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oxqq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基础”课教学是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研读习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鲜明主题、育人目标和实践要求,钻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教材,把握教学内容、教材变化、教学重难点,是“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础课;新内容;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1;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4-0004-02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新时代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政课的先导课程,爱国主义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在新时代如何运用“基础”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课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参考。
  一、研读文件,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要求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深刻揭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育人目标、实践要求,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指明新要求,彰显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为此,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以新要求为指南,贯穿教育教学始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1.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鮮明主题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为此,“基础”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遵循中国梦教育、中国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即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精神,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当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是中国梦的实现,从而使教材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紧密相连、层次分明。
  2.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
   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关系着培养什么人的方向问题,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明了育人目标,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四观”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四观”,即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知、认同,加强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教育。其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激发爱国情、砥砺报国志、实践报国行。爱国是情感、思想、行为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涵养大学生的爱国情,同时还要让大学生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报国行,树立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
   3.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要求
   首先,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首要内容,也是贯穿三个层面的根本线索,二者不谋而合,为此,要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在相互结合中提升爱国主义影响力。其次,创新教育方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俱进。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校内和校外、线上线下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衔接、螺旋上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涵养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二、 钻研教材,把握教学新内容
   目前“基础”课教学统一使用2018版教材,钻研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了解2018版教材新变化,厘清教学重难点,是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1.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从2006版初版教材至2018版最新教材都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并且都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爱国主义相关内容。2018版教材也不例外,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聚焦爱国主义,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基本内涵、爱国主义基本要求、做忠诚的爱国者等基本问题,既继承了爱国主义优秀传统,也富有世界视野和时代气息。纵观整本教材,教材的其他章节也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第三章第二节前后呼应。如教材第一章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和第二章社会理想的实现都与爱国主义密不可分,无论人生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理想的实现都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也包含爱国,是践行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因素。第五章关于个人品德准则和第六章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法律义务的相关内容,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运用“基础”课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统筹整本教材,协调安排,注重教材前后的逻辑联系,处理好相关问题的关系。
   2.教材新变化
   2018版“基础”课教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材凸显爱国主义核心。以前的2015版教材主要遵循“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逻辑展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放在第二节、第三节分别阐述,第一节关于中国精神的内容显得过于笼统,同时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核心也没有得到充分凸显。因此,2018版教材主要围绕“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改革创新”逻辑展开,教材的逻辑结构更加严密,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核心得以凸显。其次,教材内容更加完善、精简。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增加“爱自己的国家”,强调政治属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更加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本质。新教材大幅精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长篇论述,强调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既是对原有教材的继承,也是对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阐发,使得全面对外开放水平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立意更加完整。最后,教材内容紧跟时代。如第三目“做忠诚的爱国者”中,根据党中央对“一国两制”最新阐述,增加了“维护党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内容。根据十九大精神中关于解决中国台湾问题态度的最新表述,增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内容。新观点和新论断的融入,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完整,更加与时俱进。
   3.教学重难点
   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抓住社会热点,针对大学生思维困惑点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握以下教学重难点。第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统一性问题关系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问题,常常成为大学生认识中的困惑。针对大学生的这一困惑,“基础”课应该直面问题并给予回应。从爱国主义的内涵来看,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政治属性是爱国主义的根本属性,国家的昌盛离不开政党和制度的保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面临重大危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把爱国主义的理想追求同社会主义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二者的统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不可抗拒的发展轨迹。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前我国所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和抗击疫情取得的成效,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教师在“基础”课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导,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让他们真正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文化。第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外来文化和外国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崇洋媚外和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的倾向,弱化了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立足民族和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面向世界充分利用好发展机遇,又要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第三,爱国主义的知行统一的问题。爱国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或者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因此,教师只有让大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中国梦的实现中,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2]邓验,侯凯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北京教育,20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如“三单五步”。“三单五步”中的“三单”是基础。“三单”始终从学情视角思考创作,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始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三单”指:学情分析单、学力增值单、成长印记单。“五步”即:学前展示、互动交流、我析我辩、明理导行、拓展延伸。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三单五步”;教学模式;学情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
摘 要:要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校就要在教学管理中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将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高校要以人为本,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优化教学管理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优质教师团队,进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
摘 要:法律课程是中职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全法律知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中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艺术,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文章分析中职法律课堂教学现状及提高中职法律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性,并提出新时期提高中职法律课堂教学艺术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艺术;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
摘 要: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及国际化,能够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文章阐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取得的实践成果、及其产教融合的重要内涵,并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上提出了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高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 要: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进行有机融合,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传承国学文化的必经之道。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播国学经典文化,还要积极拓宽传播经典文化的渠道,这是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文章分析国学经典教学的现状,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学习中运用的必要性,提出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教育的整合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国学经典;融合;国学文化;传播;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3;G
摘 要:合作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它是个体在当今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幼儿具有合作意识并产生合作行为,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社会基础,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全面发展。文章从体育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以及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策略两方面,对其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体育游戏;幼儿;合作行为;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1;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人文性,教师要将“文”与“道”进行有机融合,挖掘文本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将爱国情感渗透于教学内容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完善、教学内容的细化、教学方法的改进落实德育目标,让学生在习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其品德得到完善、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学情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
摘 要: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的进一步规范化和合理化,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国外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较早,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为河北省基础教育数学化校园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文章结合实践,对河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借鉴PPP模式,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研究。   关键词:国际视角;PPP模式;河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摘 要:学生学习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有利于提高文学修养,强化对古人思想与历史文化的认知,提高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文章分析小古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概述小古文的含义与教育价值,提出小古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教师有效开展小古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小古文教学;问题;含义;教育价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3-0
摘 要: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根据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并要求改革培训模式、改进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如何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成果向办学实践转化,成为培训界普遍关注的课题。文章对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培训;成果转化;促进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