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等师范生技能训练创新模式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推进师范院校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紧跟网络时代步伐,探究一种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颖的传授知识方式为高等师范生技能训练服務,时刻与一线教学同步跟进,促进高等师范专业实训环境的信息化、动态化,该模式将对高等师范生实践技能以及素质培养起重大作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师范技能训练;APP应用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编号:2017-JSJYYB-08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16-02
  在“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2016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这是近年来教育部首次明确要求把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职前培训,故作为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本科院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育方面有所突破迫在眉睫。
  一、现状分析
  1.师范生教育呈现出职前与职后一体化
  现阶段,师范生的职前教育从数量问题转变为质量问题,进而转化到提高师资教育的素养和能力上,初高中对教师的需求要求新教师上岗就能胜任,这就使得师范院校必须积极推进师范生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保证所培养的师范生入职后基本能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
  2.高校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师范院校关于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处于多元化的尝试时期,多数院校推崇的主要是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经过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尤其是在运用网络技术来支持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还十分薄弱。
  3.新时期教育对象成长的新要求
  “95后”已然成为当今高校教育对象的主流,他们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高等教育必须研究教育对象的这些新特征,应将互联网特别是手机移动端融入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使教学更加个性化和科学化。
  二、新模式研究
  1.师范技能训练模式的改革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大多采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模式,同时,实践教学采用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我校实践教学模式采用的就是“系统训练、信息协作、模拟仿真、在线互动、达标认定”一体化师范技能训练模式。在信息化、在线互动的基础上,引入移动互联网的APP应用,将学生技能训练中的重难点、知识点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方法传授、教学经验和技能分享等分享到客户端APP上,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学习、讨论、交流,从而提高训练效率。
  2.师范技能训练方法手段的改革
  将“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学习模式引入移动客户端的APP中,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提高效率。
  “微课”就是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音频。这里的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方法传授、教学经验和技能分享等。“微课”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境,类似于一对一辅导,注重学生学,特别有利于参差不齐的学生课下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3.师范技能训练APP架构
  拟开发的移动端APP包含六大模块:专家精讲、名家赏析、学生作品、专家点评、经验分享、交流互动。
  专家精讲:提供老师制作的微课视频;
  名家赏析:收集的来自于网络的名家微课视频;
  学生作品:发布学生优秀的微课视频;
  专家点评:专家针对学生的微课视频进行点评;
  经验分享:学生的技能培训经验分享;
  交流互动:可以进行师生交流互动。
  其中,APP中的视频均采用“微课”的方式展现,短小精悍,易于学习。
  4.微课开发
  专门成立微课开发小组,成员由教师和学生参加,负责从前期的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的全过程。
  另外,微课制作作为学生的一项技能,在师范技能培训的同时要求全体学生分组制作微课,上传于网络,互相点评,择优传于APP平台,再由教师专家点评,供学生学习分享。
  整个指导过程,不仅有高等院校的教师参加,而且项目合作方中学的教师也全程参加,指导学生师范技能的提高,真正实现“双导师”制。
  5.技能培训教学方式的改革
  师范生的技能培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根据学科特点优化训练内容,要求教师示范、学生训练紧扣主题,采用名师示范、学生分组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另外结合学生的现身说法、典型案例分析、研讨等加强学生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同时将学生素养、能力培养等融入训练课程,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在师范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管理、多元实践和相互交流协作学习的运作模式。
  三、创新之处
  紧跟“互联网+教育”新时代,构建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情境。
  将移动端APP应用于师范技能培训,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利用移动互联网搭建APP平台,将优秀的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交互。在这个平台上,师范生不仅能够学习、实践,同时在专项技能训练时,选拔学生师范技能微课上网,点评交流。该平台界面友好、喜闻乐见、操作方便、资源丰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
  [2]赵志国,韩运侠.课程教育研究[J].依据中学教学实际构建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模式.2015,14:234,252.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专业申报材料中,注重专业办学历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教师的培养与科研,以及加强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特别是现代学徒制二级学院虎都学院订单班的成功主办,有力促进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教学改革的转变与发展。  【关键词】服装与服饰设计;学徒制;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TS941.2-4;G7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职责。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法律素养的养成,是适应新世纪法治社会建设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探寻增进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的有效途径,力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助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摘要】为提高“精密机械学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理论-实验-实践-设计”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包括“精密机械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创新实践教学研究;强化大作業训练等实践环节;改革“精密机械学基础”课程设计。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获得的成果经验可向全国高校相关机械设计类课程推广。  【关键词】四位一体;精密机械学基础;创新教学  【基金项目】
目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作为一种增塑剂被广泛使用且存在于环境中,由于DEHP与塑料制品之间不能共价结合,且随着产品的反复使用、加
【摘要】在物理之类的实验系列课程中,实验操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围绕物理实验系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就物理实验系列课程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联、在物理实验系列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物理实验系列课程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展开整个研究,希望可以为物理实验系列课程
【摘要】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语言知识,但是缺少使用英语语言的环节,不利于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形势下,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实际翻译工作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交际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教学核心内容,强调翻译实践交际过程的有效性。但是就目前而言,交际法在大学中的应用还面临社会环境的缺失和师资力量的匮乏等现实状况,因此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伴有进行性认知和记忆功能减退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绝经后女性AD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是男性发病率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虚拟现实技术上的研发与应用越来越趋于成熟,而且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全网实时无缝互联,人们可以在虚拟网络里进行过去只能在现实世界里进行的各种工作或学习。本文就沉浸式漫游学习系统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可行性就行一些简要探讨以期对当前的计算机教学在新科技应用上有所启发。  【关键词】沉浸式漫游学习系统;计算机;教学改革;应用  【基金项目】2016年沈阳市教育科学“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