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辐射计在监测水汽特征及降水分析中的应用

来源 :气象与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y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河南省南阳市和鹤壁市微波辐射计反演产品数据,结合L波段探空及地面雨量资料,分析了两地区积分水汽与积分液态水时空分布特征及不同季节降水与积分水汽和积分液态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天气条件下积分水汽和积分液态水明显大于非降水天气时的积分水汽和积分液态水.南阳市和鹤壁市四季降水前24 h内,积分水汽变化趋势分为出现拐点后迅速上升、随时间变化较平稳和随时间缓慢上升3种形式,积分液态水变化趋势分为出现拐点后迅速上升和波动2种形式.两地区四季临近降水时,积分液态水较积分水汽增加得更多,且跃增幅度以夏季的最大,冬季的最小.只有积分水汽和积分液态水同时达到一定量时,才有可能出现降水.根据这一特征,确定了南阳市和鹤壁市四季积分水汽及积分液态水降水阈值.当积分水汽和积分液态水临近阈值时,可以考虑将有降水产生.
其他文献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安徽电网地面微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及其3DVAR资料同化系统,对2020年6月15日安徽地区一次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同化模拟,分别设计了由闪电、地面和探空资料组成的同化对比试验,分析了闪电资料同化对模式初值及24 h累积降水预报的改进能力.结果 表明:单独同化闪电资料对模式初始场的相对湿度及24 h降水模拟有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改进效果不如同化地面和探空资料的明显;在地面探空资料同化的基础上增加闪电资料同化,能进一步改善模式的初始场,使其更加接近再分析场,并在逐6h积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产品、雷达回波等资料,从天气学和卫星、雷达气象学等角度对比分析了2012年9月上旬发生在河南的两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 表明,这两次大暴雨过程均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和中纬度低槽相互作用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南下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槽前和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低空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地面温湿条件和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大暴雨中心和雨强的不同,高低空影响系统的走向和配置决定了雨带的分布.卫星云图产品显示,强降水产生在MCS快速
利用VLF/LF闪电定位、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厦门双偏振雷达等资料,分析了福建中南部沿海地区3次不同强对流天气过程中(超级单体、普通降雹和短时强降水)闪电活动的时空特征.结果 表明,雹暴单体生消过程中,闪电频数与各反射率因子体积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对一致,且与雷达强回波(>45 dBZ)体积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在两次降雹过程中二者相关系数综合高达0.89,而在短时强降水过程中二者的相关系数最低,仅为0.64.相较于强对流云系降雹阶段,闪电2σ跃增信号在超级单体和普通降雹过程的发展阶段均提前出现,提前量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