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以为学校管理者都是聪明的、有智慧的,因为,能把一所学校管理得充满活力和幸福感,的确是需要一定才能和水平的。但在拜读了《人民教育》2011年第1期上李帆老师的《让教育回归“常识”》一文后,我深深感到了自己认识的浅薄,原来“聪明”和“智慧”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关于聪明,时常听到类似于“他喜欢耍小聪明”“他这个人太聪明了”“你放聪明点”等话语,似乎“聪明”跟“心计”“世故”“老练”“滑头”有关。不可否认,在学校管理中要点小聪明,有助解决一些棘手问题。但时间久了,让师生看出其中的“奥妙”,聪明之举也就失灵了。可见,学校管理是要依靠智慧的。
如果一所学校,仅仅用“聪明”来加以管理,单纯实现外在的和谐和发展,而不能依靠智慧,创生供学校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那么,当管理者不再“聪明”时,学校将何去何从?感性的管理是聪明,理性的管理是智慧。李帆老师说道:“智慧者选择栽下银杏树。百年方成,哪怕他们看不到那一天:聪明者却选择牵牛花,经年即开,只是希望看见那一瞬间的耀眼。”
如何做一个智慧的管理者呢?
小学孩子迷失了什么?
据报道,印度有一个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长跑,此举震惊了印度,人们称他为马拉松神童。2007年,5岁半的辛格计划用10天时间跑完500公里行程。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自己的漫漫征程时,大量警察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原来,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严禁辛格参加这项长跑活动。印度政府的理由是:“串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要孩子,不要神童”,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呼唤。
看看我们周围,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有多么迫切,不惜牺牲孩子自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请家教、学特长、进补习班,课余时间都被并没有多少兴趣的学习所占用。本属于孩子这个年龄应有的特性,都在家长一手策划的未来发展轨道上磨灭殆尽。“孩子不再是孩子”了,违背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必定要受到惩罚的。
再看看我们的学校,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成名成家,过早地给他们戴上并不相称甚至并不喜欢的荣誉桂冠,似乎给孩子贴上一个人才的标签,他们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人才。试想,这样的标签有多少成为了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要孩子,不要神童”显然不是聪明之见,却是智慧之举呀。
警惕啊,我们的孩子正在迷失更多属于孩子的自然特性。
小学教育缺失了什么?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其批判性思维相关系数高达0.84。科学史上的各式天才,无非是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批判意识罢了,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无一不具有自觉而深刻的批判意识。尤其在青少年时代,他们曾普遍接受过批判性思维的熏陶或者训练,发展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他们在一生中始终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权,享受着自由探索的乐趣,而没有遭受我们今天题海战的痛苦。
在法国,从笛卡尔到庞加莱,这两位几何学和拓扑学的开拓者也是哲学家。法国数学的哲学思考传统绵延不断,其结果是,几乎每隔十年八载,法国就会产生一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
再看看我们的小学教育,难怪沃尔夫数学奖的获得者丘成桐说,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基础打得牢是一个谎言。没有哲学思想、思辨精神,教育就会有一种缺陷。当我们还在为培养听话的孩子而努力时,我们已与真教育渐行渐远了。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又相当急进。“杀君马者道旁儿”,是蔡元培在要求辞去北大校长时写下的话。意思是,杀你马的人,就是给你马鼓掌的人,正是旁人过分的期待与厚爱,才让骏马奔到超出极限而死亡。而我们天天把成才、成功放在嘴边,甚至提出“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天才来培养”的口号时,不也成了催促孩子使劲前奔的“道旁儿”吗?
小学管理流失了什么?
马克思曾质问普鲁士当局:“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形式呢?”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学有不同,学得其所,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这种理想,正受到高考选拔标准的制约。在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他们制定录取学生的首要标准是“内驱力”,即对科学的无限向往。我们呢?仍然是分数为重。
看看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的班级编排吧。现在很多地方实行的是均衡编班,把不同分数段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班级,甚至连男女学生也均衡搭配,看上去追求的是班级平衡,其实是为了教师施教、管理、评价的平衡。这种形式上的平衡,其实暗含一个我们也都不愿承认的、错误的学生观:“我们把学生简化成一个个分数了”。
教育是艺术,而艺术的最核心部分,是对每个独特生命的深刻关照和提升。我们的管理流失的恰恰是这种“关注每一个”的艺术。
当我们理清并解决了上面三个问题,才能引以为豪地说:“我是一个智慧的学校管理者”。
责任编辑
赵霭雯
关于聪明,时常听到类似于“他喜欢耍小聪明”“他这个人太聪明了”“你放聪明点”等话语,似乎“聪明”跟“心计”“世故”“老练”“滑头”有关。不可否认,在学校管理中要点小聪明,有助解决一些棘手问题。但时间久了,让师生看出其中的“奥妙”,聪明之举也就失灵了。可见,学校管理是要依靠智慧的。
如果一所学校,仅仅用“聪明”来加以管理,单纯实现外在的和谐和发展,而不能依靠智慧,创生供学校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那么,当管理者不再“聪明”时,学校将何去何从?感性的管理是聪明,理性的管理是智慧。李帆老师说道:“智慧者选择栽下银杏树。百年方成,哪怕他们看不到那一天:聪明者却选择牵牛花,经年即开,只是希望看见那一瞬间的耀眼。”
如何做一个智慧的管理者呢?
小学孩子迷失了什么?
据报道,印度有一个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长跑,此举震惊了印度,人们称他为马拉松神童。2007年,5岁半的辛格计划用10天时间跑完500公里行程。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自己的漫漫征程时,大量警察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原来,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严禁辛格参加这项长跑活动。印度政府的理由是:“串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要孩子,不要神童”,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呼唤。
看看我们周围,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有多么迫切,不惜牺牲孩子自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请家教、学特长、进补习班,课余时间都被并没有多少兴趣的学习所占用。本属于孩子这个年龄应有的特性,都在家长一手策划的未来发展轨道上磨灭殆尽。“孩子不再是孩子”了,违背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必定要受到惩罚的。
再看看我们的学校,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成名成家,过早地给他们戴上并不相称甚至并不喜欢的荣誉桂冠,似乎给孩子贴上一个人才的标签,他们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人才。试想,这样的标签有多少成为了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要孩子,不要神童”显然不是聪明之见,却是智慧之举呀。
警惕啊,我们的孩子正在迷失更多属于孩子的自然特性。
小学教育缺失了什么?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其批判性思维相关系数高达0.84。科学史上的各式天才,无非是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批判意识罢了,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无一不具有自觉而深刻的批判意识。尤其在青少年时代,他们曾普遍接受过批判性思维的熏陶或者训练,发展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他们在一生中始终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权,享受着自由探索的乐趣,而没有遭受我们今天题海战的痛苦。
在法国,从笛卡尔到庞加莱,这两位几何学和拓扑学的开拓者也是哲学家。法国数学的哲学思考传统绵延不断,其结果是,几乎每隔十年八载,法国就会产生一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
再看看我们的小学教育,难怪沃尔夫数学奖的获得者丘成桐说,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基础打得牢是一个谎言。没有哲学思想、思辨精神,教育就会有一种缺陷。当我们还在为培养听话的孩子而努力时,我们已与真教育渐行渐远了。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又相当急进。“杀君马者道旁儿”,是蔡元培在要求辞去北大校长时写下的话。意思是,杀你马的人,就是给你马鼓掌的人,正是旁人过分的期待与厚爱,才让骏马奔到超出极限而死亡。而我们天天把成才、成功放在嘴边,甚至提出“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天才来培养”的口号时,不也成了催促孩子使劲前奔的“道旁儿”吗?
小学管理流失了什么?
马克思曾质问普鲁士当局:“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形式呢?”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学有不同,学得其所,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这种理想,正受到高考选拔标准的制约。在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他们制定录取学生的首要标准是“内驱力”,即对科学的无限向往。我们呢?仍然是分数为重。
看看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的班级编排吧。现在很多地方实行的是均衡编班,把不同分数段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班级,甚至连男女学生也均衡搭配,看上去追求的是班级平衡,其实是为了教师施教、管理、评价的平衡。这种形式上的平衡,其实暗含一个我们也都不愿承认的、错误的学生观:“我们把学生简化成一个个分数了”。
教育是艺术,而艺术的最核心部分,是对每个独特生命的深刻关照和提升。我们的管理流失的恰恰是这种“关注每一个”的艺术。
当我们理清并解决了上面三个问题,才能引以为豪地说:“我是一个智慧的学校管理者”。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