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作业,一度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大量相关习题的支撑,另一方面,繁重的家庭作业日益成为广大少年儿童不胜其苦的负担,因此有人大声疾呼:“给孩子一个可以自由玩耍的童年!”
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中,艾尔菲·科恩从多个角度对家庭作业提出了批判,认为家庭作业在提高学生潜能尤其是独立思考意识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他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没有家庭作业!
事实果真如此么?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恐怕最激进的教育改革者也不敢轻易将家庭作业全盘否定,就像考试一样,尽管“一考定终身”存在着诸多弊端,尽管有人认为中国当代高考已经雷同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扼杀了无数学子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但没有人可以否认,它依然是目前最有效且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所以,只要学校教育依然存在,家庭作业就会继续履行它在课堂之外强化学生知识理解的历史使命,事实上,即使在被称为“儿童天堂”的美国,尽管有着非常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儿童的权益,家庭作业也依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家庭作业无法取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创新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成为他们乐于参与的某种活动呢?针对这个问题,科恩认为很多形式独特的家庭作业,比如到某个地方去完成调查报告,儿童根本无法独立完成,需要父母陪同儿童去实地考察甚至为孩子代笔,这种作业尽管形式新颖,但实际不仅无助儿童独立意识培养,还加重了父母的负担,属于典型的无效作业。
在教育教学的层面上,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让学生日益觉得课堂面目可憎,从心理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一种抵触感。而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对事物的基本判断与观点,甚至在某些层面上可能比教师看得更远,所以针对高中学生的家庭作业,必须兼具趣味性与实践性,同时拥有一定的挑战难度,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参与兴趣,进而让完成作业的过程转化成一种自觉的学习意识。
高中化学在教学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家庭作业的处理上如果灵活运用这些资源,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处理“原电池的应用”这部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自己模拟“水果原电池”,过程如下:取番茄或苹果一只,铜片、锌片(或铁片)各一片,导线若干;将铜片、锌片相隔一段距离插入番茄(苹果)果肉当中,用导线连接起来。这样就具备了一个原电池的反应基础,学生如果勇于实践——只要用舌头舔舐导线的两端,就会感受到微弱电流通过时那种麻酥酥的感觉。根据实验报告的反馈,大约80%的学生亲身感受了这个实验,自主完成率甚至超过了书面形式的作业。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可以设计成家庭小实验或者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为他们预设这样的参与平台,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当这种在实践中观察与思考的作业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就能够培养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动机,形成科学认识世界的思维与方法。
“分散系胶体”相关内容的处理便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当讲到在胶体体系当中加入某些无机盐溶液可以引起胶体聚沉时,我以“卤水点豆腐”为例引入生活场景,学生在思考之余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这一过程,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方案:取几只生鸡蛋,小心地在一端敲开一个小洞,缓缓倒出蛋清备用,将取得的鸡蛋清倒入一个玻璃杯中,加适量清水后用筷子搅拌均匀(因鸡蛋清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所以根据大分子的分散原则,这样形成的分散系就是胶体体系),然后向玻璃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水,就可以观察到胶体聚沉现象。在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因为这一场景更加生活化,所用实验器材都是家庭中随手可得的物品,所以学生们的研究热情高涨,经过讨论的实验方案也具备了相当的可操作性,而这种过程由老师布置的“作业”变成了学生自主创建的“研究活动”之后,显然也就意味着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衍生。
总体上看,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成功设置让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完成的家庭作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故事导入,以兴趣引导思考
将历史故事、新闻事件作为作业素材来引入知识,能够有效引领学生思考,让完成作业的过程不再仅仅面对一堆冰冷的数据,从而丰富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作业具备更多的人文气息。
以“盐类水解”知识为例,曾有老师这样设计练习:2003年12月23日夜,重庆市开县一个石油钻井突然发生井喷事故,喷射物中含有大量的H2S等有毒物。这次事故造成了243人死亡,大范围的农田、山林、水源、土地、空气受到污染,动植物死亡惨重。据报道,事发后采取的相应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大范围内喷洒碳酸钠溶液”,试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此措施为什么能达到消毒的目的(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有的同学提出:还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或澄清石灰水喷洒。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以这样的载体来体现知识,无疑便把作业从狭窄的课堂扩展到了无限的自然和社会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唤醒他们关注社会热点、保护生态、珍爱环境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而近年来各地的高考题,也更加重视这种知识背景的体现,以知识背景的综合信息导入来实现多知识模块甚至多学科内容的交叉与综合,这无疑也是对这种习题导向的一种肯定。
二、场景模拟,以情境突破障碍
化学作业离不开习题的支撑,而习题的思考与完成过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验场景的模拟来实现。以《海水中的元素——钠》这部分的教学为例,在学习了Na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以及Na与水的反应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煤油和水的混合溶液,静置之后加入一小块金属Na,问此时可能的反应现象”。应该说对于刚刚接触高中化学的高一学生来说,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个问题设计成一个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利用实验场景提供的第一手信息来突破认知障碍。 类似的还有: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滴加酚酞溶液之后显红色,此时向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当滴到一定程度时,溶液突然褪色,问可能的原因及如何证明溶液的褪色机理。
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对于褪色原因,学生通常可以总结得出: 1. 氯水显酸性,中和了氢氧化钠溶液使其褪色;2. 氯水当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溶液褪色。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往往陷入僵局,此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向已褪色的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现象,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溶液红色重新出现,说明了什么,如果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布置作业”和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让学生的作业具备了合作探究、实验模拟的可能。当然,限于不同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具体教学课时的限制,这种作业的方式显然还需要老师们不断深入探讨。
三、创设探究,以过程激励动机
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在于获得知识与技能,完善人格,进而以掌握的各种技能服务于社会。所以正因教育活动有其确定的目标,所以教育的目的就可以成为受教育者积极学习的驱动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家庭作业的拟定应当符合“最近发展区”思想,即教学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重复,而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以如果教师拟定的作业内容只是机械地重复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肯定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教师创设的一些具备质疑色彩的探究性作业内容,就可以较好地避免这一情况。
以有机化学“糖类蛋白质”教学内容为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提出问题,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由于食物缺乏,很多人连皮鞋、皮带、破棉絮都当成食物吞了下去,以化学的观点分析,这些物质是不能被消化吸收的,但是我们能否另辟蹊径,以棉絮为原料,制出人体生理活动需要的葡萄糖。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想到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产生葡萄糖。最终经过论证形成基本实验构想:1. 准备:把棉絮洗净、烘干、切成碎片;2. 水解:把一些棉絮放入大试管中,滴加90%的浓硫酸直至用玻璃棒捣成糊状物为止,用温水浴微热,最终变成浅棕色的溶液。3. 产物处理:加水稀释,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过滤,得澄清的滤液(限于实验条件,往往溶液显一定颜色)。可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充分振荡,再过滤便可以得到无色的澄清溶液。将滤液加热蒸发浓缩,冷却,最后析出白色晶体葡萄糖;4. 性质验证:取少量晶体,溶于蒸馏水中配成溶液,进行银镜实验,得到光亮的银镜。
这种探究性作业方式,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互相合作,互相督促,而作业的评价也可以由师评转为学生自评和互评,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直观感受、具体实施,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且成功激发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在自发的学习过程形成了自觉的学习意识。
四、变革形式,以开放拓展视野
正如前文所言,对家庭作业的形式加以变革,可能会有效地降低学生思维门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比如“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以科技小论文的形式比较当前的能源利用形式的优势与弊端,或者展望未来后化石能源时代人类可能的能源利用形式;再如化学与生活模块“形形色色的食品添加剂”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入商场超市,调查常见包装食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从而破除“食品添加剂就是有害的”这一错误观念。
类似的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同时具备了思维的发散性、过程的探究性、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征,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将作业的结果检验功能弱化,增强作业生成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性评价,这样就可以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与需求,同时也更加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作者单位:山东胶南市第八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中,艾尔菲·科恩从多个角度对家庭作业提出了批判,认为家庭作业在提高学生潜能尤其是独立思考意识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他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没有家庭作业!
事实果真如此么?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恐怕最激进的教育改革者也不敢轻易将家庭作业全盘否定,就像考试一样,尽管“一考定终身”存在着诸多弊端,尽管有人认为中国当代高考已经雷同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扼杀了无数学子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但没有人可以否认,它依然是目前最有效且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所以,只要学校教育依然存在,家庭作业就会继续履行它在课堂之外强化学生知识理解的历史使命,事实上,即使在被称为“儿童天堂”的美国,尽管有着非常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儿童的权益,家庭作业也依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家庭作业无法取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创新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成为他们乐于参与的某种活动呢?针对这个问题,科恩认为很多形式独特的家庭作业,比如到某个地方去完成调查报告,儿童根本无法独立完成,需要父母陪同儿童去实地考察甚至为孩子代笔,这种作业尽管形式新颖,但实际不仅无助儿童独立意识培养,还加重了父母的负担,属于典型的无效作业。
在教育教学的层面上,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让学生日益觉得课堂面目可憎,从心理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一种抵触感。而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对事物的基本判断与观点,甚至在某些层面上可能比教师看得更远,所以针对高中学生的家庭作业,必须兼具趣味性与实践性,同时拥有一定的挑战难度,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参与兴趣,进而让完成作业的过程转化成一种自觉的学习意识。
高中化学在教学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家庭作业的处理上如果灵活运用这些资源,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处理“原电池的应用”这部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自己模拟“水果原电池”,过程如下:取番茄或苹果一只,铜片、锌片(或铁片)各一片,导线若干;将铜片、锌片相隔一段距离插入番茄(苹果)果肉当中,用导线连接起来。这样就具备了一个原电池的反应基础,学生如果勇于实践——只要用舌头舔舐导线的两端,就会感受到微弱电流通过时那种麻酥酥的感觉。根据实验报告的反馈,大约80%的学生亲身感受了这个实验,自主完成率甚至超过了书面形式的作业。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可以设计成家庭小实验或者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为他们预设这样的参与平台,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当这种在实践中观察与思考的作业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就能够培养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动机,形成科学认识世界的思维与方法。
“分散系胶体”相关内容的处理便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当讲到在胶体体系当中加入某些无机盐溶液可以引起胶体聚沉时,我以“卤水点豆腐”为例引入生活场景,学生在思考之余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这一过程,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方案:取几只生鸡蛋,小心地在一端敲开一个小洞,缓缓倒出蛋清备用,将取得的鸡蛋清倒入一个玻璃杯中,加适量清水后用筷子搅拌均匀(因鸡蛋清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所以根据大分子的分散原则,这样形成的分散系就是胶体体系),然后向玻璃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水,就可以观察到胶体聚沉现象。在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因为这一场景更加生活化,所用实验器材都是家庭中随手可得的物品,所以学生们的研究热情高涨,经过讨论的实验方案也具备了相当的可操作性,而这种过程由老师布置的“作业”变成了学生自主创建的“研究活动”之后,显然也就意味着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衍生。
总体上看,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成功设置让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完成的家庭作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故事导入,以兴趣引导思考
将历史故事、新闻事件作为作业素材来引入知识,能够有效引领学生思考,让完成作业的过程不再仅仅面对一堆冰冷的数据,从而丰富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作业具备更多的人文气息。
以“盐类水解”知识为例,曾有老师这样设计练习:2003年12月23日夜,重庆市开县一个石油钻井突然发生井喷事故,喷射物中含有大量的H2S等有毒物。这次事故造成了243人死亡,大范围的农田、山林、水源、土地、空气受到污染,动植物死亡惨重。据报道,事发后采取的相应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大范围内喷洒碳酸钠溶液”,试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此措施为什么能达到消毒的目的(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有的同学提出:还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或澄清石灰水喷洒。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以这样的载体来体现知识,无疑便把作业从狭窄的课堂扩展到了无限的自然和社会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唤醒他们关注社会热点、保护生态、珍爱环境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而近年来各地的高考题,也更加重视这种知识背景的体现,以知识背景的综合信息导入来实现多知识模块甚至多学科内容的交叉与综合,这无疑也是对这种习题导向的一种肯定。
二、场景模拟,以情境突破障碍
化学作业离不开习题的支撑,而习题的思考与完成过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验场景的模拟来实现。以《海水中的元素——钠》这部分的教学为例,在学习了Na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以及Na与水的反应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煤油和水的混合溶液,静置之后加入一小块金属Na,问此时可能的反应现象”。应该说对于刚刚接触高中化学的高一学生来说,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个问题设计成一个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利用实验场景提供的第一手信息来突破认知障碍。 类似的还有: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滴加酚酞溶液之后显红色,此时向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当滴到一定程度时,溶液突然褪色,问可能的原因及如何证明溶液的褪色机理。
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对于褪色原因,学生通常可以总结得出: 1. 氯水显酸性,中和了氢氧化钠溶液使其褪色;2. 氯水当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溶液褪色。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往往陷入僵局,此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向已褪色的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现象,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溶液红色重新出现,说明了什么,如果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布置作业”和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让学生的作业具备了合作探究、实验模拟的可能。当然,限于不同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具体教学课时的限制,这种作业的方式显然还需要老师们不断深入探讨。
三、创设探究,以过程激励动机
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在于获得知识与技能,完善人格,进而以掌握的各种技能服务于社会。所以正因教育活动有其确定的目标,所以教育的目的就可以成为受教育者积极学习的驱动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家庭作业的拟定应当符合“最近发展区”思想,即教学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重复,而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以如果教师拟定的作业内容只是机械地重复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肯定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教师创设的一些具备质疑色彩的探究性作业内容,就可以较好地避免这一情况。
以有机化学“糖类蛋白质”教学内容为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提出问题,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由于食物缺乏,很多人连皮鞋、皮带、破棉絮都当成食物吞了下去,以化学的观点分析,这些物质是不能被消化吸收的,但是我们能否另辟蹊径,以棉絮为原料,制出人体生理活动需要的葡萄糖。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想到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产生葡萄糖。最终经过论证形成基本实验构想:1. 准备:把棉絮洗净、烘干、切成碎片;2. 水解:把一些棉絮放入大试管中,滴加90%的浓硫酸直至用玻璃棒捣成糊状物为止,用温水浴微热,最终变成浅棕色的溶液。3. 产物处理:加水稀释,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过滤,得澄清的滤液(限于实验条件,往往溶液显一定颜色)。可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充分振荡,再过滤便可以得到无色的澄清溶液。将滤液加热蒸发浓缩,冷却,最后析出白色晶体葡萄糖;4. 性质验证:取少量晶体,溶于蒸馏水中配成溶液,进行银镜实验,得到光亮的银镜。
这种探究性作业方式,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互相合作,互相督促,而作业的评价也可以由师评转为学生自评和互评,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直观感受、具体实施,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且成功激发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在自发的学习过程形成了自觉的学习意识。
四、变革形式,以开放拓展视野
正如前文所言,对家庭作业的形式加以变革,可能会有效地降低学生思维门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比如“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以科技小论文的形式比较当前的能源利用形式的优势与弊端,或者展望未来后化石能源时代人类可能的能源利用形式;再如化学与生活模块“形形色色的食品添加剂”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入商场超市,调查常见包装食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从而破除“食品添加剂就是有害的”这一错误观念。
类似的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同时具备了思维的发散性、过程的探究性、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征,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将作业的结果检验功能弱化,增强作业生成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性评价,这样就可以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与需求,同时也更加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作者单位:山东胶南市第八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