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中公民参与司法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an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推进公民参与司法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参与司法对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等方面都有提升作用。公民参与司法的核心在审判阶段,在我国公民参与司法的理论和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走过场”的弊端也由来已久,一直被诟病。这不仅无法保障公民参与司法的权利,也影响了庭审实质化的进程,同时削弱了控辩双方在庭审中的作用。如何使公民能够实质参与庭审,在我国当下的司法改革中应当予以着重考虑。
  关键词 庭审 人民陪审员 公民参与 实质
  作者简介:王楷,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公诉部助理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154
  在我国,公民参与司法的问题一直受到冷遇。在立法机关构建司法制度时保障公民参与司法的法律规定较少,只有寥寥数条较为概括性的规定,如刑诉法中“公检法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 “合议庭的组成为审判员三人或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组成”的规定。我国之前的司法改革也主要以构建职业化的司法人员为制度目标。虽然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反思,在很长时间内对公民参与司法较为排斥。但在新的形势下,无序的“群众司法”的土壤已不复存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要求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等。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庭审中公民参与司法为对象,进行研究,以期有所裨益。
  一、司法实践庭审中公民参与司法的现状
  审判阶段的公民参与一直是公民参与司法的核心领域,世界各国均以此为重心构建公民参与司法的制度。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关于公民参与司法的法律制度仅有人民陪审员制度,到2004年,人民陪审员制度立法还有所发展。 但从实践来看,我国的公民参与主要是“参审制”为主,而缺乏其他形式的参与。单就人民陪审员制度而言,实践中的效果也不乐观,并没有起到立法机关所设想的制约审判权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人民陪审员制度失灵。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我国特色的公民参与司法的制度设计,从开始就被立法机关、专家学者赋予极高的期待。但实践中这一制度已经流于形式,陪审员很大程度中是“陪同审判”、“陪而不审”,其主要作用是“凑人数”。如在基层法院,合议庭的组成结构绝大多数为一名职业法官(案件的承办法官)担任审判长,会同两名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在庭审过程中,绝大多数人民陪审员不发言、不发问或很少发言,在庭审后案件合议过程中,人民陪审员不参与案件评议,不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听职业法官在“释法说理”,学习法律知识。更多的情形是开庭结束以后并不马上评议、不当庭审判,人民陪审员就直接离开法庭,事后的判决则由职业法官独自拟定,人民陪審员实际上仅仅起到了使合议庭组成形式合法的作用。由于这种制度安排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法院办案法官不足,因此,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十分愿意吸收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失灵的弊端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失灵,不仅使立法目标落空,还带来了许多弊端。
  (一) 影响公民参与司法积极性
  公民参与司法的首要价值即为司法民主。 公民参与司法对一国法律制度及至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与实践下,首先,人民陪审员的产生参照法官的任命模式,遵循“推荐-审查-提名-任命”的程序进行,而且人民陪审员一般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中选任,这便使得司法机关能够一定程度上决定人民陪审员的人选,而法院会倾向于将那些“政治觉悟高”、“配合法院工作”的人选任为陪审员。这样一来,公民参与审判的“平民性”不足,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担当陪审员。其次,人民陪审员任期较长,往往会在固定的法院成为“陪审专业户”,不利于调动陪审员的积极性。同时人民陪审员在法院长期任职也使得其丧失了客观中立性,成为法院的共同体。最后,人民陪审员的庭审只是为了合议庭形式合法,而不发挥实质作用,使得人民群众对陪审员制度信心不足。同时我国实行参审制,即就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同职业法官一并审理,由于陪审员在法律问题上往往与职业法官不对称,导致极易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甚至就连陪审员自身也会有“较高的觉悟”和“不给法院添麻烦”的心态,使得人民陪审员制度进一步被虚置。
  (二)庭审虚化
  《决定》提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落脚点是庭审实质化。庭审实质化是相对庭审虚化或形式化而言,所谓“庭审虚化”,是指案件事实和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不是通过庭审方式认定,庭审只是一种形式。 我国刑事庭审虚化的问题由来已久,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失灵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庭审的虚化。
  第一,控方的证明义务被虚化。合理的刑事诉讼结构应为控辩双方平等对抗,法官或合议庭居中裁判。在审判实践中,在法官开庭前先阅卷的情况下,庭审已经成为职业法官获得内心确信的过程,控方出庭支持公诉也沦为了形式。笔者作为公诉人在开庭过程中也有一些无力感,在法庭调查阶段,公诉人讯问被告人时,法官和合议庭成员并不一直认真听,在控辩双方对被告人发问完毕后,法官仍然会就自己所疑问的地方对被告人进行重复讯问,法官仍然扮演着职权主义中查清真相的“使命”,而人民陪审员更是几乎从不发问,甚至不听问。在法庭辨论阶段,对公诉人的公诉意见和辩护律师的辩护意见,法官也是仅仅是“听听而已”,事后仍然会按照阅卷或者汇报的方式进行裁判。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作用被虚化。
  其实,在事实认定方面,职业法官和人民陪审员的认识能力并无高下之分,普通公民甚至可能做的更好,由于法官对事实的认定难免会结合法律判断、结合实践中的证据标准甚至结合领导或上级法院的看法等其它因素,职业法官认定事实的准确性客观上会受一定的影响。反之,普通公民处于“中立而超然”的地位,而且普通公民拥有广泛的社会生活阅历,在生活经验方面可能比高度职业化的法官更具有优势。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越来越“年轻化”的现状下更是如此。   在人民陪审员制度失灵的情况下,公诉人在庭审过程中的努力几乎失效,即使人民陪审员可能被说服了,但在其不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决定或影响裁判结果,无法制约法官。
  第二,辩护的有效性被削弱。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控方的意见都被一定程度的虚化,辩护人的辩护更是作用有限,虽然在越来越重视保障律师权利的趋势下,辩护人的辩护权在庭审中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保障,法官也一般会让律师发表完整的辩护意见,但其实质作用仍然较小,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即使辩护律师在法庭辩论时洋洋洒洒发表了多点辩护意见,人民陪审员也不重视听取辩护意见,而法官仍会让律师庭审结束后提交书面辩护意见,事后法官会参考书面的辩护意见综合全案进行裁判。在人民陪审员制度失灵的情况下,律师当庭发表辩护意见也仅是走过场,沦为了形式。这不仅无法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也违背了刑事诉讼中的直接言词原则。
  庭审虚化的原因有许多,“卷宗中心主义”是首要因素, 而直接导致“卷宗中心主义”的“全案卷宗移送”制度也经历了从1979年《刑事诉讼法》确立,到1996年《刑事诉讼法》限制、取消,又到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回归。这一制度变迁也显示出一种无奈,法官仍然需要通过阅读案卷笔录的方式来展开庭审准备活动,进而查清案件事实,形成内心确信并作出裁判,而庭审中控辩双方的作用则几乎微乎其微,均沦为形式。
  人民陪审员作为客观中立的一方,其在庭审之前并没有阅卷,因此不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本应起到制约审判权,提高庭审实质化的作用,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失灵使其无疑在监督制约方面完全失效,放任了庭审的虚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庭审虚化与人民陪审员制度失灵相互影响,互起消极作用。
  三、公民参与庭审实质化的路径
  公民能实质参与庭审对提升司法民主、提高司法公信力、培育公民法治信仰均有重大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应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基石,逐步提高公民实质参与庭审的程度。另外,公民实质参与庭审亦能促进司法独立,给树立司法权威创造条件,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助于使职业法官不必再受其它方式的不当干预。从现实性看来,吸纳民意可能是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的培育,至少在中国目前如此。 《决定》中已经就公民参与实质庭审作出框架性的规定:“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我国司法改革应当根据《决定》的相关内容,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一)完善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
  首先应当扩大人民陪审员的选任范围,在普通公民中选任陪审员;其次要落实人民陪审员选任的随机性,一般案件中应当随机抽取陪审员,在重罪案件中试行逐步让被告人挑选陪审员;另外选任陪审员的程序也应改善,法院不再参与选任陪审员。
  (二)改善人民陪审员的参审方式
  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而应该在庭审中进行事实问题的审理,可以增加合议庭中人民陪审员的数量,特别是在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中,可以借鉴国外的陪审团制度。重大案件往往争议较大,在案件的处理上法院和法官承担着非常大的责任与压力风险,在此类案件中实行人民陪审团制度,能够更好地实现陪审团制度所应承担的制度功能,即在专业的司法过程中引入民众的判断,转移办案责任以及赋予被告人获得同侪审判的权利。
  合议庭在庭审结束以后应当立即进行事实认定,人民陪审员全程参与庭审,在庭审结束后,对事实的认定已经基本有了自己的内心确信,而且受到他人干扰和受到时间推移对认识的影响均较小,因此合议庭应当立即就事实认定问题进行合议,作出认定并立即宣布。而认定事实以后的法律适用问题可以留给职业法官完成。
  四、结语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加强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的实质化,有助于推动《决定》中提出的以审判为中心的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庭审实质化,即“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辯护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 庭审实质化也是对公诉人、被告人、辩护人、证人等诉讼参与者在庭审过程中努力的尊重,使得各方真正能够围绕着庭审开展工作,使得各方的努力真正有了法律上的意义。
  公民在庭审中实质参与司法,不仅能够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立法本意,而且也能够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促使各方能够尊重法庭,尊重法院判决,进而树立司法权威。
  注释:
  有学者认为“公民参与司法”比“依靠群众”表述更为恰当合理,故本文采用公民参与司法的表述。
  以下简称决定。
  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决定》.
  熊秋红.司法公正与公民的参与.法学研究.1999(4).
  汪海燕.论刑事庭审实质化.中国社会科学.2015(2).
  陈卫东.公民参与司法:理论、实践及改革.法学研究.2015(2).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1.
  力.法条主义、民意与难办案件.中外法学.2009(1).
  魏晓娜.解读“人民陪审团”//陈卫东主编.公民参与司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第11条.
其他文献
摘 要 民族法学是研究一国以法律手段对民族关系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调整的法学学科。在民族法学理论研究中,除应用规范分析法、演绎法等法学研究方法外,还应借鉴民族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实地调查方法深入民族社区,切实了解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从而科学地指导民族法律制度的实践。费孝通先生是实地调查方法研究的先行者,本文以《江村经济》为参照,深入分析费孝通先生实地调查“江村”的进路,进而谈谈实地调查方法在民族法学研
摘 要 高职法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养的培育,直接关系着毕业后的就业能力。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对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就业能力的提升,都是片面的、短期的,高职院校应当以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着力为学生打造全方位常态化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关键词 就业能力 职业素养 培育体系 校政司联动  作者简介:甘渭花,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
摘 要 网络言论自由作为言论自由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在信息时代已经成为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内容之一,一方面必须加强对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另一方面必须做好对自由的限制,把握好网络言论自由的界限问题。同时网络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在现实中常常发生冲突,所以必须做好网络言论自由和隐私权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 网络 言论自由 界限 隐私权 平衡  作者简介:柯贤星,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研究方向:宪法和行政法学
摘 要 本文着眼于农村地区二胎的生育意愿,通过考察二胎政策出台后,学校周边农村地区的生育意愿,结合所获调查数据,提出针对加强二胎政策实施的措施,为我国二胎政策的推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二孩政策 生育意愿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倪诗雨、林文翟、孙泽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
摘 要 本文所述“打赏”所得是指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个人原创知识成果方式所获取的平台用户的一定给付。近年来“互联网 ”发展迅猛,用户群体庞大,“打赏”模式呈现出愈发强劲的获利能力。基于可税性原理,“打赏”所得具有可税性,但其难以适用现行税法。本文旨在对理论界主流三种观点进行分析,厘清“打赏”所得法律性质,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征税管理方案,以期在实践中可以更好的运用,从而平衡经营者、自媒体平台和国家三方利
摘 要 国内外有不少受观众欢迎的涉及法律题材的影视节目,类似于我国目前的“金牌调解”等的真人秀节目在国外也层出不穷。其中“法官朱迪”是一档经久不衰的电视法庭秀节目。有研究对这类节目于司法裁判的负面作用予以批评质疑,有的研究则认为这类节目影响有限,不足担忧。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以“法官朱迪”为例对庭审秀节目进行分析,从中发掘对司法实践的意义,以期对法律与大众文化的研究提供一种参考。  关键词 小额诉讼
关键词 姓名商标 姓名权 商标权 在先权利 不良影响  作者简介:凌超羿,华东政法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3.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102一、“乔丹案”引发之问题  经过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商评委)裁定、北京市中级和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以及,最高院的再审,“乔丹案”终于在北京
关键词 环境犯罪 行为模式 实证分析 裁判文书  作者简介:李思敏,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96  结合环境犯罪的现状及刑法对环境犯罪的专节和司法实践中的不足,环境犯罪应该是指自然人或单位故意、过失或无过失侵犯环境权益,造成社会危害性,破坏生态环法益保护的犯罪
关键词 知情同意 侵权 医疗纠纷  作者简介:陈文杰,宜宾市妇幼保健院医教科。  中图分类号:D9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113  精准医学日益成为医学发展主流,检查、手术、操作等诊疗行为的专业术语进一步规范。但患者因其自身医学知识受限制,对各类诊疗行为的医疗风险的理解与医疗机构的告知存在偏差。加上某些病种的治疗周期长,
摘 要 社区矫正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大连市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十年来,不断提高社区矫正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社区矫正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完善以电子监控为主的监管信息化建设,在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公众不够理解、矫正方式单一、电子监控技术有明显缺陷等问题需要完善和解決。  关键词 社区矫正 电子监控 公众意识 心理矫正  作者简介:于莹,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