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业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不优的原因分析
在近年来审计中发现,当前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多,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少,项目支出效益不优的现象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一些项目申报单位主观上并不是以实现项目资金最大效益化为目的,而是以项目资金所得为目标。二是一些地方领导的短期行为。三是项目管理尚未规范化、制度化,项目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和行政干预性大,缺乏科学、民主、透明的决策机制。四是资金监管不力,未形成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五是审计监督不到位,高估冒算、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六是对项目运营状况缺乏追踪问效。
二、提高农业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对策
(一)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观念,加强农业项目的支出管理
项目投入的根本目的是要体现效益。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必须转变观念,要以“支出结果”为导向,把项目资金的监管链条从项目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延伸到项目的运营,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要以“项目是否成活”、“效益是否明显”、“预期目标是否达到”为基本标准,对项目运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二)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1.在宏观层面上解决项目资金投向的优化问题。通过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明确投入范围和重点扶持对象,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充分发挥农业项目资金投资导向和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作用。农业项目资金的投入要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要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和世贸组织《农业协定》国内支持条款,重点扶持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有直接作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从重点支持产中环节拓宽到对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2.在微观层面上解决项目选择问题。为加强项目的申报管理,申报项目要做到“四个必须”:一是项目申报必须有财务专家和技术专家意见。既要考虑行政决策的政策性,又要考虑技术方面的合理性及财务方面的风险性,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二是在项目可行性论证中,要进行效益分析,对项目上马将要产生的绩效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测算;三是必须提供项目建成后运营方案及管理措施;四是必须提供近三年本部门实施项目的情况报告。在建项目还必须提供项目进度情况,并进行阶段性的绩效评价;对已竣工完结的项目要提供项目运营状况。
3.建立民主的、科学的资金分配制度,做到资金分配公正、公平、透明。尽可能将资金分配依据因素化、标准化、数量化和公式化。在安排农业项目资金时可采用“综合因素法”,即在分配资金时,既要考虑到项目本身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结合专家的意见)、资金筹措能力、项目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又要考虑项目申报单位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业绩,从而提高资金分配透明度,充分调动各地实施项目的积极性。
(三)规范资金管理,加强会计控制
1.改革农业项目资金拨付制度,重点是减少中间环节,畅通资金流通渠道。一是开设农业项目资金专户,专人管理,确保农业项目资金及时到位;二是建立资金直拨制度,减少中间环节,不断克服项目资金“跑、冒、滴、漏”的问题。
2.严格实行政府采购制和招投标制。
3.积极推行“报账制”,规范资金管理。要按资金性质建立支农资金报账核算专户,实行专人、专账、专户管理。项目单位按施工进度申请拨款,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报财政部门审批后拨付资金,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创新经营机制,确保项目资金形成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项目运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项目资金能否实现效益的关键。
要对项目资金形成国有资产进行交接和托管。项目实施完毕后,在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的监督下,项目施工单位和项目接管单位要严格办理项目资产交接手续。项目接管单位要做好项目资产的清理登记工作。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不能与项目建设单位原有的固定资产混在一起,而要独立管理、单独核算。
(五)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1.加强对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审计。首先从整体出发,看项目布局的投向是否合理,项目安排是否统筹考虑,是否可行;其次,审查项目建设是否重复立项,是否有虚列项目骗取资金等现象。
2.加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要审查项目竣工决算真实性,有无通过变更项目,虚列支出,高估冒算等手段截留项目资金。
3.要加强项目资金的效益审计。一要看经济效益,要分析资金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投资的回报率。二要看社会效益,要分析资金投入后,对当地经济建设所发挥的作用,对社会投资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审计局)
在近年来审计中发现,当前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多,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少,项目支出效益不优的现象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一些项目申报单位主观上并不是以实现项目资金最大效益化为目的,而是以项目资金所得为目标。二是一些地方领导的短期行为。三是项目管理尚未规范化、制度化,项目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和行政干预性大,缺乏科学、民主、透明的决策机制。四是资金监管不力,未形成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五是审计监督不到位,高估冒算、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六是对项目运营状况缺乏追踪问效。
二、提高农业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对策
(一)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观念,加强农业项目的支出管理
项目投入的根本目的是要体现效益。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必须转变观念,要以“支出结果”为导向,把项目资金的监管链条从项目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延伸到项目的运营,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要以“项目是否成活”、“效益是否明显”、“预期目标是否达到”为基本标准,对项目运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二)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1.在宏观层面上解决项目资金投向的优化问题。通过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明确投入范围和重点扶持对象,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充分发挥农业项目资金投资导向和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作用。农业项目资金的投入要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要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和世贸组织《农业协定》国内支持条款,重点扶持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有直接作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从重点支持产中环节拓宽到对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2.在微观层面上解决项目选择问题。为加强项目的申报管理,申报项目要做到“四个必须”:一是项目申报必须有财务专家和技术专家意见。既要考虑行政决策的政策性,又要考虑技术方面的合理性及财务方面的风险性,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二是在项目可行性论证中,要进行效益分析,对项目上马将要产生的绩效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测算;三是必须提供项目建成后运营方案及管理措施;四是必须提供近三年本部门实施项目的情况报告。在建项目还必须提供项目进度情况,并进行阶段性的绩效评价;对已竣工完结的项目要提供项目运营状况。
3.建立民主的、科学的资金分配制度,做到资金分配公正、公平、透明。尽可能将资金分配依据因素化、标准化、数量化和公式化。在安排农业项目资金时可采用“综合因素法”,即在分配资金时,既要考虑到项目本身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结合专家的意见)、资金筹措能力、项目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又要考虑项目申报单位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业绩,从而提高资金分配透明度,充分调动各地实施项目的积极性。
(三)规范资金管理,加强会计控制
1.改革农业项目资金拨付制度,重点是减少中间环节,畅通资金流通渠道。一是开设农业项目资金专户,专人管理,确保农业项目资金及时到位;二是建立资金直拨制度,减少中间环节,不断克服项目资金“跑、冒、滴、漏”的问题。
2.严格实行政府采购制和招投标制。
3.积极推行“报账制”,规范资金管理。要按资金性质建立支农资金报账核算专户,实行专人、专账、专户管理。项目单位按施工进度申请拨款,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报财政部门审批后拨付资金,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创新经营机制,确保项目资金形成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项目运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项目资金能否实现效益的关键。
要对项目资金形成国有资产进行交接和托管。项目实施完毕后,在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的监督下,项目施工单位和项目接管单位要严格办理项目资产交接手续。项目接管单位要做好项目资产的清理登记工作。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不能与项目建设单位原有的固定资产混在一起,而要独立管理、单独核算。
(五)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1.加强对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审计。首先从整体出发,看项目布局的投向是否合理,项目安排是否统筹考虑,是否可行;其次,审查项目建设是否重复立项,是否有虚列项目骗取资金等现象。
2.加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要审查项目竣工决算真实性,有无通过变更项目,虚列支出,高估冒算等手段截留项目资金。
3.要加强项目资金的效益审计。一要看经济效益,要分析资金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投资的回报率。二要看社会效益,要分析资金投入后,对当地经济建设所发挥的作用,对社会投资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