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资当进退并举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h5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尽管未被列入国资委限期清退房地产业务企业名单,上海地方性国企开始“自发”退出房市,仅三月份以来,已有三家国有企业通过挂牌转让名下持有的房企股权。
  作为全国国资存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上海地方国资曾经几乎涉足全部行业。针对这种情况,上海近年来大规模展开新一轮国资改革。上海市国资委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快国资布局结构调整,未来三到五年内,国资分布行业将压缩到50个左右。
  地方性国企适当退出房地产行业符合上海地方实际,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是较为典型的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并无必要大量挤占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上海房地产行业恰恰极具国资渊源,2006年时曾有报道称,上海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名单中,具备国资背景的占比高达60%。
  我们认为,地方国资应当依据自身特点分类设计改革方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资改革始终作为主线贯穿其中,主要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经营承包和股份制改革四个阶段。改革越往前进,面对的情况就越复杂。就目前来看,国有企业通过产权改造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以及通过竞争机制使企业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因此,下一阶段的国资改革,在基本前提逐步完备的条件下,将进入到更为注重精细运作的新时期。
  精细运作的必要性可以从近年来国企内部不断显著的分化趋势得以证明。统计显示,2009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34万亿元,同比增长9.8%,仅国资委监管的127家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就高达近8000亿元,同比增长14.5%,在这其中,前40家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又几乎占到央企全部利润的90%以上,前15家的利润则占全部利润的75%以上。
  地方国资总量占全部国资总量的一半以上,其基本特点是层级越往下,数量就越多,规模就越小,所处行业竞争性就越强。因为这种特点,部分地方国资机构逐步演化出了两种极端思路:一是限时间、定指标,一退了之;再一就是设壁垒、给优惠,一味追求做大做强。
  不过,上述两种虽然极端但颇具市场脱困思路,并不符合地方国资现实基础与未来趋势。就前者而论,且不说过快退出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国资流失、人心浮动等问题,单以地方国资10万亿元以上的惊人体量来说,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均无法找到足够的非公资本来接盘。若以后者而论,一方面,无论身处何种行业,采用何种所有制形式,真正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数目终归有限;另一方面,即便不谈国企自身尚存的诸多弊病,企业过快扩张一般总是同步伴随着风险加剧,更不用说,其对非公资本的“挤出效应”并不利于整体经济。
  既然不宜一味求大,同时不宜一退了之,面广量大、千差万别的地方国资唯有因地制宜、进退并举,艰难跋涉一路至今的国资改革才能够打赢这场不许失败的关键之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