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者思有路学者识真易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p6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鉴赏难度较大,要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益,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具体而言,教师设计古诗教学应以吟咏诵读为基点,以画面转换为线索,以问题统摄为中心,以“四语”(景语、情语、境语、法语)角度为支点。
  关键词:古诗;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套用这句名言,笔者想说“教者思有路,学者识真易”。古诗作为一种概括性很强的文学艺术,其意象的组合朦胧性、语言的凝练暗示性、情感的深沉内敛性,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在解读鉴赏的过程中“迷路”。要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自己的思路。
  一、以吟咏诵读为基点,并层进式地贯穿始终
  以吟咏诵读为基点设计古诗教学,切合诗歌的文体特征。“诗者,吟咏性情也”(严羽《沧浪诗话》),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这种抒情很多时候具有暗示朦胧性、委婉含蓄性等特点,须借助吟咏诵读才能体悟。钱理群先生说:“我觉得语言文字有一些非常微妙的东西在里面,它是难以分析的,它是要通过朗读来使学生感受与感悟的。”[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到“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可见吟咏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点,也是不二法门。
  所谓层进式,是指吟咏诵读应有回环品读的反复性和层层递进的深刻性。诵读吟咏就是一种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式的。古诗“鉴赏之门”的推开方式是缓慢的量变式,而不是“列缺霹雳,訇然中开”的突变式。这也符合“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接受的心理过程。鉴赏这条经线顺着诵读这条纬线一步步展开,呈现螺旋式上升。
  二、以画面转换为线索,并跳跃式地贯穿始终
  苏东坡曾这样评王维之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古诗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视觉冲击,更有画面上的视觉震撼。而诗歌的画面性与诗人情感抒发所寄寓的载体有关,即与诗人选择和运用具有可听可见、可嗅可感的意象有关。古人所谓“立象以尽意”,近人闻一多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无不体现着诗歌的形象画面感。俄国散文家康·巴乌斯托夫斯说:“所有与散文相邻的艺术领域——诗歌、绘画、建筑、雕塑和音乐——的知识,能够大大丰富散文作家的内心世界,并赋予他的散文以特殊的感染力,使之充满绘画的光与色。”[2]一首诗不同色调意象的选择,决定了一首诗是素描画还是油彩画。而不同意象组合这种跳跃性所共筑的具有典型性的自然环境或生活场景,必然是一幅流动的剪切画或幻灯片。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合和跳跃看似无逻辑,其实是有逻辑地被统摄在作者情感的引力之下。以画面转换为线索,体现了文章的文脉,紧扣作者的情脉,能够让学生通过画面去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阅读和鉴赏。如杜甫《兵车行》的教学,可按照不同人物出现时的场景设计教学如下:
  【行人出征图】读描写征人的文字,品味语言,说说打动、感染你的细节有哪些?
  【役夫申恨图】你是否同意“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一观点?
  【健妇劳作图】探究作者由写出征的行人突然笔锋一转描写家园健妇及其劳作的用意是什么?
  【阴雨鬼哭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探究鬼哭的内涵!
  三、以问题统摄为中心,并总领式地贯穿始终
  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抓手。教学活动是多维的对话,以问题为抓手既能实现“师本(教师与文本)”对话,也能激发“生本(学生与文本)”对话,更能激活师生对话,因为“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动力和起点,也是贯穿于教学活动的主线”[3]。以问题统摄为中心,总领式地贯穿教学始终,强调问题的设计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具有概括性、包容性、线索性,要容易生成“问题串”或“问题链”,应合作者创作表达的“文心”(诗歌的情与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激活和深化、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古诗语言本身具有凝练概述性、组合跳跃性,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避免“碎片化”“割裂化”“烦琐化”等现象的出现。如《燕歌行》一文的教学,教师可抓住诗眼“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样设计问题:
  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此“苦”有哪些具体表现或指代哪些内容?
  2.为何要忆李将军?忆李将军有何作用?
  3.像李将军与“汉将军”这样的对比,在诗歌中还有哪些体现?作用是什么?
  这一设计由诗眼(作者表达的情理尽蕴其中)来统摄全篇,以实现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赏析“对比”这一艺术技巧)的突破,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以“四语”(景语、情语、境语、法语)为支点,有针对性地贯穿始终
  所谓的“四语”,即古诗教学离不开的四个主要角度(如图1所示)。
  笔者分析了多年的高考试题,发现古诗鉴赏题的设计基本上也是围绕这四个角度,如下面这道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第一问考查的是通过特殊意象(景语)去把握边塞诗,如玉关、马刀、青冢等意象暗示。第二问考查情语“怨”是如何“不着一字”体现出来的。
  可以说,景语是诗歌鉴赏的出发点,一切的情感的寄托、意境的营造和手法的运用皆以意象为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造境语、蕴法语。意象的色彩选择,营造了意境的冷暖,寄寓着情感的哀乐;意象的特殊内涵暗示着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的描饰与组合彰显着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思路,离不开这四个角度。
  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机地选择简约而有效的阅读鉴赏方法。如《登高》一文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一切景语借情语”,请在课文中找两词填入下面的横线处,并说明理由。本诗写景和抒情出现在哪几联?
  借 哀 景(首、颔联);抒 悲 情(颈、尾联)。
  2.“哀”是通过哪些景物及其特点体现出来的?请发挥你的想象说明一下。
  3.“悲”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作者因何而悲?(请抓住关键词赏析)
  古诗鉴赏难度较大,但总有“路”可循。教师只有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循路探知、依路识真,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
  [2]梁中杰.现代基础写作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211.
  [3]马玉玺. “问题卡”:引领学生问题化学习的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59.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一、任务说明  (一)活动目标  1.以夏尔·佩罗与格林兄弟的两个版本的《灰姑娘》为参照,认真阅读《叶限》,感受文中女主人公及“后母”的艺术形象,通过对比这些形象的异同点,尝试理解作者塑造这类形象的意图和背景。  2.探究《叶限》及两个版本《灰姑娘》故事中借助“超能力”改变命运(情节发展)的情节与结构,体会作者的艺术创造,联系现实及阅读写作经验,激活想象,提升个人的文学欣赏与审美鉴赏能力。  3.
期刊
摘 要: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4题B选项犯了搭配不当的问题——“政府”只能“行政”而非“执政”。《提高语病识别能力方法谈》一文引用该选项却未能发现这一“常识性”错误,且以讹传讹。其原因详细分析如下:迷信高考命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语病考查的认知存有偏差;语病教学没有以学生的困惑为教学的起点。  关键词:高考命题;语病;语病教学  《提高语病识别能力方法谈》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5
期刊
课例研讨是一种扎实的、极具价值的教研方式,这是笔者在参加浙江省郭吉成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一次课例研讨活动时感受到的。  一、活动过程  郭老师事先让两位工作室学员进行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为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月上故乡明”专题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该文感情深藏不露,语言抽象,文学性强,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  研讨活动的第一天,上午,全体学员先听郭老师作“专题课例研讨”讲座,然后研讨第一位上
期刊
一、主题实践课程提出的背景  (一)期终考试之后做什么?  当前,初中学校为了升学率想尽办法挤时间。期终考试之后到正式放假有一周时间,几乎所有学校都用来上新课。而笔者亲历其中一段时间后发现,利用这段时间上下学期的新课是极其低效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的。  (二)实践类课程得到重视了吗?  虽然各校的课程表中有地方课程、班队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课程,但是被挪用现象绝不会是个例。有的做了,也是不尽
期刊
一、整合背景  2012年版浙江省编劳技教材七年级《手工制作》中的主题一为“花朵的设计与制作”,其中“皱纹纸艺花”用材简单、造型生动,在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教材中以玫瑰花的制作为例,要求学生了解皱纹纸、铁丝等材质特征,熟练使用剪刀、美工刀、尖嘴钳等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能看懂教材中花朵制作的图例,学会用“剪、切、卷、贴”等花朵制作方法。  基于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拓展了皱纹纸其他花卉品种的教学,收到
期刊
摘 要:针对学生高考作文审题时存在的先入为主、毫无主见、固执己见等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破除“前理解”,并要求他们多作比较与分析,增强思辨能力。高考作文的拟题指导,教师应教会学生拟制富有文采和哲理的标题,或采用“化意为象”法拟制富有意境的标题。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标题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因此,最能体现考生审美情趣、生命格调、智慧与思考的作文,无疑会受到高度重视
期刊
编者按  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的“2015年浙江省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评比”活动,将主题定为“快乐探究·主动学习”,旨在检阅近年来浙江省初中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指导水平。此次评比活动采用“说导”的形式,要求参评选手陈述本人指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过程、方法、途径和成果,总结、探讨和反思自己如何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理念、目标、方法策略。
期刊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变革“学”与“教”的关系。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着重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还要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从中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课堂转型是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基于导学稿的小组合作分享式学习”,是以导学稿为课堂教学载体,以小组文化建设为基础,以课堂评价为催化剂的学生自主、合作
期刊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做好课后复习,但是我们却发现学生完成这项作业的情况非常不乐观。学生往往会简单地应付,而没有真正复习,自然对整节课的知识框架不会有较全面、完整的认识。这样就很难巩固知识,更难达到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  学生做作业时经常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以及看似非常简单的题目。当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尤其是选择题时,较多学生就会采取猜答案的方式。“猜”这种方式在考试时也许可以用一下,但是如果平时
期刊
浙江省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时,在初中阶段实施了综合科学课程。近25年来,科学课程在探索中前进。为更好地体现“为所有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课程理念,浙江省教育厅2015年于9月中旬颁布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科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科学教育提出“让每个孩子都具备科学素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