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二氧化碳排放特征及其潜在影响因素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chen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浅水湖泊CO2排放的时空格局及与CDOM来源组成潜在关联机制,于1月(枯水期)、4月(平水期)、7月(丰水期)不同水文情景下富营养浅水巢湖进行野外观测,采用扩散系数—顶空瓶法观测表层水体CO2浓度(cCO2)和通量(FCO2),并探讨CO2排放的潜在驱动因素,尤其是对CDOM来源组成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巢湖全湖区cCO2均值表现为丰水期((51.9±71.8)μmol/L)>平水期((48.9±29.0)μmol/L)>枯水期((35.2±15.6)μmol/L),对应FCO2均值丰水期((219.3±275.5)mg/(m2·d))与平水期((219.9±157.8)mg/(m2·d))无显著差异,枯水期通量最低((-98.8±20.1)mg/(m2·d)).丰水期cCO2与FCO2空间上均表现为西部>中部>东部湖区,这与丰水季节巢湖西部十五里河与南淝河等主要入湖河口区外源有机质大量输入在此堆积并快速降解息息相关.DO与cCO2(P<0.05)、FCO2(P<0.001)在西部湖区均呈显著负相关;全湖DOC、Chl-a浓度与cCO2(P<0.01)、FCO2(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平行因子分析得出了四个荧光组分,其中陆源性腐殖质组分C1、C4与cCO2(P<0.01)、FCO2(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全湖范围内类色氨酸组分C2及类酪氨酸组分C3与cCO2、FCO2均无显著相关.上述结果意味着水体营养水平对巢湖CO2产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CDOM的来源和组成,尤其是陆源类腐殖酸输入与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CO2的排放.
其他文献
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不同垃圾组分有其各自适宜的处理与利用方式,因此,有效的垃圾分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有的以人工为主的垃圾分类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准确性差等弊端,而垃圾智能分类技术是解决相关瓶颈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述了中国代表性城市生活垃圾分布和近年变化趋势,从密度、电、磁、声波、图像以及光谱多种技术角度出发,解析了国内外现有的城市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技术,简要介绍了智能垃圾分类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智能垃圾分类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在充分掌握机制砂特性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地区的机制砂配制C30、C60自防水混凝土,研究了机制砂对自防水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及防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较河砂级配差,且需水量和石粉含量较高,对自防水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影响比较复杂,但对抗渗、抗冻、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有利;吸水率指标能较好反映自防水混凝土抗渗、抗冻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可为自防水混凝土性能评价节省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