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白斑患者行角膜层间染色术的美容效果观察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sh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角膜层间染色术的手术特点及对角膜白斑的改善效果。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诊断为角膜白斑并行角膜层间染色术的患者30例(30只眼),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1.50±15.66)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眼部外观像、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照相、B超、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观察术后角膜染色效果,调查术者及患者对于手术效果的满意度,观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术后1~3 d角膜上皮均完全愈合。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30.68±18.02)个月(12.37~58.10个月),随访期内均无染色剂渗透进入前房的情况,也未见前房炎性反应发生。18例(72.0%)患者角膜颜色及外观维持良好;7例(28.0%)出现角膜轻微褪色,其中1例在染色术后4年因原发病造成眼球持续萎缩和角膜带状变性,行美容性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术;本组病例中术者对所有病例的外观改善程度满意,患者满意度调查报告亦显示:22例患者(88.0%)对术后外观基本满意。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

角膜层间染色术操作简单,对眼部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角膜白斑效果较好。(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65-472)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筛选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寻找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食管鳞癌基因芯片数据集GSE26886、GSE77861、GSE100942、GSE20347、GSE23400、GSE38129、GSE17351。首先筛选出各数据集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抑制顺铂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HepG2(甲胎蛋白阳性)和QSG-7701(甲胎蛋白阴性)两种常见肝癌细胞系。分别在HepG2细胞中转染甲胎蛋白干扰质粒和在QSG-7701细胞中转染甲胎蛋白过表达质粒,培养12、24、36和48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在HepG2和QSG-7701细胞中分别干扰和过表达甲胎蛋白24 h后,加入凋亡
免疫球蛋白G4(IgG4)相关性淋巴瘤是淋巴瘤中浆细胞表现为IgG4阳性的一类疾病,以MALT淋巴瘤多见,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比较罕见。IgG4相关性淋巴瘤常难以与IgG4相关性疾病相鉴别,临床容易误诊。现报道1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IgG4相关性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探讨IgG4相关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
急诊胃镜下止血是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止血失败的患者预后差,早期识别止血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失败与止血成功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红蛋白降低值、Child-Pugh分级、门静脉栓子形成是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失败的独立危
随着基于医疗大数据逐步建立的人工智能(AI)辅助筛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基于彩色眼底图片的 AI 辅助筛查系统在青光眼的筛查工作中展现了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了规范AI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的设计及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联合相关专家,经过广泛调研和认真讨论,针对AI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的数据采集、算法模型构建、硬件要求、数据集建立和标注、AI筛查方案、AI筛查报告要求、数据安全等制定统
期刊
1例因常规新生儿眼底筛查发现异常患者就诊眼科。经长期随访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及外周血染色体基因检查,诊断为唐氏综合征相关视网膜病变。(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73-474)
期刊
本文于2020年4月16日优先发布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结膜炎的患病情况。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20年2月16日至3月6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邕武分院收治的确诊COVID-19患者81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48例,年龄(41.69±18.6)岁(3个月至85岁)。所有患者经眼科会诊筛查是否合并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结膜炎,
目的探讨圆锥角膜患者及其亲代的角膜地形图特征及对应指标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父母48人(96只眼)为试验组,男性23人,女性25人,年龄(44.14±1.70)岁;纳入无圆锥角膜的屈光不正患者父母44人(88只眼)为对照组,男女各22人,年龄(42.81±4.03)岁;并进一步在两组中按性别进行分组。另将试验组子代26例(49只眼)圆锥角膜患者纳入研究,男性
干眼是一类常见的眼表疾病,超半数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即患有干眼。围手术期多种原因引起的眼表损伤易导致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出现一系列干眼相关不适症状,降低患者视觉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医师应从术前眼表情况的评估及改善、术中眼表的保护以及术后干眼的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入手,在围手术期加强干眼及相关眼表疾病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满意度。(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09
干眼的定义和分类一直是干眼专业领域的焦点。近年来国内外干眼研究不断进展,国际不同地区及组织对干眼的认识不断深入。鉴于此,在《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的基础上,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等组织相关专家引入新概念,聚焦于临床实际应用,对干眼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更新,以期为指导临床开展相关工作发挥更大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18-4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