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不如明朝人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百万字,出版历史图书15本,带领《我们爱历史》获2015年度网易最佳自媒体奖,2016年度头条号奖,2017年浙江省自媒体十强等奖项。
  身为鸦片战争时的悲剧英雄,林则徐多了一个身份: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毫无疑问,在晚清政坛上,林则徐是能力卓越的佼佼者,他的“开眼看世界”也令人赞叹,但在“看世界”的成果上,林则徐的一些“学习收获”却相当辣眼睛。
  首先是林则徐的世界观。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同样是“天朝上国”思想上脑,看外国是“蛮夷”。为查禁鸦片,他曾亲笔给英国女王写信,称英国“恭顺天朝”,教育英国女王要“感激天恩”,还宣称大清有“君临万国,不测之神威”,全文恩威并施,相当给力。此外,他一度认为美国“并无国主,只分置二十四头人,碍难遍行传檄”,甚至把土耳其当成美国的一部分。
  甚至,对于自己“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成果—军事武器环节,他也有错到离谱之处。他看到英国舰船火炮的强大威力后,極力引进相关装备,但同时也固执地认定,英国战舰只能取胜外洋,进了中国内河就不灵了。
  正是这一系列固执的“看世界”成果,造成了林则徐一连串的错误:鸦片战争前,他固执己见,坚信英国不会为鸦片开战,但为了应对战争,他也一板一眼,按照“英国船进不了内河”等认识操练军队。而那场炮火连天的鸦片战争生动证明林则徐看错了多少事。
  当然,在闭关锁国的大清朝,林则徐“看世界”的水平理论上已是不错,可若和明末“开眼看世界”的前辈们比又怎样?
  就以林则徐的“天朝上国”世界观来说,明代中后期的士大夫也遭遇过类似的冲击:当时西方传教士陆续将世界地图带入中国,特别是利玛窦的《汉文地图六幅》,向国人全景展示了世界五大洲。另一个传教士的地理读物《职方外纪》更带来一个震撼观点:中国并非世界中心。
  如此观点若放在鸦片战争前,恐怕早被“大逆不道”的怒斥淹没。晚明学者瞿式榖却感慨“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据天下五之一”的世界之大,晚明政治家叶向高更是给予好评:其言凿凿有据。正是这豁然开朗的世界观,催生了当时学者极度热情的学习精神。比起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探索,明末的徐光启等人早就喊出了“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的响亮口号。从1581年至1644年,明王朝翻译刻印的西方国家科技图书有近二百本。东西方的科技文明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面。
  同时代的西方社会,就在这火热的交流中,不停汲取中国文化的养料。中国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输入,也催生了西方生产力的剧变。理论上说,这也应是重新认识世界的中国人重要的发展契机。
  了解这样的过往,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鸦片战争前夜,林则徐令同时代人惊叹的“看世界”眼光比起明末,很多地方依然有很大局限。因为原本站在近代门槛上的大清历经几个世纪的闭关锁国后,视野早已大幅倒退。一个眼光卓越的林则徐纵是足够优秀,也只能将晚清的眼界拉回到几百年前的起点。
  如果说“落后就要挨打”,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么“封闭导致落后”,就是大清以惨痛代价换来的教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其惊艳与局限,身后的赞叹与非议,都是缩影。
  编 辑/羽 川
其他文献
蔡少芬曾在微博发了一组女儿下厨的萌照,照片里,6岁大的包子妹妹,个头不过比灶台高一点,却熟练地拿着小菜刀切着蔬菜和肉条,俨然一个小厨娘。网友大呼可爱的同时,也有点疑惑:为什么要让这么小的孩子炒菜做饭?蔡少芬对此回应道:“做饭是最简单的锻炼,担心孩子受伤是正常的。但其实,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同样,我一位博士朋友也特别推崇这样的教育方法: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应把他带进厨房,让他从最简单的手搓小
到过北欧国家如丹麦、挪威、瑞典旅游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在这里使用英语近乎畅通无阻。有時会让人产生恍惚,北欧都是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确,北欧人的英语很好。原因之一是,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都属于北日耳曼语系,与现代英语是相近语系。其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北欧的公立学校里,语言学习常常是学校的优先事项。比如,丹麦和挪威学童在一年级时就开始学习英语,在五年级时还要再多学一门外语。在瑞典,英语是强制教育的核
剑,乃兵器之君也。古人使剑,上可号令千军万马,下可祝酒观赏。剑不比刀,剑有双刃。与人交手,一刃与人对抗,要担心另一刃是否会伤及自身,因此极为难练,也有“一年学刀,十年练剑”的说法。倘若练得炉火纯青,便可把剑使得快如闪电,左刃斩完紧接右刃,双刃就有优势了。  纵观历史,各个门派层出不穷,镇派之宝更是必不可少,其中,剑最受武林人士喜爱,大家都希望夺得“天下第一剑”的名头,因此剑术上的造诣也博大精深,刚
早在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就有对于精神病的记载。美索不达米亚人相信,手掌控人的一切,如果人出了问题,就是因为双手被某位神控制了,没有治疗方法——神给予的疾病怎么治得好呢?  最先描述精神病症状的是古希腊人,但医生从不好好治病,而是建议病人通过哲学和个人力量来治愈自己,包括谈话、祈祷、出家、做个护身符。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认为精神病是会传染的,所以为净化城市而把精神病人赶到郊外,不然就用石头砸死。 
黛玉是否有钱?这是《红楼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谈钱太俗,曹公没有正面谈过这个问题,坊间一直有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黛玉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不仅没钱,吃穿用度都要向贾家伸手。支持这个观点的人从黛玉和宝钗互剖金兰情那一回中找到最直接的证据,那就是通过黛玉的口说自己“一无所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黛玉其实是带着万贯家财投奔贾家的,甚至有人认为她的钱财还在贾家之上,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其实
1896年,李鸿章游历欧美,在英国待了20天。其间,曾有两位女记者先后采访了他。大概从未面对过职业女性,更未接受过女记者的采访,李鸿章的好奇心很强,直接略带玩笑地反问。  第一位女记者以“李鸿章与新女性”为标题,报道了这次采访。她寫道:“总督主导性地采访了我,问我结婚了吗?打算结婚吗?多大年纪了?月薪多少?我一个美国人怎么就住在伦敦了呢?类似问题一个接一个。我开始好奇,对于东方人而言,他们是否觉得
公元前206年十月,咸阳,秦王子婴穿素服、乘白马车出城,亲手把玉玺交给刘邦,立国700年的秦国宣告灭亡。  秦人成了亡国奴,但都很高兴,因为刘邦刚入城就召开统一战线会议,问:“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除此以外的秦法全部废除……你们支持吗?”能够放宽苛刑,当然支持了。于是,秦人纷纷带着牛羊、酒肉去慰劳战士。  看着战士饱经风霜的脸庞,秦人都露出老父亲般的微笑。本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刘邦却马上叫停,“
2018年3月17日,首都博物馆的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龙,很多观众奔着一幅古画而来,这幅画就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步辇图》。原本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轻易不出宫的《步辇图》的背后有着怎样一段往事呢?  1300多年前,为迎娶文成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前往大唐都城长安——当时世界上最雄伟、最繁华的都市。爬雪山过草地,经过长达数千公里的跋山涉水,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丁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却没烧紫禁城。一些人认为,当时英国在华最高官员额尔金因圆明园是皇帝的私人园林、烧它才是报复清朝皇帝,所以烧了圓明园,不烧紫禁城是为了“保护北京百姓”。这与事实有较大出入。  火烧圆明园的原因比较复杂。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期间,在圆明园外供大臣居住的房间内发现了此前被清军扣押的英国驻清公使等37名英、法外交人员的物品。他们听附近村民说“《泰晤
苏东坡常常去找住在金山寺的好友佛印聊天。佛印知道苏东坡爱吃猪肉,每次都要烧猪肉招待。有一天,两人聊得尽兴,忘了猪肉这回事儿了,等到想起来时,却发现锅里的猪肉不见了。原来,猪肉的味道太香,连金山寺里的和尚也经不住诱惑。为此,苏东坡还戏作了一首小诗:“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苏东坡还记述了一件关于“河阳猪”的趣事。他在岐地时,听闻河阳猪美味无比,就差仆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