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丁”的联想

来源 :独生子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丁”一词在革命传统故事中屡见不鲜,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我也常发扬“补丁”精神,身穿补丁加补丁的衣服潇潇洒洒地上学、开开心心地玩耍,对“补丁”的含义有着形象具体的理解。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补丁”在众多家庭中可以说已失传,你若对幼小的孩子提及“补丁”,孩子会百思不得其解:“补丁是什么东西?好吃的还是好玩的?”四岁的儿子非非也不例外。一次偶然的机会,非非对“补丁”却有了真实的体验。不过,这“补丁”可不是穿出来的,而是孩子“发明”出来的。 非非爱捣弄剪刀,剪剪贴贴、做做玩玩,甚感兴趣。有时觉得玩小剪刀不过瘾,乘我不备时,悄悄取走大剪刀,“咔嚓、咔嚓”剪个痛快。某日,又见非非提着一把大剪刀,在房间里忙得不亦乐乎,因急于洗刷刚换下来的被褥,没太在意他的一举一动。洗完后正在阳台晾晒时,非非兴奋地大叫起来:“妈妈,快来看哪,我的画好漂亮哦!”“是吗?”走进房间,只见非非果真完成了一幅剪贴画:“真的好漂亮!尤其是这朵花,你从哪儿找到这么美的花呀,”“妈妈,你猜?”孩子自鸣得意地说。望着似曾相识的花朵,心中不由一惊,怀疑地问道:“非非,这不会是床单上的花吧?”“妈妈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哇一”这下轮到我忍不住大叫起来,急忙奔至床前,只见刚换上的新床单上一个大窟窿——正中、不偏不倚,简直“触目惊心”!一番艰难的解释之下,非非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闯了祸,怯怯地说:“妈妈,对不起。”“算了,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有啊,拿一块大手帕把洞堵上,不就可以了吗?”……于是,在孩子别出心裁的发明下,告别已久的“补丁”重又出现在我眼前。孩子也因此认识了“补丁”,接纳了“补丁”。
  由此,我联想到现在的孩子该不该发扬“补丁”精神?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个话题多此一举,诚然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尽人意。
  邻居男孩俊俊活泼好动,每每穿上的新衣服没过多久,不是膝上磨出个洞,就是肘关节处擦出个洞,孩子上幼儿园时,巧手妈妈往往在“补丁”处不露痕迹地贴上卡通图案,孩子因而很乐意接受“补丁”。可自从上了小学,孩子已不能接受“补丁”,理由是穿着卡通图案的衣服别人会笑话他长不大,而如果穿着一圈又一圈针脚的补丁上学,更觉寒酸没面子。俊俊一年四季穿的鞋,无论是球鞋、凉皮鞋,还是耐克鞋,没过多久,鞋头上就踢出个洞。虽说俊俊家经济条件不错,但俊俊妈妈考虑到每双鞋都价格不菲,只一个小洞就弃之不穿,实在可惜。可孩子说什么也不愿再穿,母亲不禁对孩子讲起艰苦年代的“补丁”故事,而孩子对母亲的忆苦思甜教育不屑一顾。为此,俊俊妈妈十分苦恼。
  其实,类似俊俊一样“拒绝补丁”的现象在如今生活中比比皆是。透过这种现象,不难看出不少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意识薄弱,存在铺张浪费的不良行为习惯。古人说:成由俭,败由奢。谚语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人们也常说:朱门豪富多纨绔子弟,娇儿宠女只会挥霍。生活中很多事例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令人可喜的是许多家长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年轻的家长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育儿观,曾抱有“补偿心理”“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家长也已逐步调整心态,以全新的家教理念投入到家教革命中。
  笔者认为,“补丁”不仅仅象征一种艰苦朴素的行为,更应视为一种传统美德,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物质条件贫乏的年代需要“补丁”,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同样离不开“补丁”。
  作为教师,应对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如讲解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节俭故事,通过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感染、打动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们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俭朴、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合理消费,达成“浪费可耻”的共识,形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家长,更应讲究教育策略。首先要以身示教,作出表率。如:在孩子面前不挑吃穿、不摆阔气、不讲攀比、不乱花钱、随手关灯……,以自身良好的节俭言行作表率。其次,尊重孩子,让孩子也参与到家庭经济中,和孩子一起进行家庭财政预算和管理,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有理性地对待孩子的消费要求,满足孩子合理的消费要求,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迁就,增强孩子的自制力,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家校合力,把“补丁”精神发扬光大。
  联想之二:孩子行为上有了“补丁”,怎么办?人们常把孩子比作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借用一下,孩子就象一条崭新完美的床单,某日床单上无意间出现了一个“补丁”,母亲们一般都会缝缝补补,继续发挥其功能。“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孩子犯了错误就像床单上有了补丁一样,同样需要母亲们善待、呵护,切忌打骂、讽刺、挖苦,应采取说服教育,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明辨是非。宽容会使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旦犯了错误,只要勇敢承认,并愿意及时改正,仍是个正直诚实的好孩子。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孩子是一块未经琢磨的璞玉,而教师、家长正是精雕细刻的玉工。在教孩子学会做人的漫漫征途上,不可能一帆风/顷,孩子可能屡屡犯错,全身打满“补丁”,让我们一如既往地给他机会、给他希望,真诚耐心地“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