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硬译”翻译思想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le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硬译”作为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鲁迅主张“硬译”与其翻译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希望通过翻译塑造国民精神,激励民族抗争,同时以翻译作为手段引入新的表达方式,促进白话汉语的发展。
  关键词:鲁迅;硬译;翻译目的
  中国近代时期能够同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屈指可数,鲁迅便是其中之一。在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通过翻译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并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翻译思想。近些年来,学界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研究和讨论愈发深入,探究最多且最为激烈的要数鲁迅提出的“硬译”思想。
  一、“硬译”翻译思想的形成
  鲁迅“硬译”翻译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903年鲁迅以文言文翻译出首部作品《斯巴达之魂》,受西方小说与晚清译界翻译风格的双重影响,这部作品与其说是翻译,倒不如说是改写和创作。在此之后鲁迅又陆续翻译了《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风格无一不带有晚清林译小说的痕迹。随着鲁迅对翻译文学和翻译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入,他逐步摆脱了最初“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①的意译翻译方式,转而采用直译的翻译方式。1909年《域外小说集》的出版可谓鲁迅翻译生涯及整个中国近代译界里程碑式的事件。鲁迅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明确写到此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特收录至审慎,译亦期弗失文情。”自此鲁迅确立了直译外国文学作品的信念,为当时意译蔚然成风的译坛带来一股清流,同时也为其“硬译”翻译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鲁迅作为运动的主将和旗手翻译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苦闷的象征》等多篇作品的序言中阐述了其直译的翻译主张。鲁迅在《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的译者跋中写到“从译本看来,卢那卡尔斯基的论说就已经很够明白,痛快了。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②这是鲁迅首次提出“硬译”的翻译思想,在他看来“硬译”是对于直译不含贬义的替代性表达,强调译者完全忠于原文的语言和精神,尽最大努力再现原作的风貌,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根据情况新造出一些“不似中国语”的句法、文法,译文虽可能较晦涩难解但十足保全了原文的异质和语气。
  二、“硬译”与鲁迅的翻译目的
  鲁迅“硬译”翻译思想的产生与其翻译目的密不可分。鲁迅投身翻译实践之时正值中国经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之际,腐朽的政治体制和落后的综合国力使中国人民浑浑噩噩、麻木不仁。鲁迅曾提到他所抱有的一种“茫漠的希望”,认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③。他反感中国文学一味充斥才子佳人、英雄好汉的故事,主张译者作为“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将西方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与人民斗争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以异国的故事激励中国同胞反抗压迫的斗争。他希望以“硬译”为手段将西方优秀的文学作品原汁原味地引入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的文艺文化与科学思想,吸收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用这些思想和态度逐步改造迂腐沉闷、不思进取的国人,激发民族情感、唤醒民族意识,改变中国被列强奴役的屈辱现状。
  同时,鲁迅也希望通过“硬译”促使汉语言的进化和发展。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强烈支持废除文言文,以新兴的白话汉语作为文学语言,大力推进白话汉语的发展。除《域外小说集》等早期翻译作品外,他的翻译作品皆是以白话文写成。纵然鲁迅主张汉语白话化,他对于初生的白话汉语亦有诸多不满之处:“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词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④为了解决白话汉语的种种问题,鲁迅主张通过“硬译”外国文学作品来吸纳欧化的表达,给汉语陆续装进一些异样的词汇句法、“外省外府的”,甚至“外国的”。译者“硬译”的过程不仅仅是翻译过程,还是创造和引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新句法是为汉语输入的养料,这些新句法、文法将会在人民的生活中得以吸收和检验,顺的部分将被消化,不顺的部分则成为渣滓被淘汰。鲁迅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一点,他在译作中引入欧化的标点符号,模仿英语中的系表结构在译文中运用“是+(形容词)的”结构,形成“底”、“的”分化等,以现代汉语视角审视鲁迅的译文不难发现,他所创作的新表达有些是被淘汰了,然而有些真正成为了汉语中规范的表达,这的确印证了他的“或存放,或使用,或毁灭”的语言进化观。
  三、结语
  鲁迅以“硬译”为手段翻译的部分西方文学作品现今看来的确有较为难解的语句,部分表达的确也存在明显的欧化,有些译作中的文法已经在白话汉语发展的进程中被淘汰,但我们并不能否认鲁迅作为近代翻译大家为汉语言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鲁迅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促进了白话汉语的发展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学的精神,以“硬译”保存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精神,为国人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进而改造国民性,塑造民族精神。
  鲁迅所倡导的“硬译”时常被误解为的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的翻译,这其实是对这一翻译思想极大的误解。鲁迅并非摒弃了翻译中的“顺”而一味追求译文的“信”,他深刻地认识到翻译必须兼顾“信”与“顺”,在力求译文易解的同时也要保持原作的风姿。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是鲁迅的这一思想深刻把握了翻译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参考文献:
  [1]熊融.关于《哀尘》《造人术》的说明[J].文学评论,1963(3).
  [2]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99.
  [3]鲁迅.《域外小说集(二)》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61.
  [4]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A].黎照.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C].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
  [5]卢寿荣.张淼.鲁迅翻译理论的发展及评价[J].山东外语教学,2002(5):23-26.
  [6]崔永禄.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143-149.
  [7]贺爱军.鲁迅“硬译”的文化解读[J].上海翻译,2009(4):70-73.
  作者简介:
  黄梦贤,硕士研究生,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文言文在高中的课文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历来是被学生视为最难学的内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指导他们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结合我校本届高中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的特点,在教学文言文时从以下五个环节去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    学好文言文,首先要克服语言障碍。克服语言障碍,就要做到熟读。三国时董遇说:“书读百遍,而义自见。”熟读,古人称之为“熟观”、“熟视”
摘 要:网络热词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语言范式和文化景观,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其热议的背后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折射出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大众群体的社会心理诉求,是社会民意的“曲线”表达,应当引起相关重视和健康引导。此外它对丰富我们日常生活等积极作用同样不应被忽视。  关键词:网络热词;心理诉求;时代特征  近年来,随着一些被网络热炒、深度曝光的新闻事件大白于天下而被广大群体共知,总会由此衍生出
摘 要: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通顺,更要体现文学语言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突出原作的创作风格和意境。 而异化法和归化法则体现了是以接近原语还是接近目的语为目的的差异。 本文通过《达洛维夫人》两中译本进行分析,探讨这两种方法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期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归化;异化  一、引言  目前,在翻译界流行两种理论,一种是异化法,另一种是归化法。 异化主张接近原语或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