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阿克苏两次冰雹天气的对比分析

来源 :沙漠与绿洲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35022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对比分析了2009年发生在阿克苏地区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9月5日的槽脊位置、探空物理量等环境场以及水汽和抬升条件更有利于强雹暴的发生。"9.5"降雹时出现的低层辐合层和冷式切变线更低,辐合作用更强,更有利于冰雹的出现和维持。"7.27"的对流系统属于中-β尺度,"9.5"为中-γ尺度。
其他文献
利用2010年和2011年春季在新疆百里风区十三间房气象站观测取得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两次强风天气过程三维风随高度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风廓线雷达对大风的总体观
摘要:将台兰河作为塔里木河典型源流径流的案列,通过SPSS应用技术,探索适合干旱区河流水文预报方法。首先将台兰河台兰水文站1957-2008年年均流量Q(t)序列分解为趋势、周期、平稳
通过对阿克达拉站2005年7月—2010年11月紫外线B波段实测资料的分析得出:阿克达拉UV-B的日曝辐量年平均在26 159 J/m2左右。夏季值最高,为42 090 J/m2,次高是春季,为33 147 J/
针对一次新疆寒潮天气过程,采用WRF模式进行资料同化数值预报对比试验,利用WRF-3DVAR同化系统同化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资料对降水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
选用新疆16个主要旅游城市1961-2012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水汽压等资料,根据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计算出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对湿度,以学者Terjung WH [1]提出的舒适度指数和四川
通过焉耆县1961-2014年期间达到寒潮标准的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对焉耆县寒潮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61-2014年寒潮天气频次年际变化趋势来看,有逐年减少的趋
对鲁西南1979-2008年8—9月阴雨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8—9月阴雨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前期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9月阴雨日数与北半球500hPa平均
通过依照按寒潮天气过程的原预报标准、寒潮预警信号的原标准、现标准及GB/T 21987--2008寒潮等级标准,分别统计了伊犁河谷地区2009年冬季达到以上4个标准的寒潮天气过程的次数
利用克拉玛依气象站48 a(1961—2008年)沙尘观测资料,研究沙尘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沙尘日风向、风速特征,探讨其成因。结果显示:克拉玛依沙尘天气20世纪90年代开始明显减少,持
8月30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温克刚、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马鹤年、刘英金等老领导一行在新疆气象局党组书记杜继稳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国气象局树木年轮理化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