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凸显人本思想的和谐课堂。而人文环境是和谐课堂的前提保障;关注学生是和谐课堂的关键要素;问题课堂是和谐课堂的生命活力;品味细节是和谐课堂的有效手段。这样来倡导人本主义理念,凸显人本思想,构建和谐课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
关键词:人文思想;和谐课堂
我们常说,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的课堂,是一个对话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而我则认为所谓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而真正和谐的语文课堂,就是把课堂作为师生人本教育的主阵地。那如何来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一、人文环境——和谐课堂的前提保障
三尺讲台上,一位一本正经的老师,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奋笔疾书,一个个正襟危坐的學生,时而抬头听讲,时而低头不语,是我们常见的课堂环境。其实,想让学生投入课堂,我们得先自我投入,用自身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感染、激发学生,用风趣生动的课堂语言,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享受到老师的风采。我们还要适时地向学生流露出自已的爱,每一次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使学生感受到爱的鼓舞,情感的交融。
我们的课堂要允许学生的“调皮捣蛋”,允许他们的插话,更允许他们的争辩,为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解开枷锁。我们要与学生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认同,产生心理的“向师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激发出来,形成师生互动的对话平台,这样的人文环境是我们所需的。
二、关注学生——和谐课堂的关键要素
我们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本身的人文价值。在课堂上,我们与学生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进行语言、思维、行动上的引导时不“霸道”,而在“润物细无声”中,带领学生逐步建构和完善。我们要给学生以自尊,将学生看成是完整的人;要给学生以自信,将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要尊重学生差异,将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加强”,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关注到每位学生,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有“人情味儿”,更加地和谐。
三、问题生成——和谐课堂的生命活力
学生的思维怎样被激活,让他们的思维像水一般的灵动,是和谐语文课堂的生命。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给一个敢于提问的胆,变“灌输知识”为“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要给学生一颗勤于提问的心,变他们的“自我需要”为群众需求,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给学生一个善于提问的脑,变“人云亦云”为另辟溪径,培养学生思维的差异性,让课堂活力无限。我常常提醒自己:课始,我让学生提问了吗?课中,我有抓住学生思维的发散点、聚合点来激活学生思维了吗?我让学生对好奇、怀疑、困惑的内容提问了吗?课毕,我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了吗?还有什么遗憾吗?每一课或一单元上完时,我是否又引导学生提出更深层的问题:编者为什么要给我读这篇课文?这几篇课文为什么编在同一个单元?他们编排的目的是什么?……
四、品味细节——和谐课堂的有效手段
1.和谐课堂是情感释放的课堂
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因此,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怎样把人家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情感?《看菊花》一课,怎样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欣赏菊花的美,激发学生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感悟菊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是本课的难点。课上,我努力营造去公园看菊花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菊花盛开的秋天的公园内,赏菊花;逐渐加深学生对菊花颜色美的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来夸菊花,赞菊花;最后联系生活,挑出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语段,利用文本自身来感动学生,评菊花。这样,孩子们既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又可以将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得以释放。
2.和谐课堂是放飞想象的课堂
课上,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教材的空白处想象,在质疑解答时想象,在欣赏课件时想象,在续写课文时想象,以此进入想象的天地,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文章意境,达到情感的共鸣。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我让学生边看动画边想“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有的孩子把云雾想象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有的孩子把云雾想象成生活中的物品,有的孩子把云雾想象成……课上,我关注孩子纯真的生活,关注孩子纯真的心灵,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课堂也充满着人性之美。
3.和谐课堂是互动评价的课堂
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力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语文课堂自然也少不了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课上,我们不错过学生那一次次认真的态度,不错过那一本本漂亮地书写,不错过那一遍遍动情地朗读,不错过那一句句精彩地问答……我们及时、准确地给予他们恰当地评价,就会给他们注入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新鲜活力,让他们的心灵世界产生共鸣,产生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花,产生对学生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抓住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变反面评价为鼓励性的正面评价,往往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和谐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是能蹲下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者;在和谐课堂上,有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允许围绕文本的任何想法存在;在和谐课堂上,学生可以对分歧点大胆质疑,能在唇枪舌剑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和谐课堂上,每节课都会有不可重复的智慧生成。让我们和孩子相互去尊重、体验、感悟生命,领悟人性的真、善、美,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菊著.《探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读与写杂志,2008.
关键词:人文思想;和谐课堂
我们常说,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的课堂,是一个对话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而我则认为所谓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而真正和谐的语文课堂,就是把课堂作为师生人本教育的主阵地。那如何来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一、人文环境——和谐课堂的前提保障
三尺讲台上,一位一本正经的老师,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奋笔疾书,一个个正襟危坐的學生,时而抬头听讲,时而低头不语,是我们常见的课堂环境。其实,想让学生投入课堂,我们得先自我投入,用自身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感染、激发学生,用风趣生动的课堂语言,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享受到老师的风采。我们还要适时地向学生流露出自已的爱,每一次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使学生感受到爱的鼓舞,情感的交融。
我们的课堂要允许学生的“调皮捣蛋”,允许他们的插话,更允许他们的争辩,为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解开枷锁。我们要与学生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认同,产生心理的“向师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激发出来,形成师生互动的对话平台,这样的人文环境是我们所需的。
二、关注学生——和谐课堂的关键要素
我们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本身的人文价值。在课堂上,我们与学生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进行语言、思维、行动上的引导时不“霸道”,而在“润物细无声”中,带领学生逐步建构和完善。我们要给学生以自尊,将学生看成是完整的人;要给学生以自信,将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要尊重学生差异,将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加强”,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关注到每位学生,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有“人情味儿”,更加地和谐。
三、问题生成——和谐课堂的生命活力
学生的思维怎样被激活,让他们的思维像水一般的灵动,是和谐语文课堂的生命。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给一个敢于提问的胆,变“灌输知识”为“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要给学生一颗勤于提问的心,变他们的“自我需要”为群众需求,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给学生一个善于提问的脑,变“人云亦云”为另辟溪径,培养学生思维的差异性,让课堂活力无限。我常常提醒自己:课始,我让学生提问了吗?课中,我有抓住学生思维的发散点、聚合点来激活学生思维了吗?我让学生对好奇、怀疑、困惑的内容提问了吗?课毕,我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了吗?还有什么遗憾吗?每一课或一单元上完时,我是否又引导学生提出更深层的问题:编者为什么要给我读这篇课文?这几篇课文为什么编在同一个单元?他们编排的目的是什么?……
四、品味细节——和谐课堂的有效手段
1.和谐课堂是情感释放的课堂
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因此,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怎样把人家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情感?《看菊花》一课,怎样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欣赏菊花的美,激发学生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感悟菊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是本课的难点。课上,我努力营造去公园看菊花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菊花盛开的秋天的公园内,赏菊花;逐渐加深学生对菊花颜色美的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来夸菊花,赞菊花;最后联系生活,挑出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语段,利用文本自身来感动学生,评菊花。这样,孩子们既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又可以将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得以释放。
2.和谐课堂是放飞想象的课堂
课上,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教材的空白处想象,在质疑解答时想象,在欣赏课件时想象,在续写课文时想象,以此进入想象的天地,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文章意境,达到情感的共鸣。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我让学生边看动画边想“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有的孩子把云雾想象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有的孩子把云雾想象成生活中的物品,有的孩子把云雾想象成……课上,我关注孩子纯真的生活,关注孩子纯真的心灵,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课堂也充满着人性之美。
3.和谐课堂是互动评价的课堂
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力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语文课堂自然也少不了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课上,我们不错过学生那一次次认真的态度,不错过那一本本漂亮地书写,不错过那一遍遍动情地朗读,不错过那一句句精彩地问答……我们及时、准确地给予他们恰当地评价,就会给他们注入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新鲜活力,让他们的心灵世界产生共鸣,产生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花,产生对学生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抓住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变反面评价为鼓励性的正面评价,往往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和谐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是能蹲下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者;在和谐课堂上,有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允许围绕文本的任何想法存在;在和谐课堂上,学生可以对分歧点大胆质疑,能在唇枪舌剑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和谐课堂上,每节课都会有不可重复的智慧生成。让我们和孩子相互去尊重、体验、感悟生命,领悟人性的真、善、美,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菊著.《探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读与写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