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团建设和发展对于丰富大学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明、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学校各级要重视和加强社团的指导工作。
[关键词]社团指导 问题 对策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志趣相投、爱好相近的情况下,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搞好社团建设,对高校的发展和特色的培育意义非常重大,而笔者通过社团指导的实践,体会最多的是社团指导对社团建设的帮助,社团文化活动可以是多元的、开放的,但是,社团指导必须是规范的,有序的。这就要求社团发展中有精细的社团管理和精致的社团活动。
高校社团指导。高校社团的建立一般是要配备一定的指导力量,这些指导力量不仅能提供社团专业指导,而且对社团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部门来说,“谁来指导、指导什么、怎样指导”是社团工作部分中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高校社团指导模式有三种:(1)社团由团委统一管理,团委有专门负责社团工作的辅导员,作为团委专管社团的老师指导一个或者多个社团。(2)团委聘请一个社团配备一名或者多名专业教师。(3)很多高校如浙江师范大学就尝试“导师+学长”这一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不管哪一种指导模式,都会对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有效的管理和引导。目前,各高职院校社团指导教师主要来自团委。团委教师一方面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奖惩,另一方面负责大型活动的具体落实。条件较好的学校,由团委出面,邀请专业人士(校内专业教师或校外有关专家)担任指导教师或者顾问,但从整体来看,社团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
高校社团指导的问题。总的来说,在指导老师的帮助后,高职社团活动教前有所规范和更加充满活力,但在指导的实践中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1.任用不规范。专业指导老师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教学部门,而社团大都归属于学工部门,在指导工作中,可能会因为人为环境的缘故,不敢或者没有渠道表达自己的重视,另外还有一个机制性的原因: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从事的,社团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就导致指导教师力量的流失,无法确保充足的力量。有的学校在指导老师启用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程序和对其业绩考核方面没有合理的制度,造成管理失控和指导老师积极性降低。
2.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社团指导的条例和责任书,很多社团的指导得不到有力的保障,或对指导老师的指导任务规定不明确,指导过程中遇到很多繁杂的管理工作,这样他们的工作热情维系时间不长,缺乏系统、公正的考核,指导老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校内优秀社团的评比也需要规范的制度和考评,否则不能帮助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考评不公平会影响到社团师生的积极性。在以往的评比过程中,往往是团委的一些老师自己决定,无视社团的工作业绩,这样就会失去统领社团健康发展的公信力,挫伤社团指导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管理不科学。高职院校的管理较高等院校复杂,社团对指导教师的依赖更大,要求更高。社团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更需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和心理策略。
有些学校社团指导力度不够。一方面社团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或存在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校有大多数专业的指导老师虽然能对活动涉及的专业问题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帮助,但对具体活动形式、社团的日常管理,恐怕就没有经验和过多的热情,指导力度不够使得一些社团组织在低水平上重复,或者有的专业老师在担任指导后,因为种种后继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最初的工作热情和各种态度而变得应付起来。而有些社团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管理过多,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社团活动中,指导老师是主导,社员是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社团指导改进的对策。针对社团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影响社团健康发展的一些因素,社团指导可以从学校、指导老师、社团干部三方面做出不同的改进。具体理解为:
1.健全社团指导制度。学工部门要对社团指导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其正常运转。从学校有关行政部门来看,应该加大对社团指导教师的岗前培训。另外,学生社团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一个宏观的评价激励机制。评价分为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即从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的记录方面,客观地反映社团管理是否规范。主观评审,主要是对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的规模和效应,从定性的角度给予总体评价。
2.实施科学的社团管理。社团指导老师和社团干部是社团的工作核心,应该根据学校的要求,一是要结合社团实际,加大本社团的制度建设,围绕社团制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逐级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三是实施精细的社团管理和开展精致的社团活动。
3.注重社团指导中绩效建设。以打造精品社团和省市级优秀社团的评比为依托,除了充实社团的日常文化活动外,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团的成长经历。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走出校园,履行社会责任和公益,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同时,对宣传校园文化特色和扩大其社会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和发展应当作为学生某一方面素质培养和开发的突破口,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对社团的有效指导,归根结底就是为学生的全人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相信,在未来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中,社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剑锋.高校社团评比晋级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
[2]于红.以“社团导师+社团学长”模式完善高校学生的社团指导体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3).
[3]张建华,谭元敏.加强社团建设繁荣校园文化[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3).
[4]俞亚萍,李菲.职技高师学生社团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
作者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社团指导 问题 对策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志趣相投、爱好相近的情况下,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搞好社团建设,对高校的发展和特色的培育意义非常重大,而笔者通过社团指导的实践,体会最多的是社团指导对社团建设的帮助,社团文化活动可以是多元的、开放的,但是,社团指导必须是规范的,有序的。这就要求社团发展中有精细的社团管理和精致的社团活动。
高校社团指导。高校社团的建立一般是要配备一定的指导力量,这些指导力量不仅能提供社团专业指导,而且对社团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部门来说,“谁来指导、指导什么、怎样指导”是社团工作部分中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高校社团指导模式有三种:(1)社团由团委统一管理,团委有专门负责社团工作的辅导员,作为团委专管社团的老师指导一个或者多个社团。(2)团委聘请一个社团配备一名或者多名专业教师。(3)很多高校如浙江师范大学就尝试“导师+学长”这一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不管哪一种指导模式,都会对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有效的管理和引导。目前,各高职院校社团指导教师主要来自团委。团委教师一方面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奖惩,另一方面负责大型活动的具体落实。条件较好的学校,由团委出面,邀请专业人士(校内专业教师或校外有关专家)担任指导教师或者顾问,但从整体来看,社团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
高校社团指导的问题。总的来说,在指导老师的帮助后,高职社团活动教前有所规范和更加充满活力,但在指导的实践中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1.任用不规范。专业指导老师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教学部门,而社团大都归属于学工部门,在指导工作中,可能会因为人为环境的缘故,不敢或者没有渠道表达自己的重视,另外还有一个机制性的原因: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从事的,社团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就导致指导教师力量的流失,无法确保充足的力量。有的学校在指导老师启用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程序和对其业绩考核方面没有合理的制度,造成管理失控和指导老师积极性降低。
2.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社团指导的条例和责任书,很多社团的指导得不到有力的保障,或对指导老师的指导任务规定不明确,指导过程中遇到很多繁杂的管理工作,这样他们的工作热情维系时间不长,缺乏系统、公正的考核,指导老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校内优秀社团的评比也需要规范的制度和考评,否则不能帮助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考评不公平会影响到社团师生的积极性。在以往的评比过程中,往往是团委的一些老师自己决定,无视社团的工作业绩,这样就会失去统领社团健康发展的公信力,挫伤社团指导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管理不科学。高职院校的管理较高等院校复杂,社团对指导教师的依赖更大,要求更高。社团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更需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和心理策略。
有些学校社团指导力度不够。一方面社团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或存在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校有大多数专业的指导老师虽然能对活动涉及的专业问题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帮助,但对具体活动形式、社团的日常管理,恐怕就没有经验和过多的热情,指导力度不够使得一些社团组织在低水平上重复,或者有的专业老师在担任指导后,因为种种后继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最初的工作热情和各种态度而变得应付起来。而有些社团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管理过多,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社团活动中,指导老师是主导,社员是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社团指导改进的对策。针对社团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影响社团健康发展的一些因素,社团指导可以从学校、指导老师、社团干部三方面做出不同的改进。具体理解为:
1.健全社团指导制度。学工部门要对社团指导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其正常运转。从学校有关行政部门来看,应该加大对社团指导教师的岗前培训。另外,学生社团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一个宏观的评价激励机制。评价分为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即从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的记录方面,客观地反映社团管理是否规范。主观评审,主要是对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的规模和效应,从定性的角度给予总体评价。
2.实施科学的社团管理。社团指导老师和社团干部是社团的工作核心,应该根据学校的要求,一是要结合社团实际,加大本社团的制度建设,围绕社团制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逐级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三是实施精细的社团管理和开展精致的社团活动。
3.注重社团指导中绩效建设。以打造精品社团和省市级优秀社团的评比为依托,除了充实社团的日常文化活动外,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团的成长经历。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走出校园,履行社会责任和公益,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同时,对宣传校园文化特色和扩大其社会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和发展应当作为学生某一方面素质培养和开发的突破口,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对社团的有效指导,归根结底就是为学生的全人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相信,在未来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中,社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剑锋.高校社团评比晋级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
[2]于红.以“社团导师+社团学长”模式完善高校学生的社团指导体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3).
[3]张建华,谭元敏.加强社团建设繁荣校园文化[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3).
[4]俞亚萍,李菲.职技高师学生社团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
作者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