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中看清代漕运对天津的影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ck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漕运是清朝统治得以持续的经济命脉,而天津位于漕运的枢纽地位,每年数万名漕运人员驾驶上万只漕船运载着数百万石漕粮由此经过,从而对天津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清朝的很多诗歌中都有反映,主要表现在天津商业的发展、天津人对南方语言的了解和对妈祖的信仰以及漕运文学的出现等方面。
  关键词:诗歌 清代 漕运 天津 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清代,通过京杭运河将粮食从南方经济区运送到北方政治区的漕运是清朝统治得以维护的基础,其在清朝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天津位于漕粮到达目的地的枢纽位置,每年数万名漕运人员驾驶上万只漕船运载着数百万石漕粮在天津运河上经行不断,如此庞大的漕运活动对天津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从诗歌中得到了体现。
  一 从诗歌中看漕运对天津商业的影响
  清代,漕粮被奉为天庾正供,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官府对漕运旗丁非常体恤,漕船除了运载粮食外,还允许携带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即土宜,令漕运人员沿途售卖以作资用,并且允许携带土宜的数量一增再增,最高达一百八十石(相当于三万六千斤)。除了官府允许携带的土宜外,漕运旗丁往往还私自携带一定数量的土宜即私货,二者合在一起,数量相当可观。
  漕运旗丁从南方携帶的土宜和私货种类很多,有粮食、奢侈品、瓷器、竹器、木材等。这些土宜和私货往往在离京城较近的天津地区售卖。南方货物的大量涌入,使天津的商业得到了高度发展,市场出现了极度繁荣。这一景象在清代的一些诗歌中得到反映:
  畿南巨镇此称雄,都会居然大国风。
  百货懋迁通蓟北,万家粒食仰关东。
  市声若沸鱼虾贱,人影如云巷陌通。
  记得销金锅子里,盛衰事势古今同。
  ——清 崔旭《津门》
  潞卫交流入海平,丁沽风物久闻名。
  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
  柳外楼台明雨后,水边鱼蟹逐潮轻。
  分明小幅吴江画,我欲移家过此生。
   ——清 朱岷《初到津门》
  天津城在西沽头,沽水滔滔入海流。
  沽上人家千万户,繁华风景小扬州。
   ——清 崔旭《津门百咏·天津城》
  从“畿南巨镇此称雄,都会居然大国风”、“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四句诗可知天津当时已经成为北方地区仅次于京城的一个繁华都市。“记得销金锅子里,盛衰事势古今同”、“分明小幅吴江画,我欲移家过此生”、“沽上人家千万户,繁华风景小扬州”,“销金锅”是南宋以来文人对杭州的称呼;“吴江”即当时的苏州,可见当时的天津可以与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杭州、苏州、扬州相媲美,使人流连忘返;“百货懋迁通蓟北,万家粒食仰关东”两句表明了天津商业枢纽的重要地位;“市声若沸鱼虾贱,人影如云巷陌通”展现了天津市场上贸易繁盛,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景象。
  天津商业的繁荣发展,也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兴起,如餐饮业、娱乐业。天津当地百姓传唱着两首歌谣,一首为“想美餐,东门里,冀州馆,路南里,曹秃子,是经理,焖的饼,有名气,熏驴肉,味鲜美,切卖者,内掌柜”。天津“曹记驴肉”是有名的美味佳肴,驴肉夹烧饼更是天津的特色。另一首为“鸟市对着官银号,不来鸟市不知道。蛐蛐蝈蝈鸽子鸟,茶汤锅巴枣切糕。戏院茶楼有几座,停船就往这里跑。”鸟市、茶院、戏楼都是当时漕运人员娱乐的好去处。从这些歌谣可以想见,当时天津餐饮业和娱乐业的繁盛景象。
  天津商业的繁荣,也使天津地区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某种行业的行栈。如杂货行、粮米行。其中杂货行栈房多设在北门以西至针市街,粮米行栈房多设在海河、南运河附近。这些行栈的兴起及其聚集区的形成与漕运有着很大关系。
  漕运旗丁除了将南方货物带到天津出售外,也经常在返航时收买天津地区的特产,将其带到南方地区发卖:
   杨柳阴阴似图画,春波满岸长春蒲。
   蒲帘编好江南卖,家住当城小直沽。
   ——清 爱新觉罗·永《杨柳青竹枝词(二)》
  天津的杨柳青是盛产蒲苇的地区,蒲苇被编织成蒲帘,发卖到江南地区,大都是借搭漕船。
  二 从诗歌中看漕运对天津语言的影响
  清代,运送漕粮的漕运人员大都是南方人,他们经常从天津经过或者在天津停留,所以天津南北运河上时时都能听到南方方言,反映这一现象的诗歌很多:
  江湖载酒兴如何,意趣衡量总未过。
  船上买花吴语腻,水滨修禊越人多。
  竞传小部双鬟曲,早种南溪六月荷。
  只有闲曹能好事,时骑瘦马踏青莎。
   ——清 英廉《津门杂咏》
  轻装检点上扁舟,祖送无劳夹道周。
  潞水南通江国远,直沽东接海门秋。
  忽惊贾舶来闽语,且逐鸣榔听越讴,
  梦入乡关仙岭外,白云深处晚悠悠。
  ——清 蔡新《恩予归养恭纪》
  清代的“吴”是指江苏一带地区,所以以上诗歌中的“吴语”就是指江苏一带的方言。“闽”是指福建地区, “闽语”也就是福建地区的方言。“越”是指江浙一带地区, “越讴”则是指江浙一带的歌谣。以上这些字眼表明,清代吴、闽、越等地的人在天津地区很多,其语言在天津地区也被经常听到。由于长期受这些南方方言的感染,天津地区的人们不仅能听懂而且也学会了这些语言:
  家家门户对蓬窗,白鹭飞来照影双。
  杨柳桃花三十里,罟师都惯唱南腔。
   ——清 沈峻《津门棹歌》
  波定云间上下天,苇塘蒲溆远相连。
  西来打桨东来橹,惯学吴娃唱采莲。
   ——清 梅宝璐《潞河棹歌(二)》
  “罟师”即渔夫,以上两首诗表明,受南方语言影响,天津地区的渔夫唱渔歌都习惯用南方腔调,潞河上行船之人也都习惯用江苏地区的童歌语调唱采莲歌。由此可见,清代漕运对天津语言影响之大。
  三 从诗歌看漕运对天津信仰的影响
  清代,天津人信仰天后或称娘娘,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天后或娘娘是妈祖的变称。妈祖原是南方沿海地区人民的一种信仰,因为当地人民靠海为生,常年在海上航行,经常会遭遇风浪,也许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于是大都信仰妈祖,认为其有保护海船航行的神威。
  元、明、清时期,天津处于漕运要道,东临海,西濒河,无论是海运还是河运,漕船都要由此经过,但此处也是漕船经常遭遇风浪的地区,于是具有保护船只航行的妈祖信仰也被漕运人员传到这里,并得到发展。元朝,在天津建立了天妃宫;明朝,对天妃宫进行两次重建;清朝,在元、明两朝的基础上,将天妃宫加封为天后宫。
  清代,天后在天津人的信仰中已经不只是对漕船有保护作用的神灵,其功能被扩大了,这可以从天津地区的一段歌谣中得到反映:“东门外,娘娘宫,又名叫,天后宫,能保你,子女生,还保佑,河道通,船行顺,安全行”。可见,在天津,天后或称娘娘除了能保护船只安全航行外,还能保佑人民生儿育女,后者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天津人对天后的祭祀更加兴盛:
  三月村庄农事忙,忙中一事更难忘。
  携儿结伴舟车载,好向娘娘庙进香。
   ——清 王韫徽《津门杂咏》
  民间流传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的诞辰,此时虽然正是农忙季节,但天津及其周围的人们还是会成群结队地去天后宫进香。另外,在天后诞辰之际,还会上演极为隆重的“皇会”:
  逐队幢幡百戏催,笙箫铙鼓响春雷。
  盈街填巷人如堵,万盏明灯看驾来。
  ——清 崔旭《皇会》
  可见,在为庆祝天后诞辰而举行的皇会上,各种仪仗旗帜(幢幡),乐舞杂技(百戏),笙箫乐器等都争先上演,方圆数百里的人都赶来参加,以致参加皇会的人数太多,往往滋生事端,对天津的治安状况造成一定的扰乱。所以后来官府不得不规定“大会数年一出”,也就是令皇会不再是一年举行一次,而是多年举行一次,并且每次都要“从简举行”。
  四 从诗歌看漕运对天津文学的影响
  清代,天津处于漕运重地,因此,出现了众多与天津地区漕运有关的诗歌,下面略举几例:
  1 描写天津运河的诗歌
  天津地处南运河、北运河、海河交汇之区,于是出现了众多描述三河交汇情景的诗句:
  潞河澄澈卫河浑,二水交流下海门。
  直北回看龙阙迥,极东遥望蜃楼昏。
  孤城近水舟多泊,列戍分耕野尽屯。
  我有好怀无处写,欲沽樽酒对君论。
  ——明 丘《舟次直沽简彭彦实》
  这是描写在天津三岔口处,南运河、北运河、海河在此交汇的情景。“潞河澄澈卫河浑,二水交流下海门”描述了清澈的潞河即北运河与浑浊的卫河即南运河在三岔口合流,汇入海河的情景。
  另外,还有反映天津运道畅阻情况的诗歌:
  筐儿港迤北,流沙数处浅。
  春月水致艰,大舟滞动转。
  故用就深处,避浅三程展。
  人知浅之害,未知浅之善。
  是河无闸坝,流沙为之限。
  设非此停蓄,一往水存鲜。
  通漕赖乎兹,一弊一利显。
  ——清 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即事》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在三十六年写下的御制诗,其描述了北运河道流沙多,处处淤浅,漕船行进艰难的事实:
  又决河西岸,纷纷报急流。
  往观艰步履,遣力细咨诹。
  撤道游鱼跃,桑田野鸡浮。
  冯夷何太厉,不管老农愁。
  ——清 李可桢《河西又决》
  《河西又决》是一首描述北运河在天津河西务这个地方决口情景的诗,“又决”反映出河西务地区运道经常决溢的事实。“急流”、“桑田野鸡浮”、“太厉”、“老农愁”等字眼表现了决口水流之急以及造成的危害之大。
  2 描写天津漕船的诗歌
  清代,天津是漕粮运往京都的必经之地,每年都有大量漕船从此经过。另外,北运河流沙众多,时常淤浅,尤其是在杨村以北更是如此。因此,漕船行至天津地区经常需要等待小型剥船将漕粮进行转运,于是就造成大量漕船以及剥船聚集天津的情景。这一情况在诗歌中也有反映:
  千樯争溯白苹风,飞挽东南泽国同。
  已见灵长资水德,也应辛苦念田功。
  ——清 爱新觉罗·玄烨《通惠河阅运艘》
  转粟排千舰,分流纳九河。
  潮声连海壮,树色入京多。
  鼓楫鱼龙伏,停帆鹳鹤过。
  津门秋望远,明月涌金波。
  ——清 爱新觉罗·玄烨《天津》
  从“千樯”、“千舰”等字眼可以想见当时经过或者停留在天津地区漕船的数量是何等之多。
  3 描写天津地区因漕运而形成景观的诗歌
  清代,漕船常年經行天津地区,于是在运河两岸形成了众多与漕运有关的景观:
  西指神京御水通,蒲帆乱射夕阳红。
  粟输南国争飞挽,客近长安尚转蓬。
  历历晚烟收极浦,依依晴树趁轻风。
  往来阅遍沙头鹭,独立苍茫送去鸿。
   ——清 吴合伦《潞水帆樯》
  这首诗描述的是潞河即北运河上天津地区武清县六景之一——潞水帆樯。“蒲帆乱射”、“争飞挽”表现了漕船在此百柯争流千帆竞的景象:
  春风几度柳丝柔,金缕千条半未抽。
  雨含寒烟迷远道,晴交乱影入清流。
  疏黄不解流莺语,翠黛偏添少妇愁。
  最是含情娱客处,长留明月伴行舟。
   ——清 高尔俨《长堤翠柳》
  这首诗描述的是南运河上天津地区静海县八景之一——长堤翠柳。清代,官府每年下令在运河沿岸栽种树木,一来可以保固堤岸,二来漕运人员也可以借以乘凉,树木越种越多,时间一长就形成了“金堤千里,绿树万重”的景象:
  平野漫漫雪欲迷,东连海曙遍郊畦。
  潮声日暮听津北,花气波摇满淀西。
  三径云阴遮远树,半河柳色隐长堤。
  阁南更向风前望,帆影斜排运舶奇。
   ——清 毛家彦《静海八景》
  这首诗是对静海县八个景观的总述,其中“半河柳色隐长堤”就是指上面所述的“长堤翠柳”这一景观。“帆影斜排运舶奇”则是指静海县因漕运而形成的另外一种景观,即“风帆运舟”。
  
   注: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ZX-207。
  
   参考文献:
   [1] (清)吴惠元:《续天津县志》,清同治九年刻本。
   [2] 缪志明:《天津风物诗选》,天津市文史研究馆,1985年版。
   [3] 贾长华:《老城旧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 贾长华:《宝地三岔河口》,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 (清)英廉:《梦堂诗稿》,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6] (清)蔡新:《缉斋诗稿》,清乾隆刻本。
   [7] (清)蔡家本、荣铨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8] (清)吴廷华:《天津县志》,清乾隆四年刻本。
   [9] (清)黄掌纶:《长芦盐法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10] (清)吴:《武清县志》,清乾隆七年刻本。
   [11] (清)李卫:《畿辅通志》,四库全书本。
  
   作者简介:李俊丽,女,1979—,河南新乡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明清史,工作单位: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其他文献
问:听说当前刊授、函授等声誉不好,你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办刊授? 答:刊授、函授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形式不能否定,关键是如何办好,以及抱什么样的态度去办。今年我们办第一期诗歌
眼下,老师们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成了一种“自觉的追求”。不管是低段,还是中高段,每堂课上小练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练笔热”的背后,我们还应该思考:课堂小
思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思考,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前导。从小培养孩子善于思考,对于孩子日后成材十分重要。家长、应怎样引发孩子思考,使孩子养成善于思考
“春秋第一相”管仲把经济谋术用于治国、外交,帮助齐国成为中原大国,到现在这些谋术还被CEO们奉为经典。东周时,齐国是中原大国,齐桓公称霸前后二十多年,国用充足,兵力强大,
宋太祖赵匡胤曾于殿中与继位者勒石为戒:“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其中第二条是告诫子孙重视文人,和士大夫
讲起党建工作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务虚、严肃和枯燥这样的词语。然而,山东省肥城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将如此严肃枯燥的党建工作化虚为实,靠思想教育走心入脑,落实安全责任,严格依法
2005年大学毕业,我分到了老家一所职高和普高相结合的综合高中,在普高教美术,在职高教服装。教授的课程都是熟悉的专业,所以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不需要学习什么,没课的时候画点
搞活大中型企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中心课题,究竟如何搞?立足点在哪里?许多仁人志士激情进发,语惊四座,试图通过搞活大中型企业来摆脱经济困境。本刊特约通讯员梁平同志在一次
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履行工会职能,推进企业民主管理的发展和创新,发挥企业民主管理与企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
一位教师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上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那哀婉凄凉的背景音乐烘托了主人公失去父亲的悲痛情绪……但就是让人感受不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