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农广校:校社结合拓宽互联网培训新模式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y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昌平分校(简称昌平农广校)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专后继续教育、农民短期培训于一体。近年来学校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工作。建校3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1000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500人,实施阳光工程,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00人次,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0000人次。学校曾被评为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北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北京市农村远程教育基地”。
  一、团队建设
  经长期不懈的努力,昌平区农广校建设了一支熟练掌握远程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农业专业技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有专职教师15名,兼职教师30名,专职教师有1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12名本科生;兼职教师有市级专家10名,区级专家10名,乡土专家10名。
  学校一直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积极主动承担市教科院布置的教育研究课题,近三年来,组织、参加各种教育、教研活动125次,完成研究课题5个,编写教材5套,撰写论文35篇。长期以来,学校树立新风气,倡导正能量,不断增强凝聚力,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尽心尽力地做好农广校工作。
  二、以工程项目引领农民培训
  近年来,昌平农广校坚持以培训工程为龙头,紧贴地区主导产业,结合地域特色,由项目引领,有效地开展各项农民培训。
  (一)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项目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项目,对于发展都市型农业,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校在区委组织部、农委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农村经纪人培训、民俗旅游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村社会文化培训、农民合作社社长等培训。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500人,开展各项培训活动300次。
  (二)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
  “阳光工程”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该项目实施3年,学校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960人。通过培训就业的农民,人均月收入提高800元,比未接受培训的就业人员平均月收入高200元。
  (三)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
  新型职业农民是家庭经营的基石、合作组织的骨干、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学校以农民合作社为切入点,调查培训需求,筛选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150次,培训职业农民3000人次。
  (四)实施农民教育大讲堂项目
  农民教育大讲堂是区政府的惠民项目,开设农民教育大讲堂,致力于实现农民的文化权利,通过“农民下单,学校订单,政府买单”的形式,为农民传授书法、舞蹈、太极拳、法律、健康等知识。近年来,学校开展各种培训和推广活动153次,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
  三、校社合作的培训模式
  农广校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有完善的办学体系,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农民合作社有众多的培训对象,有迫切的教育需求,有大量的培训内容。农广校与农民合作社合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学校调研了40家合作社,在本区445家农民合作社中选取8家作为试点。试点的农民合作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迫切性,体现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特色,产业包括果品类、蔬菜类、畜禽养殖类、食用菌类等。学校在选取的合作社中建立农广校工作站,为工作站挂牌,配备课桌椅和教学设备,配备教师和辅导员。近年来,农广校在农民合作社建设10个实验、实训基地,其中3家为市级基地,7家为区级基地。实验、实训基地为农广校中专班和“四个课堂”的教育培训提供了支持保障。近年来,学校在农民合作社开办9个中专班,参加学习的农民有368人,其中已毕业205人。
  校社合作,实行农科教结合,培训项目落户在合作社、培训教师走进合作社,践行“文化驻乡”,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带文化,实行文化与科技融合。学校走进农民合作社,通过“四个课堂”的教学方式,与农民打成一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拉近了教师与农民的距离,增长了教师的农业实践知识,增强了固定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双师型”(教师担任一门文化课、一门农业技术课的教学任务)的目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200元。
  校社合作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媒介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二者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促进;校社合作,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合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四、实施文化驻乡工程
  文化驻乡工程充分利用农广校资源,驻乡进村,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开设农民文艺中专班,以村民为培养对象,培养乡土文化人才,挖掘和弘扬乡土文化。实施文化驻乡工程三年以来,学校建设7个农村文化大院,开设8个文艺中专班,培养扎根农村的乡土文化人才350人。
  文化驻乡工程的实施,繁荣了乡村文化,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乡村两个文明建设。2014年,学校被昌平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推荐为市民素质教育基地。
  五、稳步推进教育课题、论文、教材研究的展开
  (一)教育课题
  2013年,学校完成了区级“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课题,并获得一等奖。2014年学校完成了市级林果业从业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改革与课程开发的课题。同年,学校完成了合作社运营与管理8门核心专业课程的课标制作,林下经济4门核心专业课程的课标制作。2015年,学校完成了《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慕课录制,完成了番茄叶霉病、大白菜软腐病、辣椒灰霉病的有机防治等9个微课的录制。
  (二)教育教材   近年来,学校编写了《农村里的事-农村知识集萃》、《文玩核桃栽培》、《蔬菜与食用菌种植技术》、《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和《合作社团队建设》5本教材。其中《农村里的事-农村知识集萃》2012年获得北京市教科院教材评比一等奖,《文玩核桃栽培》2015年获得北京市教科院教材评比二等奖。
  (三)教育论文
  近年来,学校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在参加的全国教学论文评选中,教师论文获得一等奖3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6篇;参加北京市教科院的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5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
  六、积极转变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一)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
  学校长期坚持以广泛调研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因需设训、就近培训;按照培训内容贴近农民、培训地点靠近农民、培训资料满足农民、培训效果服务农民的培训方式,贯彻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开通短信平台,发布各类相关的农业信息,使农民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和针对性。近年来,学校共发布农业信息2000余条。开办“四个课堂”,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了进门学知识、下地获技术、上网得信息、业余受教育的甜头。主持人教学法是把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入课堂,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农民说,让农民讲,让农民现场解决,还课堂于农民。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堂的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学员带着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教育培训农民争着来、抢着来、愿意来。
  (二)教育培训的创新
  1. 建设“互联网 农业”平台,拓宽营销渠道
  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学校在原有的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音像的基础上,开通了手机短信,建设了微信平台、电影放映站,卫星终端接收站,卫星视频会议系统。随着教育平台的不断拓宽,农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培训的实效提升了。目前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备,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实训基地完全满足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的需求。
  2015年,学校在南邵镇昆利农民合作社试点,建设“互联网 农业”平台,解决农产品营销问题。首先学校出3名老师和1名外聘专家成立工作组,为合作社的营销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指导;其次,组织农民学习电脑和手机的知识与操作技巧;最后开设“互联网 农业”平台、淘宝店铺、微店、微信公众号等。同时针对市场陆续推出了扫码、集赞送好礼、亲子采摘、果树领养、双十一促销、采摘打折券等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
  “互联网 农业”平台的建设,使合作社的营销业绩有了显著增长,合作社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2. 策划营销文化活动,提高营销业绩
  为促进农产品营销,学校策划组织了以“静物”、“自然风光”、“采摘乐”、“合作社风采”等为主体的专项摄影写真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许多文化名人参与。文化活动提升了农产品知名度,增强了企业的影响力,促进了农产品的营销。合作社在区第十二届苹果文化节交流展示活动上,以新颖的展台、展品,丰富的宣传资料,吸引了众多目光,获得交口称赞。
  昌平农广校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功能定位、目标、任务也与时俱进,近年来,学校工作经历了以下过渡:首先是由学历教育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其次,是由实用技术培训到实用人才培养,第三由传统的教育方式到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的“4个课堂”。今后,学校将不断发展,再接再厉,力争取得新的成绩,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昌平分校 徐万厚 吴 洋
其他文献
冬季是进补的好时机,可是不同的体质的人,进补选择的药材、食材是不同的。  “进补首先讲究的是‘纠偏’,无虚不补是原则。”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中医科刘建华大夫介绍说,“进补”是中医通过药物、食物的偏性来平衡人体的气、血、阴、阳,使人恢复健康,并非多多益善。同一道药膳,有些人吃后觉得滋补,有些健康人却吃出毛病。  一般而言,体虚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四类,需要相应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而在进补之
职业教育是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农业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乡村振兴,培养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农业农村实用人才,输送一代代农业后继者的使命职责。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历来高度重视农民职业教育。近年来,江苏先后出台《江苏省中长期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江苏省关于推进农业农村人才振兴的意
祭海祈福,是古老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渔家一年一度的传统祭祀仪式,它是渔民们在漫长的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荣成人世代以海为伴、牧渔为生,沿海港湾、岛屿大多修有龙王庙,每年清明、谷雨时节,天尽头和靖子村都会举行大型的祭海活动。  正是阳气升腾、万物萌动的季节,渔民们也开始补网修船,准备出海。渔民感恩海洋的丰盛赐予,也为祈平安,他们会去所在村镇的龙王庙上香祈福。现保存较好的当属靖子
河南省洛阳市农广校按照省级四精准、五强化、七环节目标要求,着力提升管理服务、精准培育、创业创新、发展带动四个能力,注重立足产业,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在产业上培育,在产业上壮大,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产业发展的互促互进。  一、开展培育调研,增强针对性  一是调研产业从业情况,精准遴选学员。深入乡镇村组调研产业从业人员情况,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建立培育对象库,真正把专业大户、生产骨干、种养能手等
一、国内鲜活农产品  据农业部监测,今年第24周(2013年6月10日—6月16日,下同)“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99.36(以2000年为100),比前一周上升0.09个点;“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99.62(以2000年为100),比前一周上升0.31个点。重点监测的50家批发市场60个品种交易总量为53.11万吨,比前一周减少11.2%。  (一)猪肉价格继续上涨  鸡蛋、猪
今年初,河北省丰南区农广校围绕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要求,编写了《唐山市丰南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知识读本》,日前已完成编写工作。《读本》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政策篇,内容包括中央和省、市、区有關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下册为技术篇,内容主要介绍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和种养加关键技术等。《读本》采取问答形式,每册由100个精心选取的关键关注问题组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造就一大批有头脑、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农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近几年来,延边自治州农广校在中央校和吉林省校的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下,围绕农业部的中心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农广校的工作部署,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在全州农村推广普及大喇叭广播,就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农村广播大喇叭,既宣传了党的惠农政策,增加了农民科技知识,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是风筝的故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放风筝不仅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项娱乐活动,也是一项特殊的体育健身活动。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小康农家》节目邀请到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指导中心赵颖副主任,讲述了风筝节的那些事儿。  举办风筝节有什么特殊意义?  首先,举办风筝节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
绿康水稻专业合作社社长任甲峰觉得,农民的好日子是“种”出来的,但怎么“种”却大有学问。万事开头难。村里很多人认为盐碱地草都不长,对怎么种水稻,持观望态度。但任甲峰并不气馁,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又向银行贷款90多万元,先后购置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育秧设备及相关配套农机具,于2012年8月创办了绿康水稻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现在农耕轻松多了,这些大机器一个顶1
马铃薯又名土豆,具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既可以作蔬菜,也可以当主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食物。如今,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各种各样的马铃薯主食产品也陆续推向市场。马铃薯销售注意事项:一是完善的贮藏体系建设,错峰销售;二是信息服务及时到位;三是合理布局,控产增收;四是提高产品质量,精品上市;五是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六是保护农民利益,维护良好的马铃薯市场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