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组织来源纤维母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n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肝硬化组织来源纤维母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探讨体外培养纤维母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组织块贴壁法等细胞培养技术分离培养肝硬化组织来源纤维母细胞,通过显微摄像、细胞计数研究其形态学变化及生长特性,用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细胞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SP1)、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对所得细胞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2h内组织块贴壁良好,1周左右可见组织块周边有单个的胞体较大的肝细胞样细胞游出,2周左右可见梭形或三角形纤维母细胞游出.传代后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生长潜伏期短,纤维母细胞生长性状稳定,3、4、5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一致.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细胞表达FSP1、波形蛋白呈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0.6±1.0)%和(91.2±4.1)%.结论 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能获得纯度较高的纤维母细胞,此方法简便、高效、稳定,培养的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学特性.
其他文献
2013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发布了多发性骨髓瘤(MM)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如用于MM的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流式细胞术(FCM)、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血清重轻链(HLC)检测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X线体层成像技术(PET/CT)等新型检测技术.根据MM瘤细胞的遗传学异常进行危险度分层,可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最佳缓解疗效.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卡非佐米等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护理科学的发展,分诊护士的职能和角色也在不断转变,护士既是健康的促进和管理者,也是医、护、患关系的合作与协调者[1].同时,面对社会、病人、医院的压力与挑战,还必须自觉地调整好自身的职能定位和心理状态,适应社会、医学、医院的进步与发展.
目的 探讨采供血机构开展梅毒螺旋体(TP)检测的最佳方案,减少因输血引起的TP传染.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东营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50 00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T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以及TP-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试剂盒检测献血者TP.对TRUST检测结果呈阳性,而TP-ELISA结果呈阴性的献血者,于献血后3个
目的 通过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和传统二阶段手术(TSH)进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综合评价这两种手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运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执行新的护理记录书写规范后,通过对2003~2004年本院护理记录的审阅,发现主要存在书写不规范的7个方面的问题及5个方面的原因,建议加强学习培训和质控管理,不断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水平。
目的 探讨急性胆管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两种手术方式的特点,评估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100例
临床上对白血病的化学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使患者的无病生存(DFS)率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骨髓中微小残留病(MRD)的存在,多数白血病患者面临复发风险.骨髓微环境,可“庇护”白血病细胞免于传统化疗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使其获得耐药表型并进一步形成MRD.目前多项研究证实,以骨髓微环境与白血病细胞相互作用轴为目标的靶向治疗,可打破骨髓微环境对于白血病细胞的“庇护”作用,而使其对传统化疗药物重新敏感.
成年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是一种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相关的外周T淋巴细胞恶性肿瘤.随着对ATL发病机制揭示与明确,对其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临床疗效亦得到相应提高.笔者主要就HTLV-1相关ATL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