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BM i 服务器不是大众情人,而是少数人的挚“i”。近日,IBM i服务器的中国用户再次相聚云南腾冲,参加中国第十二届iWorld用户论坛。随着Power 7的推出,在本届iWorld论坛上,IBM正式发布了全新的IBM i 7.1综合操作环境以及IBM i服务器的多种增强的新特性。
几经变迁,很多中国IT用户甚至都不知道IBM i为何物,而提起AS400或许倒是耳熟能详。IBM i是AS400小型机的新一代产品,2008年已经与IBM的Unix小型机p系列统一,合称为Power Systems,两者在硬件上完全一致,因此IBM i服务器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其软件操作环境方面。
i之软件集成
IBM i 7.1综合操作环境之所以称之为操作环境而不是操作系统,正是该产品的独特之处,它集成了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并进行了深入的优化。
IBM i 7.1的设计旨在充分利用POWER7的工作负载优化特性,由于增强了在DB2 上对XML的支持,IBM i服务器的集成数据库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换,PowerVM新的虚拟化功能简化了软件升级之前的新版本测试程序,PowerHA SystemMirror异步地理镜像则为远程多站点群集提供了支持。
与相对开放的Unix系统相比,IBM i服务器的操作环境是半封闭的,只有应用软件层面是开放的。正是由于底层的高度集成和半封闭,IBM i服务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超过Unix系统,更接近大型机系统。用人们熟悉的智能手机做个形象比喻,IBM i服务器的半封闭性更像是iPhone,底层集成了强大的功能以保证稳定和安全性,不能做任何更改,但是这并不妨碍应用软件的丰富性,只是要求应用软件必须按照平台接口的严格规范进行开发。目前,有超过800个 ISV 提供的2200多种应用运行在IBM i平台上。
在本届论坛上,一位银行用户在交流中说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平均计算起来,如果说该银行负责IBM i服务器运维的人跑一次机房进行维护,运维其他系统的人至少要跑3次机房,可见IBM i服务器的稳定性勿容置疑。究其原因,就是IBM i服务器发展了数十年的软件集成特性。
IBM系统与科技部大中华区Power Systems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韩忠恒表示,IBM i服务器所有的软件都是自己的,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已经做了一定的优化,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软件等层面都由同一个开发团队开发,都是一体化全面集成的。
IBM 全球 Power Systems软件经理Ian Jarman指出,从以往传统的技术角度来看,Unix已经很成功了,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智慧”基础上更加优化。现在IBM的Unix平台开始向i系统学习,学习如何做好工作负载优化。在IBM i服务器上IBM软硬件合作在过去20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所以IBM i服务器是个非常优化的平台,而且很简单。“事实上,以业界现在的趋势,尤其是竞争的趋势,我们要把与Uuix的比较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要谈到这个系统能干什么、尤其是通过软件的结合能干什么,我们所要走的路线会越来越多地采用‘i’的方式,来传导IBM系统的优势。”
在Oracle收购Sun之后,业界出现了类似IBM的第二家软硬件集成的供应商。Oracle在一些场合公开表示,希望以类似IBM的方式从上到下进行软硬件集成。对此,Ian Jarman认为,竞争对手的做法与IBM有两点不同之处。其一,IBM i服务器的这种深度集成经历了几十年的研发,相比较,对手的做法只能称之为打包。其二,IBM公司把所有的应用开放给ISV,让他们去开发,IBM不与ISV争夺市场,用户可以任意去选择ISV为IBM平台开发出的应用软件。而竞争对手除了数据库之外还有它自身的应用软件,在推产品的时候会连应用一起打包,事实上也就是走向了比较不开放的做法。
i之单层存储
IBM i服务器在20多年前设计之初就设计为单层存储结构,系统所有存储设备都映射到一个64位或128位的存储空间上,用户不必为隐藏在这个巨大寻址空间背后的存储设备而操心,IBM i服务器会自动管理它们,不管它们是内存、硬盘,还是什么新型存储设备。当用户为系统增加了新的存储设备,系统会自动识别并分配地址空间,用户也不必为文件过大或文件过长而操心,IBM i服务器可以自动处理这些问题。因此在IBM i服务器上,甚至不需要传统的数据库管理员。
正是由于这种系统特性,固态盘技术在IBM i服务器上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固态盘在很多系统里只不过是一种新的硬件,但是在IBM i服务器这个环境里不光光是支持了新的技术,同时也优化了新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可以说是一种自动优化的能力。IBM i服务器可以按照硬盘类别部署数据,通过命令“追踪/平衡”处理“冷/热”数据,常用文件自动存储于固态硬盘,在集成数据库中可以使用DB2参数指定文件存放于固态盘上。
在一个银行用户的月终批处理计算的案例中,原来的i系统需要4.5小时才能完成。该i系统原有72块SAS硬盘,IBM技术优化人员通过增加4块固态盘,同时减少12块SAS硬盘,使用户的批处理时间降低到3个小时。在这种应用中,固态盘的秘密在于随机读写和I/O能力超强,因此把原来系统中分布于各个硬盘的热数据集中到固态硬盘上,就可以使数据处理性能大幅度提高。
对于使用IBM i 6.1的用户,IBM提供分析工具进行固态盘使用的优化,不必进行手工处理。而IBM i 7.1系统支持自动数据分析,会自动将频繁使用的数据转移到固态盘存储。
POWER 7强大的性能无疑将提升IBM i服务器的魅力。尽管i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并没有成为“大众情人”,但一直是少数成熟用户的挚爱。比如在早期的虚拟化用户中,IBM i服务器是独树一帜的,今天,IBM PowerVM更将IBM i服务器的虚拟化功能推到一个新的巅峰。在云计算时代即将来临之际,IBM i服务器的ISV们也为这个历史悠久的平台开发出了云计算的多种解决方案。集成和简单易用是IBM i服务器恒久不变的魅力所在,而与时俱进的应用软件则是i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几经变迁,很多中国IT用户甚至都不知道IBM i为何物,而提起AS400或许倒是耳熟能详。IBM i是AS400小型机的新一代产品,2008年已经与IBM的Unix小型机p系列统一,合称为Power Systems,两者在硬件上完全一致,因此IBM i服务器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其软件操作环境方面。
i之软件集成
IBM i 7.1综合操作环境之所以称之为操作环境而不是操作系统,正是该产品的独特之处,它集成了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并进行了深入的优化。
IBM i 7.1的设计旨在充分利用POWER7的工作负载优化特性,由于增强了在DB2 上对XML的支持,IBM i服务器的集成数据库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换,PowerVM新的虚拟化功能简化了软件升级之前的新版本测试程序,PowerHA SystemMirror异步地理镜像则为远程多站点群集提供了支持。
与相对开放的Unix系统相比,IBM i服务器的操作环境是半封闭的,只有应用软件层面是开放的。正是由于底层的高度集成和半封闭,IBM i服务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超过Unix系统,更接近大型机系统。用人们熟悉的智能手机做个形象比喻,IBM i服务器的半封闭性更像是iPhone,底层集成了强大的功能以保证稳定和安全性,不能做任何更改,但是这并不妨碍应用软件的丰富性,只是要求应用软件必须按照平台接口的严格规范进行开发。目前,有超过800个 ISV 提供的2200多种应用运行在IBM i平台上。
在本届论坛上,一位银行用户在交流中说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平均计算起来,如果说该银行负责IBM i服务器运维的人跑一次机房进行维护,运维其他系统的人至少要跑3次机房,可见IBM i服务器的稳定性勿容置疑。究其原因,就是IBM i服务器发展了数十年的软件集成特性。
IBM系统与科技部大中华区Power Systems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韩忠恒表示,IBM i服务器所有的软件都是自己的,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已经做了一定的优化,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软件等层面都由同一个开发团队开发,都是一体化全面集成的。
IBM 全球 Power Systems软件经理Ian Jarman指出,从以往传统的技术角度来看,Unix已经很成功了,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智慧”基础上更加优化。现在IBM的Unix平台开始向i系统学习,学习如何做好工作负载优化。在IBM i服务器上IBM软硬件合作在过去20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所以IBM i服务器是个非常优化的平台,而且很简单。“事实上,以业界现在的趋势,尤其是竞争的趋势,我们要把与Uuix的比较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要谈到这个系统能干什么、尤其是通过软件的结合能干什么,我们所要走的路线会越来越多地采用‘i’的方式,来传导IBM系统的优势。”
在Oracle收购Sun之后,业界出现了类似IBM的第二家软硬件集成的供应商。Oracle在一些场合公开表示,希望以类似IBM的方式从上到下进行软硬件集成。对此,Ian Jarman认为,竞争对手的做法与IBM有两点不同之处。其一,IBM i服务器的这种深度集成经历了几十年的研发,相比较,对手的做法只能称之为打包。其二,IBM公司把所有的应用开放给ISV,让他们去开发,IBM不与ISV争夺市场,用户可以任意去选择ISV为IBM平台开发出的应用软件。而竞争对手除了数据库之外还有它自身的应用软件,在推产品的时候会连应用一起打包,事实上也就是走向了比较不开放的做法。
i之单层存储
IBM i服务器在20多年前设计之初就设计为单层存储结构,系统所有存储设备都映射到一个64位或128位的存储空间上,用户不必为隐藏在这个巨大寻址空间背后的存储设备而操心,IBM i服务器会自动管理它们,不管它们是内存、硬盘,还是什么新型存储设备。当用户为系统增加了新的存储设备,系统会自动识别并分配地址空间,用户也不必为文件过大或文件过长而操心,IBM i服务器可以自动处理这些问题。因此在IBM i服务器上,甚至不需要传统的数据库管理员。
正是由于这种系统特性,固态盘技术在IBM i服务器上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固态盘在很多系统里只不过是一种新的硬件,但是在IBM i服务器这个环境里不光光是支持了新的技术,同时也优化了新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可以说是一种自动优化的能力。IBM i服务器可以按照硬盘类别部署数据,通过命令“追踪/平衡”处理“冷/热”数据,常用文件自动存储于固态硬盘,在集成数据库中可以使用DB2参数指定文件存放于固态盘上。
在一个银行用户的月终批处理计算的案例中,原来的i系统需要4.5小时才能完成。该i系统原有72块SAS硬盘,IBM技术优化人员通过增加4块固态盘,同时减少12块SAS硬盘,使用户的批处理时间降低到3个小时。在这种应用中,固态盘的秘密在于随机读写和I/O能力超强,因此把原来系统中分布于各个硬盘的热数据集中到固态硬盘上,就可以使数据处理性能大幅度提高。
对于使用IBM i 6.1的用户,IBM提供分析工具进行固态盘使用的优化,不必进行手工处理。而IBM i 7.1系统支持自动数据分析,会自动将频繁使用的数据转移到固态盘存储。
POWER 7强大的性能无疑将提升IBM i服务器的魅力。尽管i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并没有成为“大众情人”,但一直是少数成熟用户的挚爱。比如在早期的虚拟化用户中,IBM i服务器是独树一帜的,今天,IBM PowerVM更将IBM i服务器的虚拟化功能推到一个新的巅峰。在云计算时代即将来临之际,IBM i服务器的ISV们也为这个历史悠久的平台开发出了云计算的多种解决方案。集成和简单易用是IBM i服务器恒久不变的魅力所在,而与时俱进的应用软件则是i强大生命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