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与枪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lao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枪是战士的第二生命,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
  一到部队,班长排长连长们都会这样告诉新兵们,可见枪在军人心中的地位,也可见枪对于军人的重要性。
  第一次拿到枪是我当新兵的第三周,新兵连要练习打靶,每个新兵班发五支枪,全班十个人,由于人多枪少,练习瞄准的时候,只能把人员分成两拨,一轮三十分钟的练习时间,不瞄准的就在边上走队列。头一次拿枪,我心里怦怦直跳,虽然知道枪膛里没子弹,可它毕竟是用于杀人的武器啊。
  瞄准之前班长先给我们讲了枪的结构和使用要领,记得他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枪口不准对人。所以后来我们无论拿什么开玩笑,都不敢拿枪开玩笑,仿佛那枪口里会随时飞出一颗子弹置人于死地似的。
  白天用枪练瞄准,晚饭前的半个小时各班要统一组织擦枪,把枪上能拆的部件全拆下来,用洁白的擦枪布蘸上枪油反复地擦,直擦到像一尘不染的镜面一样光可鉴人方算完毕。擦枪也有很多步骤和要领,必须严格按照要领和步骤来,如果不得要领,班长会毫不客气地让你把枪部件装上,重新来过。擦枪的过程,是对枪认识和了解的过程,因为边擦枪还要边叫出每个部件的名称和用途。擦枪多了,不但对枪的零部件了如指掌,还提高了对枪的识别能力,拆装的速度也迅速加快。后来有的新兵学着老兵的样子,用一块布把眼睛蒙上,也能将枪快速地分解组合。
  在新兵连,拿枪的机会并不多,只有练习瞄准和擦枪的时候才能与枪近距离接触,除此之外就只能看着班长和排长们天天拿枪了。
  下连队之后,新兵又单独集中进行了一周的队列训练,分班之前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授枪仪式,连长在仪式上严肃地说:“授枪以后你们就是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了,枪是战士的第二生命,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枪在人在,人在枪在。每个人都要熟练掌握手中的枪,熟悉手中的枪就像熟悉自己的双手一样。枪上有军人的意志,军人的意志有时是靠枪来实现的,希望你们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手中的枪。”
  战士发的都是半自动步枪,班长用的是冲锋枪,排长和连首长佩的都是手枪,从配的不同枪支中我明白了,枪,除了代表战士的意志之外,也是军人身份的象征。
  由于从见到枪的第一眼起,被灌输的都是“枪是战士的第二生命”,我对枪的爱护的确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天天把枪擦得锃亮锃亮的,还全部掌握了它的性能,无论谁不经我同意动了我的枪,我都会毫不留情地提出抗议。
  我们连队担负的是看押勤务,每天每个兵至少要站三班哨,每班哨站两个小时,三班哨六个小时,也就是说我每天有六个小时是枪不离身的。平时的训练课目有很多也是与枪有关,射击就不用说了,从瞄准练习,到实弹射击,离开枪寸步难行;还有肩枪训练、托枪训练、刺杀训练、战术训练、三打三防训练、带枪队列训练、带枪各种姿势前进训练、方案演练、紧急集合、武装越野,就连开会、学习、看电影,都是带枪的,那时候说枪和兵形影不离并不过分。当然也有不带枪的时候,比如吃饭、下课的时候。每班都有一个枪架,不需要带枪的情况下,枪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按自己的排位在枪架上放好,枪栓、枪托、枪口和枪背袋的朝向都是绝对统一的,可以说分毫不差。满装的子弹袋折叠好放在枪的下面,这一切和班里的其他任何一件物品一样,整齐划一,排列有序。
  我们那时候无论干什么都带着枪,任何一个兵,看到他带着枪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哪个兵没带枪,倒是他不像个兵,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兵了。
  兵是要扛枪的,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兵离开了枪,他充其量是一个穿着军装的普通人,和真正的战士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带枪的兵,他再好的意图,都难以实现,他再坚强的意志,都难以有效表达;他再坚定的信念,都难以帮他抵达心中的目标;他再善良的愿望,都难以让罪恶举手投降。
  所以,战士白天把枪带在身上,到了晚上,睡觉前的第一件事是把枪从枪架上取下来,放在床头。通用的办法是把枪枕在头下,把子弹放在枕边。那时部队还不发枕头,就发一块白布,我们把洗过的衣服叠好用布包着当枕头,这样的枕头本身就又硬又不平整,下面再垫支枪,那种坚硬的感觉一般人想象不出来。但我们每个人都睡得很香,不是因为战士们不知道硌得慌,而是枪枕在头下,心中踏实。或叫身边有枪,心中不慌。
  爱枪是每个兵的自觉行动,谁不小心把自己的枪弄出了毛病,处分是肯定的,这样的处分兵们没意见。他们清楚,战士手中的枪是用来打击敌人、保卫国家的,如果把枪都弄坏了,战士的使命何谈完成。记得有个老兵对他班长有意见,为了出出班长的洋相,他把班长的枪悄悄扔到了营房后的水沟里。这在连队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最后在强大的压力下,那位老兵主动承认了错误,把枪从水沟里捞了出来。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他这种行为的性质是恶劣的,团里还是给予他处分。为此连队还专门进行了一周的教育,主题当然是与爱枪有关的。
  战士爱枪决不是把枪收藏起来,束之高阁,不摸不碰。恰恰相反,战士爱枪是把枪运用得出神入化。有一首歌中唱道: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这是对战士生活的真实写照。上世纪70年代末期,部队配备的先进武器少,训练就是战术、队列、投弹、射击和刺杀。我们连由于担负的勤务不同,对射击又特别重视,实弹射击是家常便饭,几乎每周都有一次。即使没有实弹射击,也会有瞄靶训练,大家以争当神枪手为荣。我们连长是团教导队下来的教员,教导队每天没事就是实弹射击,据说他一人打过的子弹用解放牌的大卡车可以装一车。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神枪手,连队装备的任何一种枪,只要到了他的手里,都是百发百中。
  他的这一绝活,为他当好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连长文化低,管理能力一般,对战士没有多少思想工作,都是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果有哪个兵不听指挥,他就会把他拉到训练场上比试,比得你心服口服。他比的最多的还是打靶,无论新兵老兵还是干部战士,在枪上没人能比过他。所以,人人都佩服他。他从来不批评人,但大家对他都敬畏三分。现在想想,那时的兵是以军事能力论高低的,投机取巧的也有,但只要军事训练成绩不行,那你在连里就永远抬不起头。   俗话说惺惺惜惺惺,什么样的领导爱什么样的兵,连长就是喜欢枪法准的兵。团里每年都从连队选拔驾驶员、卫生员等专业技术的学兵,我们连选送去的都是训练尖子,这些尖子中以神枪手居多。连长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一个军人连自己手中的枪都玩不转,那他干什么都不会合格。战士枪法准,不用看,他干什么都特别认真。因为打枪讲究的是稳、准、胆大、心细、善于把握时机、关键时刻毫不犹豫,枪法里面包含着一个合格战士应有的全部素质。
  拥枪的日子里,最大的感受就是责任感。手中有枪,肩上就有责任,时刻准备着冲锋陷阵,在枪林弹雨中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尽管从来没有什么战斗发生,但在我的心中,总有一种今晚或是明天战争就要来临的感觉。这感觉我现在才明白,其实是一种渴求,手握钢枪的战士的渴求。如果作为一名军人,特别是手中有枪的军人,服役几年没有遇到过战争,甚至除了对着靶纸扣过几次扳机之外,再没有让手中钢枪体现出它的英雄本色,会心存遗憾,可能一生都心有不甘。
  手中握枪的战士才是真正的战士,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不合格的兵。因为我到连队时间不长就被调到机关,拿起笔杆子之后,就再也没有握过枪杆子,所有对枪的记忆都是刚入伍在连队那一年的记忆。在我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一年是个很短暂的时光,可那不平常的半年却足以让我回忆一生,幸福一生,自豪一生。由于有了那一年扛枪的资本,后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可以拍着胸脯说:“我当过兵。”
  今年我有幸重返我曾战斗过的连队看看,看到生龙活虎的年轻战士们,我就回想起当年的我和我们的连队,时光的河奔腾不息,军营的活力始终如一。不同的是,我在我住过的班里没有看到当年那个木质的枪架,也没有看到枪架的替代品,班里根本就没有放枪的地方,更没有看到枪。一问才知道,现在的连队,枪支弹药都是统一保管的,平时班里并不放枪。听了这样的介绍,我愣了许久不知说啥为好,看来真的是天下太平了。
  回到机关后和同事说起此事,他们说这样做的不光是我的老连队,在部队是普遍现象。这又让我吃了一惊,不让战士与枪贴近,怎么能培养铸造出战斗精神呢?军人是人,但应是血性更足的人;军人有志,但首先要有无坚不摧的意志。这是军人的使命所决定的,这是军人的职业所决定的,手中无枪的军人,他的拳头再硬,不也只能在一米之内挥舞吗?
  枪,任何时候都应是军人的标签啊!
其他文献
一  那是秃子见月亮呀。我是秃子,她是月亮。  说我是秃子,确实是,那秃子是班长“亚非拉”给剃的。全班都剃秃子,那个叫“亚非拉”的班长是个二球货,一声令下把全班人的头都剃成秃子了。给我剃秃子时简直就像杀人,两个战士将我抱了,一个战士将我拨浪鼓似的头按住,班长就拿着刀子剃。  为啥非要剃秃子呢?“亚非拉”班长除了有点二球之外也有他的道理,因为我们是炊事班,炊事班就是做饭的,为全连做饭,当然也有喂猪的
期刊
由于在山东某部服役,我很少有时间陪伴远在东北的父亲。父亲节就要到了,我对父亲的思念,就像气温持续上升的天气,一天天变得浓烈。  父亲今年87岁了,每天都在与可怕的癌症作战。父亲是荣立过一等功的战斗英雄,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晚年的他又向疾病开战。多年来,我从来没有用心去体会父亲的所思所想,觉得经常给他打个电话,生日送他件礼物,春节回家探望就是孝顺,每次休假也都是匆匆地来、匆匆地去,有
期刊
我是一名大学生士兵,地方大学的生活太过堕落散漫,于是我选择当了兵。坦诚地说,从我坐的那辆“依维柯”在连队门口停稳的那一刻,我就后悔了。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后悔的点会如此精确,是因为我看到了路的两旁士官班长们的笑容,那笑容在我看来一点儿也不亲切。他们是来欢迎我们这些“小鲜肉”的,可我从第一眼就认定我与他们之间存在着无法越过的沟壑,沟里面填满了我对他们的不屑:他们或许连高中都没有毕业,来到部队学会了一
期刊
这次军队调整改革,我再次站到了人生十字路口。领导找我谈话那天,我已被抽到陆军某部筹建组,连续加班加点工作一周了。所以当领导告诉我,组织决定调我赴河北任职时,确实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但我想,组织的决定肯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自己能够留在部队继续服役,是组织的信任,怎么能讨价还价?我当即表态:坚决服从!  面对改革大考,内心不可能没有煎熬,但服从是必须的。当兵23年来,我已亲历两次大的调整改革,每次都把组
期刊
参加南京政治学院综合业务干事培训班,开学之初就听说培训结束有体能考核。据说,南政的体能考核非常严,纠察在操场四角严阵以待,考官们毫不留情,抓到绕小圈作弊就算弃考,考核成绩不过关——不好意思,不发毕业证。  我们学员队吴政委在队前振臂动员:“大家这学期一定要好好锻炼,感觉自己体能不行的,晚上要主动加练,大家加油!争取全员过关!”我悄悄跟旁边同学耳语:“有我在,全员过关没戏了……”  我的体能有多差呢
期刊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崇拜领袖、革命至上的年代,也是一个经济匮乏、爱情单纯的年代。那个年代的关键词就是:革命、青春、理想、激情、责任和人生意义。远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空军某基地,大门两侧有这样一副对联:“南依祁连,皑皑白雪凌云志;北临弱水,依依红柳戈壁情。”若说男人代表刚毅与顽强,女人则象征着坚守与陪伴,她们和男兵一样胸怀凌云志向,情系大漠戈壁。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的心脏和祖国的航空航天事
期刊
从我家乡即墨市店集镇后洪兴村西去10公里许,有村曰“牛齐埠”。公元前279年,燕齐两国交兵,即墨守将田单,在这里用“火牛阵”出奇制胜,一举击溃强大的燕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首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该村因此而得名。  牛齐埠村旁有座海拔不足100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土山,名叫“万化山”,传说是火牛阵的发生地。乙未年白露时,我站在万化山上,迎着猎猎的西风,衣袂如战旗逆着时光招展,心神也随那
期刊
真想不到,中学时《中国历史》课本中“豪强地主田庄粮仓图”的出处离我这么近,它就在我的出生地,山东省沂南县城西山背面一个村庄的地下。  所谓“豪强地主田庄粮仓图”,是北寨汉墓古画像“丰收宴享图”的收租部分,画像上有粮仓、粮堆和几个正往口袋里装粮的仆人,后面是督粮的管家和装满粮食的牛车。  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考古者于北寨村内发掘的“北寨汉代古画像石”的一幅拓片图。课本中,尽管以反映阶级关系的面貌出
期刊
那年我匆匆离开你,没有回首,没有眼泪。你始终在我身后低声细语,像是倾诉,像是挽留,风太大,而我没能听清楚。  我不知道我是怎样跟你建立起来的感情?或许是日久生情,不知不觉;或许是童年里那些无拘无束的悠闲时光沉入了心底……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真的迷失了自己,在这瞬息万变、霓虹闪烁的都市。可为什么在很多时候,我还是会深深地想起你,我仿佛看到你在远方向我招手,在我耳边低声细语。我知道你在说些什么,这
期刊
“五一”前几天,在家上网,一好久不联系的大学同学突然间QQ、微信都在线了,还给我发了个祝福短信。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货要结婚了!果断编了个理由回他:“哥们,我‘五一’订婚,你来不来参加我的订婚宴啊?”果不其然,他回:“不好意思,我‘五一’结婚,看样子你也来不了了。”机智的我省了500大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