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患儿呼吸做功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ve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高流量湿化鼻导管(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常用于儿童无创呼吸支持,但HFNC对儿童呼吸的作用尚无客观研究且其呼吸支持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采用客观指标(压力呼吸频率乘积)评估HFNC对重症患儿的呼吸支持作用。

设计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场所

独立性学院型四级儿童医院。

对象

重症监护室<18岁且接受HFNC的患儿,或医疗团队计划在入组72 h内拔除气管插管改HFNC的患儿。

干预

置入经食道压力监测导管并连接Bicore CP-100肺力学监测仪以测量胸膜压。于HFNC 2、5及8 L/min时分别测量胸膜压改变(ΔPes)及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ΔPes和RR相乘即为压力呼吸频率乘积(pressure rate product,PRP),已被确认可用于客观反映呼吸做功。定义潮式呼吸时呼气末食道压为基线Pes,可反映不同水平呼吸支持所产生的正压。

测量和主要结果

共25例患儿行HFNC治疗,中位年龄6.5个月[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1.3~15.5]。HFNC 8 L/min时的中位PRP(329 cmH2O·min,IQR 195~402)低于HFNC 5 L/min(341,IQR 232~475;P=0.007)或HFNC 2 L/min(421,IQR 233~621;P<0.000 1),HFNC 5 L/min低于HFNC 2 L/min(P=0.01)。HFNC 8 L/min时基线Pes高于HFNC 2 L/min(P=0.03)。

结论

增加HFNC流量可降低患儿呼吸做功,当HFNC由2增至8 L/min时此效应最显著。多种机制可能参与其中,包括产生气道正压及减少死腔。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2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种类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在术后早期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并进行1 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患儿,共27例,对其术后早期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27例患儿的中位年龄7个月(P25为0.6个月,P75为192个月),中位体重为6 kg(P25为2.5 kg,P75为47 kg),
目的探讨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儿科急救技术和设备的现状,为将来政府分配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儿科急诊适宜技术培训的乡镇卫生院学员代表,由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58(4.77%)家乡镇卫生院没有购置本次调查范围内的急救设备。不到30%的乡镇卫生院拥有气管切开包、心脏除颤仪、新生儿保温箱、新生儿辐射台和输液泵等急救设备。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休克的抢救治疗在基层乡镇卫生院
严重脓毒症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合理选择使用抗微生物制剂可以显著降低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根据流行病学、患者年龄、感染部位、地点等判断可能的病原,进行初始经验治疗,并根据病原培养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是严重脓毒症治疗的基础,治疗当中还要考虑抗微生物制剂的PK/PD特性,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注意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如提高机体免疫力、病灶清除等,抗微生物治疗疗效不佳时要注意重新评估诊断是否正确。
期刊
目的评价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衰竭拔管失败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河北省儿童医院NICU达到撤机拔气管插管标准,需要继续无创
神经肌肉阻滞剂在ICU用于很多疾病的辅助治疗,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哮喘持续状态、颅内高压等,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在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时要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及指南合理使用,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s,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防控方法。方法收集近2.5年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早发型GBS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早发型GBS败血症患儿的高危围生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新生儿早发型GBS败血症12例,新生儿迟发型GBS败血症3例,占同期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的10.1%(15/148);本院出生的早发型
背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国际合作和学术共享,但到目前为止,该技术尚未充分用于增进全球儿科重症监护医师学术共享。目的在世界儿科危重症学会的帮助下,建立开放式、同行评议式、非盈利性在线学习软件OPENPediatrics,旨在增进全球儿科危重病医师、护士及其他医疗相关人员的继续教育学术共享。设计程序开发介绍。场所覆盖6大洲的多家三级PICU,为国际性多中心研究。对象各专业儿童重症监护医护人员
目的观察感染后咳嗽(post infection cough,PIC)患儿气道分泌物神经肽变化,探讨其在该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PIC患儿52例作为PIC组,另选择3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肺炎组,观察两组痰细胞分类及P物质(SP)、神经激肽A(NKA)、神经激肽B(NKB)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两组痰细胞分类比较:肺炎组抗感染治疗前中性粒细胞、巨噬
铜绿假单胞菌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首位革兰阴性杆菌病原,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不断上升,导致难治性感染,重点控制和预防该菌的感染是ICU重要工作之一。本文主要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耐药性变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PICU临床诊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