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之“风月”说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ib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纵观欧阳修的一生,有宦海沉浮,极左极右;也有偏居颍州、滁州之怡然与民同乐。其诗篇、词作,甚乃散文,都有一种不凡的气度。不论是“风花雪月”的浪漫、“风云变幻”的崔嵬,还是“松风水月”的刚直铮傲,抑或是“光风霁月”的洒脱与坦然,各种“风月”的光影在他的人生幕布上变幻交错,不仅给当时留下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时代史歌,也为后世燃起了经久不息的燎燎之光。
  关键词:浪漫多情 广阔自然 刚直铮傲 洒脱坦然
  欧阳修曾在其名篇《秋声赋》中写道:“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人间忽晚,山河已秋,在这样一个肃杀的秋夜,他似乎才真切地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或许并没有真正懂得自己内心世界的人。写作此赋时,欧阳修五十三岁,知天命已三载,身居高位的他看清了改革前路的艰难和人生无常的凉薄,他已然把准了时代的病脉:“国家自數十年来,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及其弊也,循默苟且,颓惰宽弛,习成风俗,不以为非,至于百职不修,纪纲废坏。”他也曾给宋仁宗上书评价国事说“事至忧危,可为恸哭”,当是时,北宋“三冗”之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出来,然而他却只能看着时代的列车一步步滑向他所预见的错误轨道。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他的前半生如同一壶烈酒,低微草芥的出身,在时代的锅炉之中蒸腾、淬炼、翻滚,出锅后辣香刺喉,直击社会之弊、官场之污和文学之怠。然而自他被贬颍州数月后,便流连于西湖美景,中年人的力不从心和归隐之思渐渐浮上心头。因此,后半生的他将自己煎成了一杯清茶,在觥筹交错之后、人散夜阑之时,独自叩问着“坚守”和“妥协”之间的平衡。于是,他在风月之轻上找寻情感的寄托,也在风月之格里获得前行的力量。本篇以其词作和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生平所经之处宏观勾勒、据细微毫末之中勾稽探赜,一步步挖掘出他作品和人格里的“风月”之说。
  一、“风花雪月”的浪漫
  没有晨钟暮鼓的约束,不复庙堂之高的忧患,在江湖一隅,于平凡世间,记叙着最淳朴的民情,游览着最盛世的美景,也把玩着最烟波浩渺的风月与浪漫,而所有的这些,在欧阳修的词作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用欧阳修《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中的一句词来概括他闲雅词的特点最合适不过,即“细似轻丝渺似波”,情感似轻丝般纤细却缠绵悠远,有时却又如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涌上心头,直击人心中最动人隐晦之处。
  然而,词中情感比起六朝的靡丽和南唐的哀怨,更多了一种转变的惊奇和层次的丰富。尤其当吟咏对象为女性时,常常由乐转悲、由得意转入怅惘,有时还会由嗔转悔,发出无理之怨。上下两阕看似情感差异之间对比十分强烈,然而都有迹可循、有理可依,也恰恰符合女性情感多变化、喜怒无常的特点,真实且打动人心。例如《渔家傲·叶有清风花有露》中“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转变为“须回步,枉教雨里分飞去”,上阕写叶笼花罩下鸳鸯交颈而语,含情脉脉的景象激起了莲女的嫉妒,于是她敲击双桨惊飞鸳鸯;下阕写天晚雨降,采莲女又后悔不该惊扰鸳鸯,在这天寒日暮中担心着它们,期望它们赶快回来。寥寥数语,一个娇痴嗔怒、善良心细的采莲女跃然纸上,她直率不成熟的性格和真纯不掩饰的善良,两句之间戛然而转的情感,都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还有著名的如咏歌女弹筝之作:“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上阕的歌女得意潇洒,弹筝谈到高潮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顾盼是否席中有知音见赏,五个字中似乎就能听见其指下纷然的乐音、看见她眸中盈盈闪烁的光点。不由得让读者想起电影《胭脂扣》中张国荣和梅艳芳包厢酒席、花团锦簇中初遇的那一幕,两人俱是眼中顾盼生辉、一见倾心,何等的旖旎多情。然而词的下阕却忽然惊醒、大梦方归,徒留下黄昏凄凉景、深院寂寞人。唏嘘之间,读者仿佛读完了一篇精简版的《琵琶行》,词中多层次的意蕴不仅刻画了歌女由明媚到晦暗的性情转变,也含蓄表达了欧阳修对中下层女性命运漂浮不定、身世不能自主的同情,正如黄苏于《蓼园词选》中所云:“遇合无常,思妇中年,英雄末路,读之堪下泪。”所谓“风月”,不过男女之情耳。能将“风花雪月”描摹把玩到极致浪漫的男性,是能真正了解女性心理、体察女性幽暗内心的。上述可见,欧阳修可谓“情场老手”也。
  二、“风月无边”的广阔自然
  英文中有个词叫做“infinite”,意指“无穷尽的事物”和“上帝”,如果诗意一点,笔者更愿意将它翻译成“风月无边”。两者之间,无论是意境还是意蕴,都极为契合。
  高处凭栏,山高水长,翼空低徊,遥看天际的地平线日复一日地显现又隐没,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也“但恐银河落,宁辞酒盏空”,深夜独处时,面对这神秘星空,你是否也会疑心上帝的存在和有无呢?
  欧阳修有三首《渔家傲》词连写天神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场景,无论是“喜鹊填河仙浪浅”中所描绘的相会时的浪漫场景,还是“乞巧楼头云幔卷”里所记叙的天上人间共欢愉的喜庆氛围,抑或是“别恨长长欢计短”中相会刚刚开始就即将匆匆结束的悲痛怨恨,情感都极其浓艳瑰丽。与此同时,神仙间的“人情之悲美”也令俗世男女感慨不已:这看似无边无际的天界之中,原来也有重重束缚制约着看似法力无边的天神们,这样想来,人世间的种种不如意和无可奈何也就处之淡然了。
  这类足以抚慰人心的动情之作,体现了欧阳修词“广阔自然”的特点,也不负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对其“诗赋似李白”的高度评价了。在捕捉其词作这一大特点之后,继续穷源溯流,他在创作中是通过何种手法成体系地形成此特点的呢?
  其一便是借鉴民歌,在富丽堂皇、暗香浮动的曲子词中熔铸进纯朴清新、直白健美的民歌元素。例如《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晌。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词中描绘了一群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女,大大超越了传统词作中多愁善感的贵妇形象。这类词往往风格清新,语言含蓄典雅,更多地以日常生活为对象,描写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抒发他们毫不掩饰的喜怒哀乐之情。
其他文献
提起二战时意大利军队使用的冲锋枪,人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著名的伯莱塔公司生产的各种产品。的确,作为一家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老牌兵器制造商,“伯莱塔”基本上已经成为意大利枪械的代名词。不过,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意大利还曾经出现过一款鲜为人知的冲锋枪。这款枪并非伯莱塔公司的产品,但其先进的设计和鲜明的特点同样堪称经典。这款枪随着轴心国意大利的命运,只在世间留下了惊鸿一瞥,就进入了博物馆的展柜——这就是本
一战之初,在进攻多山地形、易守难攻的奥匈帝国时,意军损失惨重,迫使他们需要一种单兵携行、火力密集的轻机枪。于是,被当作机枪使用的维勒·帕洛沙M1915双联冲锋枪诞生了,而菲亚特M18双联冲锋枪则是其改进型——  与枪械爱好者熟知的维勒·帕洛沙M1915双联冲锋枪(见本刊2006年9(下)期《冲锋枪的鼻祖——意大利维勒·帕洛沙M1915冲锋枪》一文)一样,菲亚特M18冲锋枪也是早期冲锋枪的雏形之一。
早在一战时期,袖珍型半自动手枪就被作为自卫武器而广泛使用,其中最著名的有毛瑟M1914半自动手枪,勃朗宁M1906半自动手枪以及瓦尔特M4半自动手枪等。当时,德国绍尔父子公司也生产了一款袖珍型半自动手枪一绍尔M1913袖珍型半自动手枪,其名气虽比不上前几支枪,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关于该抢的资料非常少见,因而本文是一份难得的呈现……    历史久远 以小见长    1811年,德国绍尔父子公司第一
摘 要: 火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沉淀为一个重要原型,进而在文学创作中成为独特的意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运用火意象的典型作品,小说中火的意象以不同形式频繁地出现。本文试对一百二十回小说中出现的火意象进行梳理,研究文本中火意象丰富的内涵和象喻意义,并着力分析其多种叙事功能。  关键词:火意象 《红楼梦》 叙事功能  考古研究发现,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注意到了火的用途。在几十万年
史密斯—韦森公司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手枪制造商,在手枪设计和生产上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公司给自己的定位是执法者和个人自卫武器的供应商,这次新产品M
它是在一代名枪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名枪”的光环下,它有着不菲的身价……     美国允许私人合法拥有武器,但不同的州对这个“允许”的程度要求却不一样,有的州限定宽松一些,有的州则比较严格,如加利福尼亚州对枪支的管理就比较严格,禁止私人拥有现代军用型枪支,但允许持有民用型武器(即不能连发的武器)。针对这种情况,有些公司就专门开发单发民用型步枪,本文要介绍的SA58普里达托(Predator)步枪就属
引信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12世纪我国就发明了一种引燃火药的信子,俗称“火药捻子”。它是一种原始的时间引信,也是引信的雏形。随着炸药的出现,它开始由“火药捻子”发展成管状的“信管”。随着对“信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也越来越多,所以从1950年代起,我国将“信管”改称“引信”。由于弹药的种类很多,所以其配用的引信在外形、尺寸、结构和发火机理等方面也多种多样。  本文在此仅展示我国早
德国HK公司——AG-HK415榴弹发射器    AG-HK415榴弹发射器是为适配于5.56mm口径的HK416和7.62mm口径的HK417突击步枪而推出的,发射通用的40mm口径榴弹。如今,该榴弹发射器还得到了美军的认可,并以XM320的编号将它加挂到M4系列卡宾枪上试用,预计不久后它也将成为美军的制式装备。除了加挂在突击步枪的枪管下方使用外,其还可以与简易肩托配合,组合成独立使用的单发榴弹
二战中的苏联狙击小组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在战争初期,由于苏军受到了早有预谋的突然袭击,损失惨重,尤其是重装备几乎损毁殆尽。在苏联重工业能够重新为苏联红军提供足够的装甲洪流和空中力量之前,依靠狙击手来消灭并且牵制敌人的有生力量,显然是效费比最高、最“划算”的方法。  题图封绘表现的是二战中苏联的2名男兵和2名女兵分别组成的2个狙击小组,每
约翰·伽兰德是一位  RPD轻机枪由苏联著名的枪械设计大师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于1943年开始设计,1946年定型并装备部队,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装备的第一代班用轻机枪,也是苏军中第一款使用7.62×39mmM43短弹的轻机枪。该枪虽然很快就被卡拉尼什柯夫所设计的RPK轻机枪所取代,在苏军中服役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却在众多第三世界国家中广泛使用,我国仿制该枪而成的56式轻机枪更是使用了近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