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未来社会中,学习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更在于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是如何被运用于改善人们的状况,并能用科学和技术创造性地处理个人或社会生活和职业中的问题。基于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必变我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本文就采用探究法教学的理论依据,开展探究法教学的几个要素、经验、困难及对策进行了论述。
一、运用探究式进行创新教育的几个要素
进行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
1. 根据中等职业教学的特点提出问题
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能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心,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公平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氯气》一节的学习中,在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学生能产生好奇:如何制取氯气?
2. 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猜想和假设
收集相关的信息,将已有的化学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以检验的猜想和假设。这是一个动脑的过程,猜想必须符合逻辑,同时又能有所创新和突破,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检验的形式可以是实验检验,也可以是资料的查阅检验,或者其他可以收集证据的检验。在开始阶段,要多鼓励学生敢想,敢于突破“教师没讲过”的束缚。如氯气的制取的猜想可结合氯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提出电解法、氧化法等。同时又要考虑到原材料的获得,因此可猜测用电解氯化钠的方法、用强氧化剂氧化盐酸的方法等。
3. 制订实验计划,设计实验
能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设计可操作的步骤,运用可实现的器材、设备和技术,达成可实现的目标;考虑影响实际结果的主要因素能确定需要测量的量,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有较详细的实验过程计划。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刚开始困难较大,对困难预见不足,计划过于笼统,器材无法实现是常见的问题,建议加强这方面的具体指导,掌握制订计划的基本要素。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指导他们补充和完善计划。如氯气的制取实验计划应从实验试剂、实验条件、实验发生装置、气体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实验结果的检验等方面加以考虑。
4.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和证据
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调查、检索、观察、实验,正确使用基本仪器;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能在多种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实验或调查的过程中,要设计表格和进行记录对药品能正确使用和存放,能正确连接实验装置,对实验的条件正确控制。如在氯气的制取实验探究中,由于氯气有毒,因此必须进行正确的收集和尾气的处理。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低成本化学实验,培养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如利用氯气制取漂白粉是用氢氧化钠还是用石灰乳?较简单的实验要多让学生做一些,尤其注意短暂过程的观察和记录;较复杂的实验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5. 对学生的成果检验与评价
将收集的证据和化学知识建立联系,分析、处理观察和测量的实验结果,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能注意与预想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分析。能提出改进工作方法的具体建议,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在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对于与事实不符的猜想和假设,能勇于否定,并重视原猜想的价值,提出新的假设和猜想,逐步向正确的方向靠近,理解科学探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6. 表达与交流
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能够表达探究计划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吸收他人对探究过程的有益提示,分析他人对探究结论的有益质询,认识表达和交流对探究活动的重大意义。
二、运用探究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几点经验
中学化学教材是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以及心理发展顺序而编写的,并不是所有教材内容都适合探究式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中学化学中探究性学习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研究;第二类是对某个化学反应进行延伸拓宽的研究;第三类是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化学知识研究相关的生活、生产及环保方面的问题。
1.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研究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将原发现过程从教育的角度加以编制,使其成为学生按发现途径进行最佳的学习过程。这种编制过程要符合以下要求:缩短发现过程,将科学家原来曲折的发现过程加以简化,使之变成发现的捷径;降低难度,使之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少走歧途,让学生减少失误的次数。
2. 扩展延伸化学知识的研究
这类研究可以研究化学反应的现象和本质,可以研究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研究反应物、生成物,可以研究反应的速率等。
3.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研究
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实验研究解决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课题。
三、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
在运用探究法教学时,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约束,存在着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实验仪器和实验设施不足或相对落后的问题;高考模式约束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1. 学生基础薄弱
表现在低年级的探究能力培养不够,往往在探究过程中提不出问题、基本技能不足或遭遇挫折后中途夭折等一系列的现象。
针对这些可能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首先是改进实验教学,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尽可能给予学生提问、猜想、操作、交流、评估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载体作用。其次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第三是将课余作业的布置由习题转向问题的讨论、设计、解决,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条件,提高学生“查询、获取、整理、处理、存储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我们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很大的,科学探究遵从了认知发展规律,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只要教师设计得当,鼓励及时,信任支持,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将会很快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名师在导而不在演,我们深信这一点,因为“教是为了不教”。
2. 化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的制约
实验是探究的基础,而学校现有的化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现代试验探究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探究教学的深入和发展。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首先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进行仪器的改造,而仪器的改造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究活动;其次是向兄弟学校或周边企业事业求助,这样既解决了相关的实验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第三是可以进行网上查询或讨论等。
3. 现行高考模式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制约
我们认为,首先探究学习不排斥基础知识的学习,它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更多,想得更多。而这些活动会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增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探究学习必须注意与其他学习方法的结合,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学习方法,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在课堂上要注意探究意识的渗透;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以适当的研究性课题的形式开展较大规模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对于高考命题,我们相信这一定会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专家们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让科学探究和化学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
一、运用探究式进行创新教育的几个要素
进行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
1. 根据中等职业教学的特点提出问题
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能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心,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公平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氯气》一节的学习中,在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学生能产生好奇:如何制取氯气?
2. 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猜想和假设
收集相关的信息,将已有的化学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以检验的猜想和假设。这是一个动脑的过程,猜想必须符合逻辑,同时又能有所创新和突破,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检验的形式可以是实验检验,也可以是资料的查阅检验,或者其他可以收集证据的检验。在开始阶段,要多鼓励学生敢想,敢于突破“教师没讲过”的束缚。如氯气的制取的猜想可结合氯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提出电解法、氧化法等。同时又要考虑到原材料的获得,因此可猜测用电解氯化钠的方法、用强氧化剂氧化盐酸的方法等。
3. 制订实验计划,设计实验
能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设计可操作的步骤,运用可实现的器材、设备和技术,达成可实现的目标;考虑影响实际结果的主要因素能确定需要测量的量,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有较详细的实验过程计划。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刚开始困难较大,对困难预见不足,计划过于笼统,器材无法实现是常见的问题,建议加强这方面的具体指导,掌握制订计划的基本要素。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指导他们补充和完善计划。如氯气的制取实验计划应从实验试剂、实验条件、实验发生装置、气体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实验结果的检验等方面加以考虑。
4.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和证据
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调查、检索、观察、实验,正确使用基本仪器;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能在多种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实验或调查的过程中,要设计表格和进行记录对药品能正确使用和存放,能正确连接实验装置,对实验的条件正确控制。如在氯气的制取实验探究中,由于氯气有毒,因此必须进行正确的收集和尾气的处理。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低成本化学实验,培养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如利用氯气制取漂白粉是用氢氧化钠还是用石灰乳?较简单的实验要多让学生做一些,尤其注意短暂过程的观察和记录;较复杂的实验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5. 对学生的成果检验与评价
将收集的证据和化学知识建立联系,分析、处理观察和测量的实验结果,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能注意与预想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分析。能提出改进工作方法的具体建议,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在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对于与事实不符的猜想和假设,能勇于否定,并重视原猜想的价值,提出新的假设和猜想,逐步向正确的方向靠近,理解科学探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6. 表达与交流
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能够表达探究计划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吸收他人对探究过程的有益提示,分析他人对探究结论的有益质询,认识表达和交流对探究活动的重大意义。
二、运用探究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几点经验
中学化学教材是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以及心理发展顺序而编写的,并不是所有教材内容都适合探究式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中学化学中探究性学习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研究;第二类是对某个化学反应进行延伸拓宽的研究;第三类是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化学知识研究相关的生活、生产及环保方面的问题。
1.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研究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将原发现过程从教育的角度加以编制,使其成为学生按发现途径进行最佳的学习过程。这种编制过程要符合以下要求:缩短发现过程,将科学家原来曲折的发现过程加以简化,使之变成发现的捷径;降低难度,使之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少走歧途,让学生减少失误的次数。
2. 扩展延伸化学知识的研究
这类研究可以研究化学反应的现象和本质,可以研究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研究反应物、生成物,可以研究反应的速率等。
3.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研究
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实验研究解决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课题。
三、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
在运用探究法教学时,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约束,存在着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实验仪器和实验设施不足或相对落后的问题;高考模式约束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1. 学生基础薄弱
表现在低年级的探究能力培养不够,往往在探究过程中提不出问题、基本技能不足或遭遇挫折后中途夭折等一系列的现象。
针对这些可能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首先是改进实验教学,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尽可能给予学生提问、猜想、操作、交流、评估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载体作用。其次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第三是将课余作业的布置由习题转向问题的讨论、设计、解决,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条件,提高学生“查询、获取、整理、处理、存储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我们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很大的,科学探究遵从了认知发展规律,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只要教师设计得当,鼓励及时,信任支持,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将会很快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名师在导而不在演,我们深信这一点,因为“教是为了不教”。
2. 化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的制约
实验是探究的基础,而学校现有的化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现代试验探究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探究教学的深入和发展。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首先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进行仪器的改造,而仪器的改造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究活动;其次是向兄弟学校或周边企业事业求助,这样既解决了相关的实验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第三是可以进行网上查询或讨论等。
3. 现行高考模式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制约
我们认为,首先探究学习不排斥基础知识的学习,它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更多,想得更多。而这些活动会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增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探究学习必须注意与其他学习方法的结合,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学习方法,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在课堂上要注意探究意识的渗透;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以适当的研究性课题的形式开展较大规模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对于高考命题,我们相信这一定会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专家们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让科学探究和化学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