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而且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由此形成了课堂气氛沉闷与“一言堂”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成“知识探索的导航者”,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學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呢?
一、创设情境氛围
情与境的交融对教师进行职业美的创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情境交融,教师一方面以感情的方式传达深奥的道理,使其易于为学生所理解接受,从而架起学生智慧发展的阶梯;另一方面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便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通过情与境的交融,教师还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天造地和、水乳交融的和谐,达到教学艺术的最佳境界。
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利用阅读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等,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生活体验,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营造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更有利于调动起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如教《端午日》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民间过端午节的不同习俗,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交流的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只有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由于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认真阅读相关的段落,然后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形体怎样?衣着怎样?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在学生脑中闪过后,我发现学生的神态有了细微的变化,然后我再提问: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子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由于学生已经进入了分别的情境之中,所以讨论的时候非常热烈。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阅读教学。
二、合理组合、合作阅读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成绩等将学生分成四大学习小组,每组推荐一名组长。课堂上,大家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交流见解。每个人都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分工合作,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每次讨论后,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的每次活动都有闪烁着智慧的发言。如教《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各小组在讨论时,人人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困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讨论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们欣赏作品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组织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置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阅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设置的活动很多,如组织演讲比赛,猜谜语,演课本剧,扮演角色朗读课文,举办班研会等。学生在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动力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迅速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如在教七年级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了一个海难事故处理模拟法庭,让学生们分别担任“诺曼底号”和“玛丽号”船长的辩护律师,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海难事故的责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责任全在玛丽号;有的则认为玛丽号船长自然有责任,但诺曼底号船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凭经验办事,没有根据天气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不负责任,船长最后选择死是为了逃避责任等。在课堂上,学生融入了活动之中,一个个情绪激动,精神振奋,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基础的掌握情况,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空间的占有量将大大增加,大幅度增加了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的机会,课堂中出现了师生、生生全方位的互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都可以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关键在于教师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确立主体发展意识,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发展。■
一、创设情境氛围
情与境的交融对教师进行职业美的创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情境交融,教师一方面以感情的方式传达深奥的道理,使其易于为学生所理解接受,从而架起学生智慧发展的阶梯;另一方面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便在“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通过情与境的交融,教师还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天造地和、水乳交融的和谐,达到教学艺术的最佳境界。
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利用阅读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等,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生活体验,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营造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更有利于调动起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如教《端午日》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民间过端午节的不同习俗,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交流的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只有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由于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认真阅读相关的段落,然后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形体怎样?衣着怎样?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在学生脑中闪过后,我发现学生的神态有了细微的变化,然后我再提问: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子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由于学生已经进入了分别的情境之中,所以讨论的时候非常热烈。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阅读教学。
二、合理组合、合作阅读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成绩等将学生分成四大学习小组,每组推荐一名组长。课堂上,大家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交流见解。每个人都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分工合作,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每次讨论后,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的每次活动都有闪烁着智慧的发言。如教《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各小组在讨论时,人人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困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讨论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们欣赏作品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组织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置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阅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设置的活动很多,如组织演讲比赛,猜谜语,演课本剧,扮演角色朗读课文,举办班研会等。学生在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动力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迅速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如在教七年级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了一个海难事故处理模拟法庭,让学生们分别担任“诺曼底号”和“玛丽号”船长的辩护律师,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海难事故的责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责任全在玛丽号;有的则认为玛丽号船长自然有责任,但诺曼底号船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凭经验办事,没有根据天气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不负责任,船长最后选择死是为了逃避责任等。在课堂上,学生融入了活动之中,一个个情绪激动,精神振奋,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基础的掌握情况,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空间的占有量将大大增加,大幅度增加了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的机会,课堂中出现了师生、生生全方位的互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都可以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关键在于教师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确立主体发展意识,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发展。■