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的散文如何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zg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人眼里,余光中先生的《假如我有九条命》是淡到极致的文章了,全文一二三四铺陈了“九条命”,哪有散文的“韵味”,甚至有人质问,这样的文章怎么也能选进教材?
  这样的文章,教起来确实很难把握,功力差一点的老师,上着上着就出现拉风箱的现象,东拉西扯,教学没有了重心,开始“失焦”。有的课堂,虽然条理清晰,把九条命分析的头头是道,还归纳成几重境界,但给人的感觉如同突如而来的阵雨,势头猛,却也去的快,没有给人回味的余地。
  分析起来,大家共同的问题,是对语言的品味不充分。作者无论多深刻的感悟,都是通过语言为载体传达出来的。教者忽略了引导学生充分咀嚼语言,那么讲再多的道理,也是荷叶上面滚过的水滴,一滑就过去了,没给学生留下什么东西。叶圣陶先生讲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是手段,最后还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我们老师如果把文章的语言放过了,这样的教是教不会学生自己学的,语文就陷入耗时越多,效果越差的恶性循环。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经典课例《假如我有九条命》为例,以品味语言为抓手,谈谈“淡”的散文如何教。
  一、芝麻开门——品味语言是进入文本的万能钥匙
  有人说文本就是一枚坚果,课堂教学就要把这枚坚果凿开。那么淡的文章,更是坚果中尤其坚硬者,让人谈文变色,要上好这样的课,委实不易啊!但是外行用蛮力,能者用巧劲,四两拨千斤,肖培东老师信步课堂,轻轻一挥手,这枚坚果就开了,学生不知不觉中,自然地随肖老师进入了文本。请看肖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 你们知道吗?这九条命的文字,有一条命与作者原著中的表述是不同的。就是“教书”的这条命。余光中的原文里说这条命的时候,开头就是“书要教的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换句话说这条命中的“一条命,用来教书”这一段首的中心句是编者加上去的。同学们,其实按照这篇文章其他八条命的中心句的写法,编者是有很多加“教书”这条命的中心句的表达方式的。大家思考一下有几种方式。
  师生共同整理,PPT。
  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教书
  一条命用心教书
  一条命用来教书
  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教书
  一条命专门用来教书
  师 我们看看,如果按照第一条命的写法,可以是这样的“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教书”。如果按照第二条命的写法可能是这样的“一条命用心教书”。如果按照第三条命的写法可以是“一条命用来教书”。如果按照第八条命的写法可以是“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教书”。如果按照第九条命的写法可以是“一条命专门用来教书”。所以说编者在加中心词的时候有五种选择,我们一起把这五种选择读一下。
  “欣赏得从辨别入手,辨别词义、句式、条理、体裁,都是基本。囫囵吞枣的欣赏只是糊涂的爱好,没有什么益处”。(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肖老师非常敏感,非常精确地抓住了“一条命,用来教书”这句话,细细辨别它的不同表达,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关键点,也就成了学生进入文本的一条巧妙的通道,坚果凿开了,学生处在思维兴奋的状态中,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慢慢品味“果实”的味道,这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吗?
  二、纵情文字——品味语言是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不二法门
  “情”是散文的底色,一篇感情不充沛的文章,便如江中沒有帆过,林中没有鸟鸣,文章就失去了灵魂。余光中既是出色的散文家,更是杰出的诗人,他情感充沛,他的诗文,感动了两岸多少读者啊!但深情厚意的传达,并非一定要花枝招展,唯恐人家看不见。《假如我有九条命》,似乎非常淡,但是这种淡,并非无味,更非苍白。正如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肖老师抓住文中语言的风格差异,从语言的严肃和幽默中,体会作者的极为丰富情感:
  师 从语言的风格上看,哪个段落的语言风格与其他段落的语言风格似乎不一样?
  生 我觉得第五段,因为我觉得好笑。
  师 好笑,那你读哪一段你不笑的?
  生 父母的这一段。
  师 也就是说其他段落写作的时候余光中更多的是用幽默的笔调。来,我们读读好笑的地方。
  ……
  师 文章当中这种表达很多很多,但就是父母这段话没有这种感觉,我们来读读。
  ……
  师 各位同学看到了吗?余光中写这段的时候是全部都是感情,对父亲,对岳母的愧疚,对父母的孝心跃然纸上。我们看其他的段落中幽默的表达居多,倾注的是他的情感。所以对父母、朋友,以及作为爸爸、丈夫,余光中是倾注了内心的情感。
  余光中写《假如我有九条命》这篇文章,是在他57岁,已过“知天命”之年,未到“耳顺”之时,颠沛流离的坎坷,时代变幻的无奈,让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多了一份深度和广度,他可以从容梳理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娓娓之中,充满了睿智和哲理,更多了一份淡泊和超然。正是因为这份淡泊和超然,他不需要语言的华丽,辞藻的丰赡,也不用金刚怒目,义愤填膺,霸气侧漏。他就是在这样的不紧不慢中,静心静气地和你分享他对人生的看法、期盼和遗憾,时而严肃,时而幽默。这样的文章,还能说是“淡”吗?
  三、披文入理——品味语言是通往作者理性世界的一座桥梁
  “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非两者之分。”(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余光中先生写《假如我有九条命》,既充满感性,洋溢着浓烈真诚的情感;同样也充满了知性,字里行间,处处渗透了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情操。
  但这也给教者出了个难题,怎样让学生领会作者的知性?弄得不好,就变成“文以载道”,灌输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意义,语文变成说教,那这堂课就没了语文味,也不成为语文课了。说到底,语文课还是要立足语言,在语言的玩味中,把脉住作者的思想脉搏。肖老师是这样来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品性情趣的:
  师 我们再归结到最后一段话。“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把“特别”去掉,可以吗?划了之后读读。
  (学生朗读)
  师 把特别加上之后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 讨论一下“特别”去掉?
  生 不能去掉,因为人生肯定是要追求什么的。
  师 看似从容,但有追求的。回到一开始上课回到的问题了,那九条命余光中在追求什么?
  ……
  师 九条命里有他的理想、愿望,有他的人格,有他的精神,同时也有对生活的无奈,对亲人的愧疚,对自己的反省,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而这些内容完全就浓缩在一句话上,你知道是哪句话吗?
  生 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
  ……
  语言是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渠道,抓住语言,就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天堑亦能变通途。肖老师抓住“特别”两字,轻轻松松带学生走进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但是,轻松的背后,是肖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是对语言的敏感捕捉。
  有些课堂给人的感觉很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语言把握不到位,对语言的表达功能体悟不深刻。语文名师朱则光说,语文教学应该是“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丛林,穿行在字里行间”。语言永远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条幽径,对语言感悟能力越强,那么这条幽径上,美景愈多,让人应接不暇,对语言把握不到位,那么这条路是越走越狭窄,文章读上去味同嚼蜡。
  散文的淡与浓,本身不是评判散文高下的标准,只是风格不同而已。淡的散文,更需要对语言的品味,“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忽略了语言,课堂就是建在沙子上的建筑,再富丽堂皇,也是不牢靠的。肖培东老师的《假如我有九条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淡的散文如何教的经典课例。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梅村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过于功利化,教学活动只是围绕考试打转,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效果还不太理想。教师抱怨学生对语文学习投入太少,学生认为语文学和不学一个样。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审美实践的缺失,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应该对语文教师的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审美品位诸方面提出一个可操作性的系统要求,在认真实施的基础上,引领语文教学走进审美的境界,在审美实践的潜移默化中,
卓越教师的培养要从教师的专业内涵和专业外延相结合的高度去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如果只是从培训形式、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外延层面去搞一些不接地气的通识培训,那只能是竹篮打水,劳而无功。从语文教师专业内涵的角度看,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两个指向水平完全不同的概念。阅读是读者对书面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理解、反应、综合而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
经典文本一个最大的特征即是常读常新。怎样读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在对比中品咂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对比的角度可以是不同的文本,也可以是文本内容之间的对比,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文本内容之间的对比往往更具实际的操作价值,关键是找到有教学价值的对比内容。  再次备课《祝福》时,摒弃之前读到的关于《祝福》的一切文字,以一种初读的心态,逐字逐句地读,突然发现,《祝福》有不少蕴含对比关系的内容,在一番对比中品咂,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作文评改之烦琐,效率之低下,几乎令每个语文老师举首蹙额,痛苦不堪。多少年来语文教师们苦心孤诣,努力探索,各种方法满天飞,归结起来无非是“老师改”和“学生改”两大类。我觉得作文还是要老师来“处理”。我用“处理”这个词而不用“评”“改”“批”这类传统的词,是想提出这样一个新的解决作文问题的办法——老师专题评析,学生自己修改。  所谓专题评析,是指按照作文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历来被解读成批判小市民自私、冷酷,拜金主义,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金钱关系的范本。教学设计上也往往是把菲利普夫妇作为反面人物形象的典型予以重点突出,而忽略了对其他人物如于勒、若瑟夫等的分析。笔者结合西方文艺学中关于人物形态、叙述者、叙述态度、叙事视角等理论做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希望能透过复杂人性的分析,窥探到作品丰富而瑰丽的内宇宙,从而
按照李镇西老师的说法,所谓“民主课堂”,就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是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生成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建立符合这个要求的“语文民主课堂”,我们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鼓励质疑,开发问题资源  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倾向在现实课堂中很容易产生诸多疑问,有时还会超越老师预设的思维轨道提出新的问题。建设民主课堂,就要鼓励学生质疑,
古代诗歌鉴赏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审美活动,譬如,对诗句的语气语调就得细心揣摩,不能因其幽微难显便粗枝大叶地做出判断。应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情感特征等因素,比较准确地辨析诗句所表达的语气是朴淡从容的陈述,还是发人深思的疑问;是冷静克制,还是慷慨激昂;是幽默谐趣,还是庄重严肃;是感伤低沉,还是豁达开朗,凡此等等,皆须精准解读,力求贴近诗人之心。因为这些看似细微的语气,往往关乎作品的整体气象。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狄尔泰认为只有通过体验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生命之流,融入他人的生命之中,才能领悟生命的意义,把握人的本质。体验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尤为重要。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在通往语言的道路上必须靠“亲身体验”和直观的把握。因为语言是诗性的而不是僵死的符号,对文学的理解不能仅靠技能和告知的方式,对文学的理解必须靠自身生命经验的全部投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也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天上的街市》一诗谈谈自己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一些创新性尝试与思考。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的名篇,意境优美,节奏舒缓,它把积极的情感寄寓在新奇的联想和想象中。教学中我侧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
非连续性文本最初出现在PISA的阅读测试中,它是文本格式的一种划分方式,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测量学生进入各类文本的基本方式和途径。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引入到我国“新课标”以后,由于人们对PISA测试的英文原著的接触不多,所以各种讨论还只是停留在拿图表说事上。但可喜的是语文教育界对非连续性文本从崇拜而到反思,慢慢有接地气的感觉。  针对2013年度关于非连续性文本讨论文章,笔者沿着理论探讨、目标定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