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是一种幸福的存在方式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前读过一个故事:有一只小田鼠,当秋天来临时,其他小动物,都在忙碌着收集食物。只有弗雷德在晒着秋天美好的太阳,感受着岁月里的美好。后来,冬天到了,小动物们在山洞里有吃有喝,可日子变得一天比一天枯燥。这个时候,弗雷德开始拿出他收集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听着弗雷德绘声绘色的讲述,大家觉得混暗的屋子里,射进了一缕缕阳光。小动物和小动物之间关系和谐了,心里洋溢着幸福,脸上挂满了微笑。
  《我亲爱的甜橙树》(巴西作家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讲述了泽泽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灵上由饱受伤害到逐渐感受温柔安抚的故事。读的过程中,我还是哭了,不是因为贫穷中的懂事,而是因为那个温暖的老葡。他就像是弗雷德,就像划过我们生命中的那缕缕阳光。成长永远不是年龄的叠加,而是经历过心灵的层层蜕皮后,对生活的感悟。
  在阅读《我亲爱的甜橙树》时我想起了自己生命中的很多故事。同样5岁上学的经历,同样经历过家暴的童年,甚至最亲爱的父亲的过世。那时也曾在追问过自己:一口气上不来,要往何处安生?也曾恨过老打我的母亲。不知道为什么那么乖,拿了那么多第一的我在她的眼里就一无是处。但是随着岁月的成长,我对她只有爱和深深的感激,尤其是在自己也为人母之后。不过,我依然会反省上一代的教育方式,依然希望通过泽泽,通过自己,请天下的父母,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
  温柔是一种幸福的存在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我们唯一的存在方式。温柔首先是对他人生命个体的体认与尊重。只有意识到对方是一个人,是一个与你有着同等尊严和权力的人,在行为方式上,我们才能平等的,用有尊严的方式去对待他。但实际上,对他人的尊重,肯定体现为你对“人之为人”认识的提高。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很平等地对待你的孩子,潜意识中,你也不会平等对待其他人。泽泽在生活中,之所以被打来骂去,关键在于成人的世界里,孩子是没有地位的存在。儿童,还不具备被尊重的价值。泽泽忧伤的成长方式,让我们既在滴血的心灵创伤里回忆自己的童年,也更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以期同类的悲剧不会在下一代的身上重演。
  温柔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更深层意义上是对我们自己“人之为人”意义的肯定。无视儿童的地位和权力,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认识的不全面。当你对弱者施暴时,实际上反映出面对比你更强大的,你往往会用丧失自我尊严的方式委曲求全。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的发现,无疑是一个人发现自己,发现“人”,走向文明的标志。所以,殴打泽泽的父亲及其他的人其实在某种层面上因为他们粗暴的方式,而显出了非人的一面。《论语》上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指君子既要质朴,又要文雅。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和”,尤其指人伦之和,即人和人关系的和谐。以前,我们将其抨击为中庸,实际上,随着岁月的增长,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更高层次的要求。一个人发火,往往意味着他对事情的无能为力。所以,“和”意味着你要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具有掌控生活的能力。就像作品中的泽泽父亲,如果他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人生和情绪,对泽泽就不会是这样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了。
  “和”还意味着你具有穿透现象,看到实质的智慧。唯有此,才能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去处理。文中伤泽泽最深的是他想逗父亲开心,却换来一顿毒打。说到底,父亲没有透过歌词去体会到泽泽的善良与纯净,没有体会到泽泽想要让灰扑扑的父亲高兴一点的良苦用心。
  所以说,温柔实际上是标示我们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我们对自身和社会认知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智慧体现。希望泽泽的悲剧不要再上演在生活中,让每个孩子生活在没有家暴的童年,让阳光透过童年的岁月福泽未来的日子。
其他文献
曹文轩荣获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这是华文儿童文学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也实现了洪汛涛先生生前的心愿。  洪汛涛先生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教育家、一代童话大师、“神笔马良”之父,他早在25年之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谈起安徒生,自然会想到那个以‘安徒生’命名的世界性的儿童文学奖。但是这个奖,对于我们华文儿童文学并没有放在恰当的位置上。首先,他们没有我们华文儿童文学作家参加奖的评审委员
一个繁忙的学期刚过去几天,我就收到学院《壹评》编辑部主编许弘毅的邮件,希望我抽空给你们写一封信。这些年来,《壹评》邀请我给新生写信已成为一种惯例,我也很感谢能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机会跟你们聊一些话题。  每年聊的话题都不大一样,但有一层意思总是相同的,那就是每年我都会对新生说:对于你们这样一群很聪明的、智商应当说很高的学生来说,如果想上大学,选择应当是很多的;而在国内外众多的著名大学中,你们选择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也是一个打破旧秩序,重建新秩序的复杂过程,经历了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巨大而又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建国史研究对这一重大变革,多是侧重于政治、军事上的宏观叙述,因而并不能完全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复杂社会面像,忽略了中共在建国过程中的诸多事实细节。由于化民等撰著的《裂变与重构:人民共和国的创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壹/  徐方所著《干校札记》是南方出版社出版的一册并不厚的书,大约就十多万字吧,但我讀后内心感动得久久不能平静,竟在几个月中反复通读了好几遍,总感觉有话要说。  历史往往会制造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迹,其中最大的奇迹莫过于在特殊时代中产生出的人性之美。而我所感动的正是书中所描述的在艰难的时代中,发生在实际生活人际交往中(主要是作者母女与顾准交往)的人性之美和人文之光。  杨绛出版于1981年的《干校
在中国和其他地方,乡村故事在其与工业资本主义的相互作用下,提出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因此,“地方史”不仅仅是一个接一个的县、村的历史,它指的是一整个地区,并从这个地区来理解使全球、国家和地区取决于基于地方状况的相互作用。“地方”在本书里不仅指地理上的位置,而且常常是指“当地”。联系到具体的自然环境和基于土地的劳动关系,“地方”也指有着共同的社会分析的不同事发地,正如下面章节所要展示的。  本书论
2017年,是中国新诗诞生以来所走过的第一百个年头。稍微知道点中国现代诗歌史的人,自然而然会想到百年新诗与上海到底会有何种关系。《新青年》杂志的前身《青年杂志》1915年创刊于上海,胡适1917年首创的新诗,以及他的那篇关于新诗的理论文章《论新诗》,都是发表于《新青年》上面。而胡适在他后来的一篇文章《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也明确提出:无论通信,作诗,译书,做笔记,做报馆文章,编学堂讲义,替死人作墓志
名著导读和课文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都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统编本的名著导读教学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阻碍了名著导读教学的发展,无法完成名著导读教学任务,也难以达成教材编者的意图。   为更好地改进名著导读教学,我们需要再次重新审视编写体例,实施“双线并进,梯度实施”策略,引领阅读教学真发生,让学生真阅读、深阅读、阅读整本书,进而实现“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
2017年的高考已结束,看着网上各种纷至沓来的高考信息,尤其是看到一些回忆参加高考的文章,我的思绪也不禁穿越时空隧道,回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那一代人参加高考时的场景。  因为入学晚,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是在1980年。我读高中是1978年,那时1977年刚刚进行第一次全国高考,据说当时有一个政策,哪一个公社的学生高考升学率高,县政府就给予奖励。公社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就把已经考上县重点中学的学生
2014年,32岁的李娜迎来了自己网球事业的巅峰,也走到了职业生涯的尽头。  9月19日上午11时,李娜的微博上一篇长文,中国体坛一姐用中英双语向赛场说再见。  还在役时,李娜之于中国体育始终是个微妙的存在。她的玫瑰纹身,她的第一次退役,她的“呛口语录”,以及她与丈夫之间既戏谑又温情的互动,无一不是国内外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无一不是其标新立异的表象。  及至退役时分,一段欲言又止的告别剖析,一封悖
贾平凹带来新作《带灯》以乡镇女干部“带灯”为主人公,从“维稳”与上访角度切入,反映乡村基层的问题与危机。小说贵在呈现矛盾的复杂性,打破单一的想象。“维稳者”带灯,善良可敬,不愿伤害农民,又不能渎职。她周旋于各种关系间,四处救急,斗智斗勇。上访者面目各异,各显神通。小说中的樱镇,与清风街(《秦腔》)、卉炉村(《古炉》)命运相似,正在遭遇现代化的改造。它们构成同一个主题:乡土中国的现代裂变。  哪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