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_geji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深入推进以德治国能够规范和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有利于实现党风、政风、民风的根本好转。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二者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所要坚持的五项原则之一。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37次集体学习中,再一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与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全面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队伍建设,将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通过了一系列规范和强化共产党员组织性、纪律性的党内文件,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氛围。
  (二)重视发挥立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立法理念,紧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设区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于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紧紧抓住建设法治政府这个依法治国的关键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从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必须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强化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法律法规,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对监督发现的问题要坚持有错必究、有过必改,做到监督要严不留死角、问责要严不留情面、改正要严不留后遗症,确保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四)尊重和保障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发挥人民群众的无尽智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尊重和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应坚持“三个必须”: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从而不断增强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二、深入推进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这是对中国古代先贤以德治国、以德兴业、以德立人等传统政治伦理理念的现实回应。   (一)深入推进以德治国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诱发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出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同时,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加剧了落后文化、腐朽思想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经济、社会越发展,越需要加强文化建设;文化越多元,越需要凸显道德的引领作用。文化激荡看主导,必须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二)深入推进以德治国必须夯实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深入推进以德治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深入推进以德治国必须注重传承和创新
  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国人崇奉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我们要传承好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深入推进以德治国的过程中,也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道德本身具有时代性特征,我们要不斷创设与时俱进、健康有益、风格多样的活动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满足人的精神需求。道德模范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在典型宣传中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把典型的先进性与广泛性高度统一起来,既有典型“高”的标准,具有突出贡献、感人事迹等超越平凡的特点,又有典型“低”的要求,具有普通群众的一般特征,生动鲜活,有血有肉,能够打动人、感染人。
  (四)深入推进以德治国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教育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学校教育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具体要求。
  (一)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文化不仅能够承载政治文明,也能够反作用于政治文明建设。强化道德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功能,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能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二)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环境和活动。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
  (三)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
  (四)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首先需要全体人民具有道德自觉。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
  (五)要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法安天下,我们必须全面推进法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德润人心,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进而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在大众的视野中,哲学著作一般是高高在上,不沾人间烟火的。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自然也不例外,对它的感觉总是学究式、理论化的。但《美的历程》在中国却成了畅销书,历经近四十年而不衰。  本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谈起创作动机,作者解释称:“在很长时间里,大部分的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了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
高三语文教学直接和高考挂钩,有很强的目标性。面对压力,我认为只有提高教学的效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做好教师自身的准备  工作  作为一位高三的语文教师, 要做好以下工作。  1.了解高三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高三的教学直面高考,高考语文的命题特点是教学的指挥棒,考纲是教学的中心。考试的具体形式决定了语文学科应试的程序化、规范化。考试
在“有解”或“恒成立”背景下求变量的取值范围,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考试命题的热点.试题大多涉及到函数的值域、函数的性质等知识点,全面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灵活性,能体现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联系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和转化问题.  一、单变量型“存在性”与“任意性”问题  例1设函数f(x)=x2,g(x)=x ax(a∈R
生活中,人们基本都在不停地说话。因此,多设计一些人物的对话,记叙文读起来便能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台湾作家梁实秋写自己的国文老师徐老虎有一细节描写,是徐老师骂梁实秋的一句话:“某某某,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仅这一句有个性的训话,整篇记叙文立马生动起来。  一、多写家庭氛围内的对话  高中生的生活接触面决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记叙文是取材于家庭生活。那么落笔时同学们就得注意了,在家里怎么和父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势在必行,改进课堂评价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的同生共长。以追求学科本质为指向,需要在学情分析、教学情境创设和升华、课程的延伸等方面进行观念更新。实践证明,课堂评价方式和内容改进对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学科本质;教学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科能力提升系列项目”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追求学科本质方面做出了很有成效
摘 要:深度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何应用深度学习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是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之一。《历史与社会》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可以采取:激活旧知,迁移运用;阅读材料,人物评价;真实问题,谈古论今。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设计;德国统一  深度学习,学术界定义很多,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综合起来看,以下两点是共性的:一是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浅层
摘 要:提高二轮复习实效性需要贯彻系统优化法,将知识整合、能力训练、价值引导与时事渗透有机结合起来,以“本”为本,重构教材;以“纲”为纲,明晰考能;以题为径,答有策略;以材为体,融通教學,助力学生实现高考复习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  关键词:知识融通;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热点素材;高考复习  高考复习是梯级行进的系统工程。从价值层面说,一轮复习重在帮助学生夯实学科基础,讲究全面、细致,耗
摘 要:经验是教学活动展开和运行的基点。把主体经验融入青少年法治课,要求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以真实情感为依托,引领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精神世界。  关键词:主体经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法治教育  主体经验历来是教与学的宝贵资源,“经验是教学活动展开和运行的基点,拥有丰富的经验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够有效组织实施教学、取得教学成功以及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所在”[1]
摘 要:《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历来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哲学教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契合,才能化难为易。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乡土资源运用到哲学教学的不同教学环节中,具有激趣启智、涵养情感、助推生成、提升素养等特有的价值。  关键词:乡土资源;哲学教学;环节运用  《生活与哲学》教学历来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所以是难点,一是与哲学本身的特点相关,哲学具有
一、考情分析  高考對概率内容的考查,往往以实际情况为背景,新课程高考对涉及有关概率的一些计算要求降低,但在试题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机动性.对概率考查重点为互斥事件和古典概率,往往以统计为载体的解答题的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