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景观下女性健身理念的嬗变与重塑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fall_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发展所带来的健身视频普及,既形成了女性健身生活的媒介景观,又体现了媒介化表达对现实健身理念的影响。本文采用网络参与式观察法,将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健身频道作为研究场域,根据女性健身者在不同阶段内所呈现的健身理念及健身追求,探析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中女性健身视频媒介景观的变化以及现实生活中健身理念的嬗变与重塑。
  关键词:媒介景观;B站;女性健身;审美变迁
  中图分类号:G81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10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项目式教学改革研究——以《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论》课程为例”成果,项目编号:Hnjg2020-4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伴随着Muscle Beach(肌肉海灘)的出现,美国的健身健美文化流传开来,并向练就肌肉和形体美的深度、表现健康生活方式的广度发展,在专业竞技和休闲娱乐的不同领域进行探索[1]。而如今,大众所选择进行健身实践的原因则是以“身体健康”为核心的非竞技运动。由此可见,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的差异可以反映出对健身理念解读的时代化差异。
  我国女性早期在健身场域中无论是身体审美观念抑或是健身经验都存在西方经验的笼罩痕迹,但随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推进与网络传播格局的转变,我国女性从多元化的媒介表达和个性化的实践参与中诠释着健身理念的嬗变与重塑。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视频成为生活方式的媒介体现。随着传播格局的下沉,更多人拥有了表达自我的渠道与机会,视频就成为生活与媒介的黏合剂,影响着媒介表达与现实存在。笔者通过网络参与式观察法,聚焦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站)健身频道,观察从2012年至2021年B站健身频道推选的精选视频中有关女性健身的视频,从时间维度了解赛博空间中女性健身媒介景观在不同阶段的宏观变化,并从微观层面探析其媒介表达的变化中潜藏着怎样的女性个体成长和社会境况改变。
  一、网络社群互动中女性健身媒介景观的变迁
  麦克卢汉提出“人类经历了部落化到非部落化的转变,在电子媒介时代又将重新部落化”的观点,有共同健身爱好的女性聚集在B站,形成以“信息之缘”为连接的、以网缘或趣缘为基础的虚拟社群[2]。在社群的线上互动中健身理念的变化往往与健身内容选择和习惯性偏好的转变存在直接关系,在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时间里,B站所形成的女性健身媒介景观的主要发展可以分为“碎片认知、内容博弈、属我回归”三个阶段。这一“景观变迁”作为景观社会的特产,也从侧面印证了女性群体在健身场域中的回归,是在体育框架中对既有性别秩序的抗争,以及逐渐突破西方健身经验的媒介文化现象。
  (一)碎片化健身认知的破圈
  由于早期女性在健身实践中处于边缘状态,在以UGC为内容生产主力的B站中即表现为关于女性健身的视频数量少、内容关注度低、缺乏视频制作经验、传播效果不理想等现象。伴随着女性群体健身意识的逐渐觉醒,B站中女性健身视频的传播格局也逐渐打开,开始关注外网健身内容,“Pump it up”“Zumba Fitness”“美丽芭蕾”的成功破圈,在充实了女性群体健身认知的基础下,加快推动了女性进入健身场域的实践进程。“美丽芭蕾”区别于前者较为单一的有氧训练,突出“天鹅臂”“纤腰”“修长”“完美线条”等碎片化健身概念,强化对个别身体部位的减肥训练,这对于女性受众有致命般的吸引力。
  “美丽芭蕾”的成功破圈不仅使碎片化瘦身概念与女性健身需求相契合,更展现出女性内心对运动实践中“男强女弱”性别气质的塑造与维护。“美丽芭蕾”通过柔和的身体舒展充分展现优雅柔美的女性气质,恰巧就迎合了女性潜意识中对运动的认知——以展现舒展优雅的女性身体形象的柔软性、灵活性的运动就是女性的“专属”运动。褪去对健身的高强度要求,“美丽芭蕾”慢节奏减脂概念消解了女性健身参与的边缘感,准确地瞄准大多数女性对健身的主体追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早期女性健身者所钟爱的项目。
  (二)“肌肉感”与“白瘦幼”的博弈
  随着西方健身意识在中国的流行,带有流畅线条和肌肉聚集的身材强烈冲击着一直被“白瘦幼”所浸染的视觉感受和审美认知。随着西方健身图谱的逐渐展开,B站内的女性健身视频不仅数量激增,质量和内容也逐渐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挖掘。健身器械使用、身体训练、减脂食谱等专业性知识的普及和分享,基本做到了健身需求的全方位覆盖。
  “肌肉感”身体概念的流行,也带动着女性的健身追求从减肥到增肌的专业性转变。女性体育活动的兴起使传统男性体育文化产生了松动,女性受众从盲目减肥向理性使用器械增加肌肉聚集感的目标转变,使全新的运动形象被重新注入活力,敲醒了人们对女性身体麻木的病态化审美。西方女性肌肉感审美的宣扬,暴烈地撕破了女性运动柔美的单一化标签,在体育文化中融入更丰富的元素,并勇敢地向“白瘦幼”主流病态审美和男性健身话语权发起挑战。
  (三)“属我”经验的回归
  女性健身者在个体层面撬动健身经验脱离西方笼罩,逐渐寻求健身方式和健身经验的属我发展。经过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西方体育奠定了以竞技性、功利性、娱乐性为基本模式,以更高、更快、更强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3]。西方“生物体育观”的局限性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以不断追求骨骼强化、身体超越和肌肉发达来实现自我和社会认同的体育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在体育框架中渐渐失语。
  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所创造出的身体文化,归根到底都要落在身体上[4]。在女性回归到“属我”的体育文化之中,逐渐肯定了适度、适量、适合的健身价值。B站内女性健身的视频也向着生活化、舒适化的健身追求所迈进,朝追求生活习惯、身体规训和审美包容的合理化路径发展。女性在运动健身中更加重视自身及内在感受的变化,放弃对单一健身内容的刻板执着、对身体维度的刻意追求、对训练时间的硬性划定,在实践中凸显出健身文化品性的价值。   二、媒介表达对女性健身变迁的透视
  媒介中女性健身表达的历史呈现动态的、逐步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的背景是源于健身性别文化和媒介结构的变化,并影响着现实健身实践中女性的在场。女性健身媒介景观的历史变迁展现出女性群体在健身场域中其身份、空间、时间、投入度的转变路径。尽管在运动身份和空间上早已降低了女性进入健身场域的限制,但是女性在健身实践中的在场表现依旧存在支配自我健身时间的局限性,呈现出女性群体有意识而无能力的健身实践镜像。
  (一)女性健身身份的去职业化
  B站早期的女性健身视频标题中经常带有“白领女性”“office”等关键词,这些代表身份的词语概念也暗示着最早一批拥有健身意识,并在线上汲取健身信息的女性的阶级“先进性”。而褪去健身女性职业化标签不仅是网络社区传播权力的转变,还体现着女性健身强交流性特点。
  早期由于信息落差、认知分化、经济阶层等个人先导性背景差异,表现出受众在互联网连接渠道、内容浏览的动机、信息掌控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主体化和阶层化的区分,使得线上女性健身信息及理念的传播沟壑不断扩大,形成在赛博空间内身份与健身文化区隔的新维度,一种必然趣味和自由趣味的对立所导致的社会阶层的分化[5]。但伴随着媒介技术的普及,线上信息的获取已经不能成为“稀缺能力”,大量受众的涌入对网络社区的传播结构和权力分布进行着消解。传播格局的下沉与去中心化将传播权力让渡给更多的个体,赛博空间被营造成为提供有效健身内容的信息集散地,打破了线上信息与受众之间的“次元壁”,降低因数字鸿沟带来的体育分化,实现受众地位均等化,褪去了健身女性身份的职业化标签。
  阶层地位的差异必然影响人们与不同角色关系网络成员的交往机会[6],网络空间在改变线下社区的环境组织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互联网信息的参与者在他们多元文化和社区中,可以且必将成为文化变迁的社会行动者[7]。那些曾对汲取互联网信息具有先觉意识的女性,在社会生活的交集网络中,通过健身实践、日常交流等社会行为唤起女性群体对健身运动意识和行为层面的觉醒。然而交流作为休闲体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女性通过体育达到交流的需求比男性更强烈[8],因此女性健身社交化和生活化的普及与女性群体对健身的特殊性赋予,存在一定的交融性。女性参与健身身份的扁平化描绘着女性健身意识苏醒的图景,女性健身身份的去职业化也推动了女性运动实践的日常化、广泛化发展。
  (二)女性健身空间的去专业化
  伴随着健身意识在女性群体内部的苏醒之势,健身准入阶级的扁平化使更多女性参与到健身实践之中,却无法满足健身者所处背景场域的差异化效果。因此女性健身便向着对健身空间拓展的目标迈进,随着时间的推移B站女性健身视频开始凸显出“随地”“轻重”的去专业化路径转变,并融合多维空间进行健身内容的扩展。
  为了满足更加扁平的准入群体,填补所处场域差异所带来的实践差异化,女性健身突破了健身空间的专业化限制。B站中呈现出以“厨房——减脂餐”“家里——轻重或减脂操”“办公室——形体拉伸”“健身房——器械使用和健身内容规划”为主的媒介内容与健身场域的多元连接,填补了健身女性在“私域”空间的技能空白和“公域”空间的身体所得空缺。
  是否可以填平女性健身中“私域”与“公域”的空间断层,一直被视为是否尊重健身场域中女性群体差异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大多在“私域”内以家务劳动作为运动所需的女性,无法满足于体育所赋予的自我价值、社会交往等社会属性。因此去专业化的媒介表达成为连接不同层次女性健身实践的桥梁,消解了原本长时间处于“私域”空间中的女性对健身实践的边缘感,缩减了不同健身空间内女性群体的差异性,在缩小健身准入差距的基础上满足健身女性身体与健身空间的融洽性。
  (三)女性健身时间的碎片化
  纵观B站女性健身视频所形成的景观变迁,女性健身的内在精神动力与外在身体实践都向着健身态度积极、健身内容丰富和健身空间多元的趋势逐步迈进,而在实践中可支配的健身时间却在社会生活的挤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B站女性健身视频中“短时”“5分钟”等凸显时间碎片的视频内容受到喜爱与追捧。
  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健身实践剥离了健身为女性带来的价值体验感。在逐渐短时化的健身过程中,多数女性所作出的抉择往往是奔赴在追求“瘦理想”与获取无止境的“瘦身”价值之路上。健身期望、健身付出与健身所得中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偏差。女性健身视频的短时化发展,揭露出社会参与机制与女性健身实践没有实现合作性、连贯性接触的现实,大多数的女性群体还处于一种被动参与和象征性参与健身活动的阶段,健身意识与身体所得便游走在“运动”与“活动”所呈现的时间落差之间。碎片化健身进程的流行趋势也不禁让人担心女性在短时“活动”中的心理安慰是否会取代科学“运动”中的身体所得,女性在健身中的自我赋权将永远成为一句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口号。
  (四)女性健身投入的立体化
  凡勃伦(1899)在《有闲阶级论》中讨论了体育运动与有闲阶级的关系,他认为有闲阶级相当突出的特点是酷好体育比赛,其表现不仅体现在成员的直接参与上,还体现在情感和精神上对此类活动的支持上[9]。在B站中以滑雪、冲浪、山地自行车、高尔夫等为代表的媒介表达逐渐成为刻画自我身份认同的方式之一。B站中的女性up主(上传者)从起初的装备分享、运动花费罗列逐渐转变为实践过程分享、场地分享以及技巧学习过程分享;从起初将体育看作区隔地位与身份的消费商品,转变为通过媒介表达对运动投入程度和运动文化品性的输出,以及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全新阐释。
  女性在媒介中所呈现出对健身投入的立体化的转变,印证了女性在健身实践中对体育人文因素与人本理念的养成。从以消费为代表的外在物质层面,转变为投入过程、投入程度、投入态度等立体化的内在精神层面。与此同时,女性群体在媒介表达与现实实践中对健身内容文化品性的强调与重视,也在不断增强女性健身内容的丰富性,并从真正意义上增强女性健身的主体意识与掌控意识,转变以往单纯追求瘦身效果、偏愛柔韧性训练、缺失文化内核盲目跟风的健身实践状态。   三、结语
  女性健身从早期的无人问津,发展到健身空间在生活场域的高覆盖性,这离不开女性群体对健身价值的渴望,女性健身视频逐渐被塑造成为小众化的媒介景观。它既呈现出女性健身发展的基本脉络,也是在体育框架中女性权力转移的重要表现。但现实中女性健身的处境依旧“骨感”,身体形态的塑造与随地、短时的健身期望并不一致;媒介中健身成果的二维呈现与日常健身中身体的三维塑造也不能融合;“瘦理想”也并不能成为女性健身所抱有的唯一目的。因此在不断探索“属我”的健身理念和实践经验的道路上依旧任重道远,建立适应身体接受、适合主体生活规划的健身目标才是重中之重。在寻求健身追求的本我化发展中,也应当基于体育的本质价值和功能,从女性所需的基本健身内容出发,发展和探索日常化的体态调整、健康化的体脂规划、合理化的局部塑形和多元化的审美包容才是我国女性健身价值向“属我”发展的最终价值体现。
  在女性健身形式总体一片向好的大环境之下,依旧存在着值得我们思辨的问题。首先,对于运动文化品性的塑造。对体育内在文化的追求是全社会不可放弃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它对于消解健身中对“男強女弱”性别气质的要求、丰富女性健身理念、填补时间与实践获取感的断层、避免炫耀性体育消费所导致的异化效果都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其次,媒介中健康女性运动形象的塑造。在B站健身专区之中,依旧存在许多将健身与女性身体符号相结合的视频,酷似西方在一段时间内将运动(Sport)作为色情代名词的情况。在内容的审核方面,媒介应当在技术的掌控之中平衡来自不同性别的话语权,以避免媒介成为固化父权审美的推手。最后,女性的健身发展只有在群体内不断地质疑、思考与改变,才能使女性更加自信地投入体育运动之中,对女性身体和健身性别价值观的勾画才会更加细腻。
  参考文献:
  [1] 刘平浩,张爱红.西方健身文化的历史演进[J].体育学刊,2017,24(05):20-26.
  [2] 黄少华,瞿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68.
  [3] 于涛.历史必然性与中西体育的分殊与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01):3-7.
  [4] 胡小明.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中国学校体育,1999(02):65.
  [5] 布迪厄,朱国华.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J].民族艺术,2002(03):16-22.
  [6] 张文宏.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资本的阶层差异[J].社会学研究,2005(04):64-81,244.
  [7] 奥拉尼兰·博兰勒.跨文化虚拟团队中的计算机中介通信[J].多样性对话,2004(04):142-166.
  [8] 熊欢.论休闲体育对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的建构与影响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8):11-16.
  [9] 贝德纳里克K .现代社会与体育[J].万能,1957(12):38.
  作者简介:刘畅(1997—),女,宁夏银川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李杉(1979—),女,湖北咸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传播学、媒介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本文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相比较,从而探究网络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并对二者形成因素作对比分析。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统媒体;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形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123-03  网络新闻是指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1]。根据中国互
摘要: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对我国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微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要探索微媒体视域下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为微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有效路径,为党和国家培养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摘要:影视艺术中的色彩元素不仅仅是对真实图像色彩的再现,同时也体现着创作者的审美意识与创作情感,通过系列色彩元素的应用使影视艺术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增强了影视创作的艺术效果。观众在观看不同风格色彩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影视艺术创作中,通过把握色彩元素的变化,对色彩进行多元化的应用,才可以使影視艺术作品被更多观众喜爱。本文通过分析色彩元素在影视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究色彩元素与情感表达间的关系,进一
摘要:全媒体时代,大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范围越来越广,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大众对于新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就对新闻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当下现实情况来看,部分电视新闻编辑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存在着无法准确掌握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焦点、过度追求新闻热度进而偏离了新闻事实、缺失创新性等等问题。本文则主要对全媒体时代构建电视新闻编辑能力素养的重要性展开论证,分析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更多的政策支持、更大的发
摘要:随着电影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影的取材也逐渐多元化。将新闻事件改编为电影的形式就是新时期电影行业发展的一次新的探索。这一形式巧妙融合了新闻与电影的优势,通过新闻与电影的资源共享打通了新闻业与电影业的发展壁垒,实现了优势互补,使电影依托新闻事实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为电影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使新闻的传播与电影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关键词:新闻事件;改编;电影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
摘要: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下媒体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在新的媒体发展格局中,社会新闻传播也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更加有效的传播。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媒体融合的概念以及媒体融合给社会新闻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媒体融合语境下提高社会新闻传播效果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媒体融合;社会新闻;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126-03  一、引
回溯围绕新冠疫情主题展开的纪实影像创作,在社会突发事件催发下生成的作品集群,其文本形态、创作理念、传播效果和价值功能都表现出独有的特征;从文化记忆视角观照抗疫情纪实影像创作,基于大众的共同参与,以纪实影像为重要介质形成了关于疫情的集体记忆,在此基础上,新冠疫情的伤痛和抗击疫情的奋争经由影像书写,实现了集体记忆的转化,生成为指向未来的"文化记忆".
摘要:5G时代已经开启,高速宽带、实时传输等特性为移动终端的功能应用进一步赋能,传统媒体因技术大变革再次面临挑战,传统广告出现断崖式下滑,网络社交传播渐成主流,新传播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与此同时,各大新闻单位都朝着全媒体方向加大融合转型力度,急需一批全媒体人才参与其中。原有传统媒体人如何顺势实现成功转型,值得探討。本文根据全媒体时代的鲜明特点,剖析传统记者需要转型的主要原因,探讨成功转型的基本策略。
摘要:近年来,小众音乐类网络综艺节目走进大众视野,以《声入人心》《乐队的夏天》以及《说唱新世代》等节目为代表,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2019年,音乐网综《乐队的夏天》开播后,以“低开高走”之势完成了豆瓣评分的逆转。截至目前,关于该节目的两季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74.7亿。尽管节目组已经宣布停播一年,但微博讨论依然没有停止。《乐队的夏天》能成功出圈和其背后的节目理念以及创新思维有着很大关系。分析《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