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以导入为切入点,开启爱与生命的教育;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渗透爱与生命的教育;抓住生活实例,延伸爱的教育;在习作练习中,赋予生命意义的教育。从教学教育实践来看,具有良好的效果,对小学德育渗透与语文教学研究的探讨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与生命;渗透;核心素养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语文教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关于“爱与生命”的教育
爱的教育就是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尊重,是一种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心怀与感受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有了关心,有了理解,有了信任也就学会了爱,就不会去伤害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小学语文教材处处可见有关“爱与生命”的教育的课文,如:《可贵的沉默》、《桥》、《触摸春天》……教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更要知道大爱无疆、大爱无痕。这也正是语文教学中渗透“爱与生命”核心素养教育意义之所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与生命”教育的四种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课文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德育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把这些德育教育的思想和内容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与教育,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渗透“爱与生命”的核心素养教育的问题。
(一)以导入为切入点,开启爱与生命的教育
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通过导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教学中,笔者先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一个关于捐骨髓的爱心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进一步走入课文中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在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们都被“爱”包围着,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爱与生命的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新意。
(二)在人物分析中,渗透爱与生命的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借助人物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如:在《永生的眼睛》一文中,父亲是这样说的:“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这段话体现了琳达父母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琳达和温迪,也教育了大家,他们的生命不是永恒的,但他们的爱与灵魂必将得到永生。这些看似平凡却又意义深远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对生命的理解是那么的深刻,对爱的诠释是那么的生动。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刻剖析语言背后的深意,而不仅仅是对句子的解读。通过人物语言分析,启示学生:以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光明和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
(三)抓住生活实例,延伸爱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教师应在延伸学习内容的时机,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在拓展教学中,笔者以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敬重生命。
笔者曾进行一节“母爱的教育”段落写作课。上课前,笔者准备了一些女儿的成长记录照片,还买了一袋“心形”果冻。课堂上,先拿出一个果冻,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果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心形。”笔者又问:“它代表着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爱!”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妈妈对自己的爱”,再来汇报。学生的汇报有生活上的,也有学习上的。然后笔者便投影出女儿的相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寻找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地照顾的记忆。看完后让学生说出感受。学生们纷纷发言:“妈妈,我爱您!”“妈妈,您真了不起!”“妈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妈妈,我会努力学习。”“妈妈,原来你把我养大是那么的不容易。”……
通过这次写话课和调查回访,笔者感受到孩子点滴的进步;从一些妈妈电话中幸福的语言,仿佛看到她们脸上甜甜的笑容。可见,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在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怎样去爱的同时,还可以用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释放爱的情感。
(四)在习作训练中,赋予生命意义的教育
关于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课文“生命的意义”单元习作里,笔者给学生提供“丛飞事迹”的图文。学生纷纷表达了如下感受:
学生一:丛飞叔叔以奉献社会为快乐、以奉献爱心为己任,以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
学生二:先后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深圳市五星级义工”,丛飞叔叔真了不起!
学生三:丛飞叔叔说:“能为社会有所奉献,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要以他为榜样,奉献自己的爱。
学生四:如果命运再给丛飞叔叔5年的时间,那该多好啊!到时候我与他同行,和他一起兑现向孩子们许下的诺言,用更多的爱回报社会。
学生五: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听着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言,笔者心里涌起无限的感动,于是趁机把一篇由笔者与学生亲历的一件事写成的《生命的赞歌》,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
附:
生命的赞歌
早上起来,天气还算可以,今天是个好日子,怀揣着快乐的心情去上班。
早读课开始有一会儿了,孩子们正在默写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句,不知道从哪个窗口误闯进了一只小鸟。孩子们先察觉到,他们的骚动才引起我对这只小鸟的注意,全身黑灰色,小巧玲珑,让人怜爱。只见它在教室里高傲地飞着,嘴里发出一阵一阵的鸣叫声,在孩子们的耳朵里萦绕。我也没有打断孩子们对它的张望,让他们去感受这只小鸟生命的飞行和歌唱。
眼睛瞄着教室的挂钟,在想:还有两分钟就下课了,让孩子们多欣赏它一会儿吧。下课后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把它送离教室,回归大自然的。可是意想不到让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小鸟闯入正在快速旋转的风扇叶里,“嗖”的一声,两团东西随即落地,只听到小炯说:“这只鸟的头和身体被风扇分开两半了!”我捂着嘴不敢作声,刚才还活生生的生命,竟然瞬间即逝。不忍上前看,只好叫小炯把它包好,放入垃圾桶。其实,它刚才的扑腾和鸣叫已经在呼唤着它的无助,它的迷惘,它已经找不到出口了。是我的迟疑间接让这只小鸟失去了它的生命。我黯然神伤,深深自责,怎么会变得这样?
这让我想起了荆棘鸟,那是一种怎样的鸟啊,目光坚定而炯然,耗费精力去寻找荆棘树,唱出销魂的歌。只一首,就死在长长的尖刺下,让血盛开成一朵嫣然的玫瑰。多么盛大的死亡。今天的这只鸟,它不畏死,不避死,为了寻找出路,短暂的生命也洋溢着义无反顾的绝唱。也许它用青春燃烧了极致的悲壮!
分享完这篇日记,学生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有的学生忍不住说:“老师,您写得太真实了,仿佛回到了昨天发生的那一幕。”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也想把这件事情写下来。”“老师,这只鸟死得真勇敢,就像您说的荆棘鸟一样。”笔者说:“你们说得太好了!行,就把自己的感受写到习作中,自拟题目,写出心目中丛飞和小鸟的勇敢,写出你对生命的理解。”
这,无疑是对孩子们进行的“爱与生命”的一次最生动的教育!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不同。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用形象的比喻,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由此启发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与生命”教育的四种途径无不体现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与生命;渗透;核心素养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语文教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关于“爱与生命”的教育
爱的教育就是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尊重,是一种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心怀与感受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有了关心,有了理解,有了信任也就学会了爱,就不会去伤害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小学语文教材处处可见有关“爱与生命”的教育的课文,如:《可贵的沉默》、《桥》、《触摸春天》……教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更要知道大爱无疆、大爱无痕。这也正是语文教学中渗透“爱与生命”核心素养教育意义之所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与生命”教育的四种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课文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德育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把这些德育教育的思想和内容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与教育,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渗透“爱与生命”的核心素养教育的问题。
(一)以导入为切入点,开启爱与生命的教育
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通过导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教学中,笔者先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一个关于捐骨髓的爱心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进一步走入课文中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在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们都被“爱”包围着,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爱与生命的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新意。
(二)在人物分析中,渗透爱与生命的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借助人物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如:在《永生的眼睛》一文中,父亲是这样说的:“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这段话体现了琳达父母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琳达和温迪,也教育了大家,他们的生命不是永恒的,但他们的爱与灵魂必将得到永生。这些看似平凡却又意义深远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对生命的理解是那么的深刻,对爱的诠释是那么的生动。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刻剖析语言背后的深意,而不仅仅是对句子的解读。通过人物语言分析,启示学生:以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光明和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
(三)抓住生活实例,延伸爱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教师应在延伸学习内容的时机,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在拓展教学中,笔者以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敬重生命。
笔者曾进行一节“母爱的教育”段落写作课。上课前,笔者准备了一些女儿的成长记录照片,还买了一袋“心形”果冻。课堂上,先拿出一个果冻,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果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心形。”笔者又问:“它代表着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爱!”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妈妈对自己的爱”,再来汇报。学生的汇报有生活上的,也有学习上的。然后笔者便投影出女儿的相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寻找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地照顾的记忆。看完后让学生说出感受。学生们纷纷发言:“妈妈,我爱您!”“妈妈,您真了不起!”“妈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妈妈,我会努力学习。”“妈妈,原来你把我养大是那么的不容易。”……
通过这次写话课和调查回访,笔者感受到孩子点滴的进步;从一些妈妈电话中幸福的语言,仿佛看到她们脸上甜甜的笑容。可见,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在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怎样去爱的同时,还可以用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释放爱的情感。
(四)在习作训练中,赋予生命意义的教育
关于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课文“生命的意义”单元习作里,笔者给学生提供“丛飞事迹”的图文。学生纷纷表达了如下感受:
学生一:丛飞叔叔以奉献社会为快乐、以奉献爱心为己任,以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
学生二:先后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深圳市五星级义工”,丛飞叔叔真了不起!
学生三:丛飞叔叔说:“能为社会有所奉献,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要以他为榜样,奉献自己的爱。
学生四:如果命运再给丛飞叔叔5年的时间,那该多好啊!到时候我与他同行,和他一起兑现向孩子们许下的诺言,用更多的爱回报社会。
学生五: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听着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言,笔者心里涌起无限的感动,于是趁机把一篇由笔者与学生亲历的一件事写成的《生命的赞歌》,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
附:
生命的赞歌
早上起来,天气还算可以,今天是个好日子,怀揣着快乐的心情去上班。
早读课开始有一会儿了,孩子们正在默写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句,不知道从哪个窗口误闯进了一只小鸟。孩子们先察觉到,他们的骚动才引起我对这只小鸟的注意,全身黑灰色,小巧玲珑,让人怜爱。只见它在教室里高傲地飞着,嘴里发出一阵一阵的鸣叫声,在孩子们的耳朵里萦绕。我也没有打断孩子们对它的张望,让他们去感受这只小鸟生命的飞行和歌唱。
眼睛瞄着教室的挂钟,在想:还有两分钟就下课了,让孩子们多欣赏它一会儿吧。下课后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把它送离教室,回归大自然的。可是意想不到让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小鸟闯入正在快速旋转的风扇叶里,“嗖”的一声,两团东西随即落地,只听到小炯说:“这只鸟的头和身体被风扇分开两半了!”我捂着嘴不敢作声,刚才还活生生的生命,竟然瞬间即逝。不忍上前看,只好叫小炯把它包好,放入垃圾桶。其实,它刚才的扑腾和鸣叫已经在呼唤着它的无助,它的迷惘,它已经找不到出口了。是我的迟疑间接让这只小鸟失去了它的生命。我黯然神伤,深深自责,怎么会变得这样?
这让我想起了荆棘鸟,那是一种怎样的鸟啊,目光坚定而炯然,耗费精力去寻找荆棘树,唱出销魂的歌。只一首,就死在长长的尖刺下,让血盛开成一朵嫣然的玫瑰。多么盛大的死亡。今天的这只鸟,它不畏死,不避死,为了寻找出路,短暂的生命也洋溢着义无反顾的绝唱。也许它用青春燃烧了极致的悲壮!
分享完这篇日记,学生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有的学生忍不住说:“老师,您写得太真实了,仿佛回到了昨天发生的那一幕。”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也想把这件事情写下来。”“老师,这只鸟死得真勇敢,就像您说的荆棘鸟一样。”笔者说:“你们说得太好了!行,就把自己的感受写到习作中,自拟题目,写出心目中丛飞和小鸟的勇敢,写出你对生命的理解。”
这,无疑是对孩子们进行的“爱与生命”的一次最生动的教育!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不同。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用形象的比喻,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由此启发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与生命”教育的四种途径无不体现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