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与“资治”:司马光与他的时代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光于1019年出生,1086年去世,正值宋真宗晚年到哲宗即位初期,这一时段基本上是北宋王朝的前中期。宋代是社会经济、制度建设、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时期;同时也是周边被挤压、内政因循求稳、面临严峻挑战的时期,战略格局与政策应对有诸多问题。

北宋前中期的政治格局


  北宋王朝建立八十年之后,长期积累的内外矛盾愈益突出,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范仲淹等领袖人物被推举出来,开始推行新政。“庆历新政”的主要纲领目标,是希望“法制有立,纲纪再振”,也就是要回到祖宗朝那样的“理想状态”下。司马光没有机会和范仲淹等人共事,但是他对范仲淹等人十分敬仰、钦佩,认为“范公大贤”。
  “庆历新政”进行一年多就中止了,学界通常称之为“夭折”,但是新政揭示出来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一些青年官僚经常讨论国事方针,感觉迟早还是要有改变。当时有所谓“嘉祐四友”之说,指的是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和韩维,他们曾是非常亲密的朋友,司马光、王安石彼此之间都怀有钦敬之心。
  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熙宁新法”的时候,已经是“庆历新政”二十五年之后,此时范仲淹已经去世了,他当年的同道,像富弼、欧阳修、韩琦这些大臣都还在,但是他们这个时候都已经超过六十岁了,可谓垂垂老矣,对于国政也有了另外的主张。神宗器重的王安石和司马光都竭诚国事,都观察到当时纲纪隳紊、风俗弊坏等问题,但对于治国理政的路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略,意见全然不同。
  面对内外重重矛盾,王安石秉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坚持推动新法;司马光却认为“治天下譬如居室,弊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主张稳健缓进。针对国家财政问题,王安石主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开源重于节流;司马光则认为“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朝廷所谓“理财”无异于盘剥,对家国民庶并非益事。司马光曾经有书信劝诫王安石,王安石则断然拒绝了司马光的意见。两人自此分道扬镳。宋神宗希望把他们都留在朝廷,但是两个人坚决不同意共事,神宗最终选择了主张变法的王安石。
  这一期间司马光身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在讲筵为神宗讲授《资治通鉴》。时人曾经称道说:“司马公,所谓‘惟大人能格君心之非’者,以御史大夫、谏大夫执法殿中、劝讲经幄用,则前无古人矣。”从《司马光日记》和《手录》里可以看到,神宗经常征询司马光对于政事的意见,司马光对神宗的态度也坦率诚恳。其后,司马光未接受枢密副使任命,曾经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后来到洛阳,开始专心致志地修撰《资治通鉴》,一去十五年。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哲宗继位,政权掌握在太皇太后高氏的手里,倾向于维护“祖宗之法”的文彦博、司马光、吕公著等人被召回朝廷,政局发生了明显的转折。
  元祐元年(1086)闰二月,司马光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就是当时的首相,达到他仕履的巅峰。他回朝后提出的“十科荐士法”等建议,都被陆续采纳,新法也先后废罢。当年四月,王安石去世了。此时司马光身体已经非常不好,无法上朝,但他还是手书致函另外一位宰相吕公著,称“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建议“朝廷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对王安石有很高的评价,希望朝廷优予追赠。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作为政治人物的磊落情怀。
  同年九月,司马光去世。之后,北宋政治又有很多波澜和翻覆,包括徽宗时期蔡京等人操弄的“元祐党籍”党同伐异事件,司马光等人被追贬……这些都是司马光的身后事了。司马光离世四十年后,沉溺于“盛世”幻景中的北宋王朝,大厦轰然倒塌。

士人文化与“资治”意识


  宋代的士人文化与前代有高度关联,特别是中唐以来,经过五代到宋,有延续也有变革,文化特色形成于整体的嬗变背景中。日本学者曾经提出“唐宋变革论”,葛兆光老师也说“唐宋文化的嬗变,在中国文化史上也许是最值得研究的题目之一”。变革涉及很多不同的方面,大体的趋势是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
  宋代内部的政治环境还算稳定,北宋前中期的文化气氛也相对宽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士人群体比较活跃,社会充满了活力。
  许多士人通过科举脱颖而出,对于时代体制有高度认同,对“家国”“天下”有强烈的关怀。其中的优秀者以天下为己任,这种责任感集中体现于集体性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仅是范仲淹的高尚情操,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也都有由当时国家的格局背景所带来的强烈忧患意识。唐末五代的纷扰、北方政权的压力、社会内在的矛盾,在他们心中一直徘徊不去。
  宋仁宗后期,王安石给皇帝的章奏中即指出,国家“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司马光也说:“上下一千七百馀年,天下一统者,五百馀年而已。其间时时小有祸乱,不可悉数。”他又在《稽古录》中说:“自古以来,治世至寡,乱世至多,得之甚难,失之甚易也。……可不戒哉!可不慎哉!”熙宁年间,有关变法利弊,他也曾经对宋神宗表示:“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资治”的意识,正是在戒惕忧患、期待治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即便政治上失意之际,他们仍然不放弃自己的治国理念,对于学统、道统仍然有所坚持。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史家,他从不讳言内心认知:“史者,国家之典法也。”韩琦也曾经说,修史是要树立“万世法”。这是士大夫集体性的政治责任感。神宗皇帝把司马光进呈的《通志》赐名为《资治通鉴》,事实上司马光本人以史“资治”的意识也是很强的。司马光的“资治”意识,不仅体现在《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也不仅体现在这一部鸿篇巨制里,应该说,他的言行举止,和当时许多士人一样,处处都有体现。

余 论


  所谓“资治”,首先是士大夫的自觉意识;如何资治,当然关系到治理者的襟怀、见解、能力等。《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北宋后期有人跟刘安世说:“三代以下,宰相学术,司马文正一人而已。”刘安世回答说:“学术固也。如宰相之才,可以图回四海者,未敢以为第一。”也就是说,历代宰相中,司马光学术上确实很强,但是作为宰相,才干能力应该能够统驭四海,司马光可能算不上第一等的人才。
  司马光是一位注重纪纲、正派端方的人物,为人处事笃实精勤。他的学术指向,在于经世致用;他关心国家盛衰,关注生民休戚,也注意是非细节。他编修《资治通鉴》,不为褒贬好恶所拘,不逢迎不曲解,将严肃的考辨研究引入史学编纂。他不仅关注历史过程,编修《资治通鉴》、撰著《涑水记闻》,也曾编修《书仪》《家范》;他对于礼仪轨范、名分次序、伦理道德的重视,都证明了他毕生关注的重点所在。他心目中的“资治”,意义所及,不只在于政治、军事、国家财政,更在于“理想秩序”的建立。在《资治通鉴》卷一,他就指出:“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可以说是忧勤惕厉,念兹在兹。
  现在可以看到存世的司马光尺牍、手稿,字迹端劲方正。另外,跟他的仕履有關的有:日本熊本县立美术馆收藏了熙宁二年(1069)司马光充史馆修撰告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元祐元年司马光拜左仆射的告身。
  总体上看,司马光是北宋中期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苏轼称赞司马光“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诚心自然,天下信之”。我想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摘自《文史知识》)
其他文献
秋日的一天,和电影明星邵音音在铜锣湾的香港游艇会做访问。傍晚时分,海风习习,天光渐渐淡下来,远处的维多利亚港有大大小小的船只在暮色中驶进驶出,她指着其中不起眼的一艘向我感慨:“年轻的时候我忙着登台赶场,就是乘着像这样的‘哇啦哇啦’,每天在香港和九龙之间穿梭的。”  “哇啦哇啦”,源自“wallahwallah”的音译,是旧时香港人对私人机动船的简称。这种船的规模普遍不大,一艘仅可载客十余人,每逢打
图/本刊记者 姜晓明  2012年10月7日,江苏省江阴南菁中学举行130周年校庆。张黎刚作为优秀校友回校,他看到了高三班主任袁老师,大半年没见,老师似乎比以前清减了。袁老师告诉他,胸闷,时常有些不舒服,可能心脏有点问题。他立刻安排老师去上海检查身体,结果是心脏没问题,但是肺部有阴影,经过确认是肿瘤。张黎刚为老师请了上海最好的专家进行手术,现在,老师仍在康复治疗中。  张黎刚在健康管理行业创业已经
政务公开是个好事情,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政府部门来讲,这既是加强公众沟通,提高公共形象的途径,但搞不好也可能麻烦上身,暴露自身弊端,而这经常是通过一些细节反映出来,比如政务平台上的日常回复工作。  据新华社报道,一教师向安徽池州贵池区政府官方微信咨询问题,却收到“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我仿佛聽见了一群蚊子在嗡嗡嗡”等神回复,让人惊呆。一网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区政府官网的区长信箱留言,咨询
从当下的文化剖面看,冰水和热水的差异出现是源于口感、饮食习惯的差异,但如果将问题置于历史中考量,就会发现这些说法不一定成立。  因为水质和饮食习惯随着历史发展、文明演进而不断变化,但在这中间为什么西方人没有形成喝热水、东方人没有形成喝冰水的习惯?而且,西方人喝冰水隐含的一个基础的前提是直饮水的出现,而中国至今为止仍然没有发展出健全的城市直饮水系统,这又是为什么?我的回答是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的。  
两年前,小伙子哈勃(Harper)和艾德(Ed)刚刚大学毕业,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工作不好找,但他们都马上要开始偿还五万多欧的学费贷款。  “尽管我们是剑桥的学生,但在就业市场上不过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哈勃说,“所以我们想知道,有没有新鲜点子能出奇制胜。”思前想后,两人终于打出了第一个广告——“此脸出租(buymyface)”。  你出上一欧元,就能租两人的脸一整天,涂上商标或者宣传标语
1月13日,早上7点刚过,台湾桃园市大溪区头寮园区,马英九再次站在了蒋经国的陵寝前。这一天,是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蒋经国逝世30年的日子。  30年来,对于蒋经国的功过是非在“蓝绿”撕扯中似乎仍无定论,信服他的人怀念他在世时的“美好时光”;反对他的人讥讽其唯一的贡献就是“死得早”。  这个曾经的政治强人在人生最后时刻作出的抉择,其遗音仍回响在当下的台岛政局中。  举步维艰  蒋经国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
摘 要 根据过程性评价理念,将过程性评价手段运用于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通过对评价方式、标准及关键点的设计应用,学生的技能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 过程性评价;会计电算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4-0094-03  1 引言  过程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建构学习者
2014年9月30日,北京,李娜出席退役仪式,正式告别赛场  2014年秋天,李娜又一次走到了终点。这一天,33岁的李娜宣布退役。这就是说,她作为一名网球运动员的生涯,正式结束了。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NALI的名字出现在任何大满贯赛事的签表上。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李娜精心准备。她很爱美,化了精致的妆容,烫了略微卷曲的新发型,看起来既时髦,又有女人味。不过,她为自己挑选的礼服是一身黑色的西服裤
20世纪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主要围绕“农民反抗”与“小农经济”两个方面展开,同时还涉及对中国农村社会形态的认识。虽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认识主题过于集中;二是认识思维具有二元断裂性;三是认识方法较为簡单。在21世纪,新的历史高点为中国农村研究提供了新条件,也提出了新任务。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除了学术自觉以外,还需要思维方法自觉。(《社会科学报》)
经济数据是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宏观依据,各地的数据汇集在一起,就是国家做出重大决策的客观前提,因而可以说,各地数据的准确性,决定着整个国家出台政策的精准性,这对国家来说是制定大棋局的有效参考。如果一些地方的经济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那么,依此制定出的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就会潜含着一定的偏失,这会对整个部署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并且,作为国家制定的宏观发展战略来说,都有着相对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因为国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