面的插图,一切都明白了。
3 充分挖掘蕴含在插图中的知识信息
课文插图与课文一样都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他们传输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任何一幅课文插图,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画面,也不仅仅是体现课文某一内容的直观性,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可以读出蕴含在其中的深刻的知识信息,例如:从老王的画像上就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是一个清苦的人。因此每一幅插图都可能引出学生关于课文是许多联想,增添与课文相近的有关知识。
4 借助插图,启迪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色彩鲜艳、富有意趣的插图。记叙性文章中再现典型的细节或场景;说明性文章中拍摄下的说明对象的图片;游记性文章中全景式的描摹名胜古迹,历史性题材中留下的纪念意义的一瞬间等。这些插图和文字一起组成了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插图一现,全文内容便豁然开朗。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图上的每一处,都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理解和想象,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如果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启发,就是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国石拱桥》,有两幅插图只要学生观察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赵州桥桥面的艺术设计课文未涉及,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照图片进行想象:赵州桥石栏雕刻的图案该是怎样的?学生从民族特色,传统思维出发,对已有的体验通过想象再现出来,有牡图、龙凤呈祥、双龙戏珠、舞狮图等。课外设计一个训练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设计者,你会怎样设计建造这两座桥?学生展开想象,运用数学、物理学原理,依图进行探究设计出很多套方案,形成书面文字。学生之所以把读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提供想象的基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来自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读图,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想象所必需的感性认识。看图的感觉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拓宽知识领域,形成想象能力。
总之,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眼睛,通过它,可以给学生的阅读以启发,好的插图是抓手,通过它,可以解读课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课文插图的作用
1 借助插图导入新课
解读课文的突破口很多,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也是其中的一种。例如《老王》这篇课文。上课了,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同学们都很新奇,左瞅右瞅,我即刻出示了大屏幕,《老王》课文的插图——老王的画像,他叫老王,从老王的画像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他是个饱经风霜的人,从哪看出,从他的皱纹,从他佝偻的身躯,他的生活一定很清苦,从他的破旧的衣衫。他是……。通过读图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老王,就是“苦”现在同学们把课本打到第九课,看看课文中那些地方写了老王的“苦”,学生一看课本马上就能找到,而且让他们一下子明白原来课文插图和抽象文字表述相辅相成的。还例如《泥人张》……。
2 借助插图直观解说一些难的知识现象
有些知识现象是很复杂的,单单通过作者的一些解说介绍不一定把他全部说清楚,有时候即使是说清楚了,但学生受经验和阅历的限制,也未必能全部弄明白。这就必须借助课文插图的直观解说。例如《北京立交桥》作者虽然在文中做了详细的介绍,但立交桥到底什么样子,学生可能仍然是模糊的,但只要一看课本的插图,这个问题就明白了。还比如我在上《中国石拱桥》这课时,学生读完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后,让学生画出赵州桥的形状,学生画得五花八门,由此可见他们单靠文字还没有彻底明白。当他们一看前面的插图,一切都明白了。
3 充分挖掘蕴含在插图中的知识信息
课文插图与课文一样都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他们传输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任何一幅课文插图,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画面,也不仅仅是体现课文某一内容的直观性,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可以读出蕴含在其中的深刻的知识信息,例如:从老王的画像上就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是一个清苦的人。因此每一幅插图都可能引出学生关于课文是许多联想,增添与课文相近的有关知识。
4 借助插图,启迪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色彩鲜艳、富有意趣的插图。记叙性文章中再现典型的细节或场景;说明性文章中拍摄下的说明对象的图片;游记性文章中全景式的描摹名胜古迹,历史性题材中留下的纪念意义的一瞬间等。这些插图和文字一起组成了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插图一现,全文内容便豁然开朗。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图上的每一处,都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理解和想象,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如果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启发,就是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国石拱桥》,有两幅插图只要学生观察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赵州桥桥面的艺术设计课文未涉及,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照图片进行想象:赵州桥石栏雕刻的图案该是怎样的?学生从民族特色,传统思维出发,对已有的体验通过想象再现出来,有牡图、龙凤呈祥、双龙戏珠、舞狮图等。课外设计一个训练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设计者,你会怎样设计建造这两座桥?学生展开想象,运用数学、物理学原理,依图进行探究设计出很多套方案,形成书面文字。学生之所以把读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提供想象的基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来自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读图,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想象所必需的感性认识。看图的感觉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拓宽知识领域,形成想象能力。
总之,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眼睛,通过它,可以给学生的阅读以启发,好的插图是抓手,通过它,可以解读课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课文插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